国人惯用层、次去划分人群,虽然这样的划分有时候并不携带褒义和贬义,但终究多一个标签这种事不是人人都喜欢的。
在国内大陆导演这个领域中,我们通常用“几代”导演去做一个简单的区分,它们成型的依据即参照了时间也参照了风格,比如第五代导演,他们的出道时间基本上都是WG以后,作品的风格也基本都有着浓烈的历史厚重感,人文的气息十分浓厚,张艺谋、田壮壮是这一批人里的代表。
而第六代导演则都是90年以后才开始逐渐出道,在改革开放已经走到第20个年头的时间里,这一批人开始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在中西合璧、新旧思潮的冲击下,这一批导演开始尝试着与以往不同的各式各样的作品类型、表达方式,他们不再那么墨守成规。
在第六批导演里如果通过作品数量、质量以及人气和所获奖项等多个维度去看,已经逐渐清晰的形成了三强鼎立之势,如无太大的意外,这三个人在未来依旧会是国产导演里的中流砥柱,他们便是宁浩、管虎与贾樟柯。
(宁浩与管虎,在之前的诸多作品中,最爱用的演员便是黄渤,黄渤能有今日的成就,宁浩与管虎的功劳堪称最大,而贾樟柯的铁打主角则是一位不活跃在影视圈的女性演员:赵涛,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贾樟柯的妻子。)
前面说如无太大的意外,其实这个意外便是指宁浩,宁浩2001年正式出道,2003年便有了被诸多电影节肯定的剧情电影《香火》,再加上其后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电影接连迸发出来,一时间宁浩成为了六代导演里风头最劲的一位。
当时间来到2019年的正月时,《疯狂的外星人》正式公映,但也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宁浩的粉丝开始了疯狂的吐槽宁浩“自甘堕落”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厚,用一句更直观的话去形容便是宁浩开始只拍能卖上票房的商业大片,而不是再去秉持自己的特色去拍自己想要的黑色幽默电影。
这种转变虽然见于《疯狂的外星人》,但真正的起始点应该是在2013年上映的《无人区》,《无人区》是宁浩筹备时间最长,兜兜转转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电影,就在这部电影中宁浩客串了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在面临徐峥饰演的主角前来问路时,宁浩先是斜眼瞥了一次徐峥,然后一口唾沫就吐向了前方的空地,继而再也不理徐峥……
这或许便是宁浩自己的感受和内心写照,路在哪里?我自己都不知道路在哪里,你竟然还问我路,最后的那口唾沫更像一种对自己的唾弃、对现实的唾弃,对那些不懂的他的内心的人唾弃。
但未曾想最终宁浩依旧会选择妥协,《无人区》上映以后,票房2.2亿,成绩不错,但宁浩说:“内容改了不少,不是自己完全想要的那种”,2013年《无人区》尘埃落定以后,他快速的制作了《心花路放》,成绩同样不错,但匠斧气越来越少,商业气越来越浓。
《心花路放》之后便是《疯狂的外星人》,一路狂奔的商业气基本已经全面的进入到了宁浩的电影里,如今的宁浩是老板、是创业者,也是“坏猴子计划”的推动者,他的标签越来越多,但属于导演的那个的标签则开始慢慢淡化,他开始了尝试监制、制片人等多个角色,而属于他的下一部电影,还不知道要等多久。
如果要在六代导演里挑选出一个拍片稳定、掌控的类型最多、作品也更易被大众观众接受的导演,这个人一定是管虎。
从短片到电影再到电视剧,没有管虎掌握不了的题材和类型,他的诸多作品,你一定会看过,但你未必知道原来这是管虎拍的。2001年陈道明、陶泽如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黑洞》首播,从剧本和原著小说的角度去分析这部缉毒大戏,其实硬伤颇多,编剧陆川也曾经说过:剧本写得其实不是太满意,但好在管虎拍的好,观众也就自然的忽略掉了其中很多明显的瑕疵。
最终管虎拍的《黑洞》,成了那一年最好看的电视剧,但这是一个开始,却也是一个短暂句号。
其后管虎接连拍摄了《生存之民工》、《沂蒙》等多部经典的电视剧,但由于题材、领衔明星等原因最终这些作品都未能大火,直到管虎再次遇上了2009年的黄渤。
管虎与黄渤的首次合作,要追溯到2000年,但彼时的黄渤、管虎都还只是小兵小卒,后来黄渤凭借《疯狂的石头》两部曲积攒了名气,再然后2009年黄渤与管虎再次合作,也就是这次合作让黄渤彻底的火了,管虎也就此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五年黄金期,这部电影便是《斗牛》。
黄渤凭借《斗牛》中精彩的独角戏表演接连闯入了各大电影节的影帝评选,最终拿下了金Ma影帝,管虎则提名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
2009年之后,黄渤、管虎继续强强联手,相继拍了电影《杀生》、《厨子痞子戏子》,电视剧《火线三兄弟》,2014年管虎拉着冯小刚又拍了《老炮儿》,走到此时管虎才再次迎来了短暂的间隙期。
但只依靠上面的五部作品,管虎就已经是那五年里当仁不让的六代导演扛鼎之人。
2017年管虎开拍了自己的第四部有关抗战的作品,但很可惜直到如今这部电影依旧未能成功公映,而它究竟什么时候能被观众看到,犹未可知。
管虎就此事面对采访时说:历史剧,尤其是关键节点的历史剧,不能做太大修改,虽然不能上映肯定遗憾,但不存在后悔一说。
这就是故我的管虎,任凭风雨如山倒,我自故我朝天笑。
六代导演中,在国际上拿过大奖次数最多的人是贾樟柯,科长成名很早,资历也是六代里相对最老的一位,1998年便凭借《小武》拿下了三大电影节之一柏林电影节的几个奖项,两年后又凭借《站台》再次拿到三大电影之一威尼斯电影节的奖项,再用两年,2002年科长又用《任逍遥》闯入了三大电影节最后一个戛纳电影节,提名金棕榈奖。
六年时间,三大电影节,贾樟柯逐一闯入,彼时的他风光无两。
但贾樟柯的电影相较于国际上的风光,在国内却一直不温不火,这里的原因便在于贾樟柯的文人气息和题材内核。
贾樟柯是文人出道,早在拍电影之前,他就早已发表过多篇中短篇小说,1993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时,读的也不是导演、摄影这两个大系,而是看起来没啥用处的文学系(文学系同学轻拍砖,这里是指电影学院这所大学里文学系没啥大用)。
许多年前鲁迅说“学医救不了中国”,因为学医只能医治他见到的这些有限生命,其后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贾樟柯给人的感觉便颇有当年鲁迅的风骨。
贾樟柯的文字扎根在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阴暗也好、肮脏也罢,他总是想要揭露他看不惯和希望改变的各个层面,但其后他发现鲁迅当年心心念的文字也已经救不了中国,因为年轻人都不看书了,于是贾樟柯拍起了年轻人更爱看的电影。
但从小说到电影,贾樟柯的作品依旧只是被少部分人看到和喜欢,《山河故人》、《江湖儿女》都是如此,作品的朴实、细腻没有换来公众的热评、反思,而原本可能引起热度的《Tian注定》反而被无限期封印。
如何调和好“限制”与“内涵”的比例,让电影热起来被更多人看到,是贾樟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对于喜爱贾樟柯的人,或许更希望贾樟柯可以继续坚持自我不被世俗所扰,毕竟宁浩的例子还在这里不远不近,而一直坚持自我的管虎,早已飞奔远去。
(文/大娃)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到您。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