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李渊是从哪里起兵的,李渊晋阳起兵的细节

发布时间:2024-01-17 14:13:07

开国皇帝在后世人的眼中,都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超强的个人能力,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作为旧秩序的掘墓人,他们需要改变天下运行规则,重新划分上层利益,非“超人”难以承担这项使命。

李渊恐怕是历史上最另类的开国皇帝,顶着“高祖”庙号的他,被认为是沾了儿子的光,靠李世民的英明神武,捡了个大便宜。

据史料记载,大唐开国主要的军事行动,李世民解决了一大半,就连晋阳起兵的策划,也都是由李世民幕后策划,强推李渊执行的结果。

《新唐书》记载,隋大业十三年,李世民与好友刘文静,策动晋阳宫副宫监裴寂,给李渊挖了个“大坑”,他们灌醉李渊后,让晋阳宫宫女陪侍李渊。李渊酒醒后,发现自己睡了皇帝的女人,吓得魂飞魄散。

裴寂乘机“威胁”:你摊上大事了,皇帝知道了你死路一条!李世民火上浇油:干脆咱反了吧,我都做好准备了。

被“坑爹”的李渊暴怒,发誓要把李世民绑送官府,冷静下来只得妥协,被迫走上了武装反隋的道路。因为这件事,大唐建立后,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三人,被列为晋阳起兵的首谋功臣。

白睡美女,还硬被推上龙椅,天下的美事都让李渊占了,吃瓜群众双眼通红。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也侧面佐证了李渊“望之不似人君”。当时社会上有一则流言,说“李氏当为天子”。这种政治谶言的杀伤力很大,隋炀帝为了“排雷”,冤杀了怀疑目标李金才、李敏叔侄,却漏掉了“真凶”李渊。

其实隋炀帝也曾经怀疑过李渊,他召见了李渊,结果一看到李渊的尊荣,禁不住乐了。李渊满脸皱纹,面皮跟放了气的热水袋似的,软塌塌地垂下来。隋炀帝哈哈大笑,当众给李渊起了个绰号——阿婆面。

如此“缺少男子汉气概,越看越像老太太”的一个人,你说他是未来的天子,谁信呐!隋炀帝的审核顺利过关。

就这样一位能力平平,相貌“魔幻”的人物,居然当上了大唐开国皇帝,你说气人不气人?司马光就直言不讳地说:“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别人家是“富二代”,李渊是“富前代”。

李渊自己也很不好意思,他当了皇帝后,也曾经不止一次表态,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以表彰他的功勋。

因此,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极低,完全被李世民压过了头,甚至有人愤愤不平,李世民死后为何不能获得“祖”字庙号?

如果说李世民是历史上最牛的“太宗”皇帝,是毫无争议的,说李世民的综合能力在李渊之上,也是无可辩驳的,但如果说李唐建立,李世民的作用大于李渊,却是站不住脚的!

直白一点说,没有李世民,不影响李渊建立李唐的结果,可没有李渊,李世民是不可能建立李唐的!

史书对父子二人的功勋记载有失偏颇

我们对古人的了解,来自于史书,但绝不能迷信史书,很多史料记载存在被过滤,或者篡改的地方。

比如前文所说的“阿婆面”传说,记载于一本笔记小说《隋唐嘉话》,不是正史。隋炀帝不大可能那么浅薄,当中去羞辱一个贵族,更不大可能看面相就打消疑虑,甚至连“李氏为天子”的传闻都未必可靠。每个王朝到了末世,都是谣言遍地,要是都信了,皇帝还活不活了?

再比如李渊睡错床的故事,虽然记载于正史《新唐书》,可《旧唐书》却没有记载。假如此事属实,为何《旧唐书》漏了这么重要的故事?成书更晚的《新唐书》,哪里来的史料呢?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李世民存在干预篡改历史的嫌疑。作为皇帝,是不可以看本朝史官记载的《实录》的,但李世民强行要看,史官们被迫对《实录》做了删改,呈报给他。

李世民看后“大度”地表示,不应该遮遮掩掩嘛,要如实记录。请问有几个史官,敢在皇帝亲自审阅的情况下,赤裸裸地记录皇帝的烂事?再傻的人也听得出皇帝大度背后的含义。

请不要拿李世民连玄武门之变杀兄的真相都如实写了,作为李世民没有干预历史记载的证据,篡改历史未必要把事实改得面目全非,通常只需要史作者立场站偏就足够了,这才是最高明的篡改方式。

比如李建成和李元吉,真的是那么不堪吗?事实上,他们的功劳很大,只是史家站在了李世民一边,他们的选择性失明,让后人看到的必然是哈哈镜中的李建成和李元吉。

再拿李渊睡错床掰扯掰扯,你不觉得用这种方式逼李渊上贼道,风险太大了吗?李世民、刘文静和裴寂的目的,是握着定时炸弹要挟李渊,绝不愿意在准备工作没做好的时候,被泄露出去。

可问题是,晋阳宫宫女数量最少500人,人多嘴杂,瞒得住吗?要知道李渊身边,以及晋阳宫遍布隋炀帝的密探。

假如李渊真的不想反,他们用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要挟,就不怕李渊翻脸吗?

怎么看,这段《旧唐书》上不见记载的故事,真实性可疑。我觉得这是为了突出李世民首谋之功,而故意编造的桥段。

李世民为何跟爹争功?其实不是跟李渊争功,而是为了跟李建成争合法性。李世民毕竟是通过政变上台,所以他必须提升他在唐帝国中的历史地位,才能让人们“体谅”他杀兄的行为,“认可”他皇位的合法性。

李渊不幸成了李世民压制李建成的牺牲品!

李渊的不可替代性,历史不能忘记

客观讲,李渊和李世民都是李唐建立的核心人物,如果非要分出轻重的话,标准只有一个:谁是可以替代的,谁是无法替代的。

李世民的主要作用,一是晋阳起兵的主谋,二是历次征战中的军功。这两条都很重要,但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否则他就不会想方设法拉老爹下水,而是自己单干了。

李渊才是真正无法替代的核心!原因不在于其个人能力,而是他的身份让他拥有天然的核心领导力。

李渊7岁继承唐国公爵位,其母与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是亲姐妹。关陇门阀之家的出身,和皇亲国戚的身份,让李渊自幼就身处上层社会的中心。

陇西李氏势力有多大,到李渊子侄这一辈,人数不下八十人。李渊作为陇西李氏的嫡系掌门人,在家族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号召力。

晋阳起兵后,李道素、李神通、李道玄等人,都纷纷起兵响应。李渊登基后,将宗室子弟12人封王,可见李氏家族在李唐建国过程中的作用很大。

李渊长期在隋朝任职,从地方到中央,从政界到军界,结交了很多达官显贵。李渊此人有一个优点,亲和力强,无论贵贱一律倾心相交,人格魅力无与伦比,人脉关系极广。

比如李渊的“老铁”裴寂,他出身河东望族裴氏,刘文静等人就是在裴寂的介绍下,才进入了李渊的圈子。

再比如武士彟(武则天之父),出身虽然不高,却很得李渊的赏识,起兵前李渊很长一段时间就住在武士彟的家里。木材商出身的武士彟,不光参与了首谋,还是李渊背后的财团。

毫无疑问,李渊才是晋阳首谋参与人的领袖,包括李世民结交的江湖死士,刘弘基、窦琮、唐俭等人,都是李渊故交好友的后人,在投奔李渊后,才结识了李世民。

史书却换了个手笔,说李世民“阴结豪杰,招纳亡命”,故意漏掉了李渊才是这些人的谋主这个事实。

因此,李渊的精神领袖作用才是不可替代的,李世民则是事件的推动者,外部力量而已。不光如此,李渊在晋阳起兵中的准备工作,远比大家看到的要多得多,要老谋深算得多!

晋阳起兵的细节,让你看清李渊的深邃

通常史书要想抬高一个人,在不编造史实的基础上,只需要借别人的口,加一些道德塑造即可;要想故意压制某个人,可以把他的事迹拆碎、淡化,对读者误导等手段,就能轻松实现目的。

李渊的事迹,就存在以上“艺术加工”的痕迹,我们试图复原一下,李渊晋阳起兵过程中,做了哪些被史书藏在角落,读者很少留意的事。

  • 1. 对家人的安全做提前准备

晋阳起兵不久,李建成、李元吉从河东赶来,李渊的心这才安定下来。原来他早就悄悄安排亲信,前往河东宅邸报信,让家眷赶紧到太原,以免落入官府手中。

李建成和李元吉,半路上居然碰上了家在长安的姐夫柴绍。柴绍说,他和平阳公主也接到了李渊的迷信,怕路上目标太大,他们商议后决定,男人去太原,女人留在当地自行避难。

三人一路东躲西藏,从小路日夜兼程,才躲过了官府的抓捕。即便李渊已经做了妥善安排,可他的第五子李智云,还是没能逃脱虎口,被隋廷杀害了,年仅14岁。

  • 2. 派出了大量的密探刺探情报

当李渊以平叛为名招兵买马时,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二人决定以祈雨为借口,请李渊出席仪式,将他杀害于晋阳宫。无巧不巧,这条消息被一个叫刘世龙的乡长探析,向李渊告了密。

你认为这是李渊的意外收获吗?我不相信,因为除了刘世龙,活动在王威、高君雅身边的还有武士彟,表面上他跟二人关系很亲密,可二人的一举一动都被武士彟送到了李渊的耳朵里。

所以,我相信李渊在王威和高君雅身边,埋下了数量不少的钉子!

不光如此,在晋阳元谋十七功臣中,还有一个叫李思行的人,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直到起兵前才出现。李思行干什么去了?他凭什么位列元谋功臣榜?

“高祖将举义兵,令赴京城观觇动静,及还,具论机变,深称旨,授左三统军。”——《旧唐书》

原来他奉李渊之命,悄悄潜入京城,收集情报去了。情报的内容史书未载,但李渊的起兵决策,跟李思行的情报有很大关系。

这些很不起眼的零碎记载,都说明一个问题:李渊为晋阳起兵,一直做着非常周密的安排,虽然你从他耷拉着的面皮上,看不出一丝波纹。

  • 3. 编导隋炀帝降罪事件挑动舆情

推进晋阳起兵的关键性事件,是“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蹊跷的是,没多久隋炀帝又发来诏书,赦免李渊,不用再来江都了。

可就在两份诏书的空档期,李渊等人觉得事态紧急,已经做好了起兵的准备。这件事乍一看就是个巧合,隋炀帝的冲动,无意中促进了李渊的准备工作。可我更相信,这是李渊自编自导的事件,借口自己遭遇劫难,来检验身边人的成色,也借此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这么说不是无端猜测,因为不久之后,他们还如法炮制,又制造了一则假消息,说隋炀帝下旨,强征太原百姓去辽东打高句丽,搞得满城百姓人心惶惶、群情激愤。

这两件事,怎么看都像是一种操作手法。

  • 4. 军营内的串联工作悄然进行

晋阳元谋十七人中,有六人出自鹰扬府。鹰扬府即骠骑将军府,统属于太原留守兼晋阳宫监李渊帐下。

这六人都参与了晋阳起兵的谋划工作,而在《高祖本纪》中,我们根本看不到这六个人的记录,他们的事迹也是碎片化的。

起兵这种事,离开对军队的控制,文官再怎么策划都是空的。如果没有军队骨干力量的支持,李渊仅凭一己之力,怎么可能易帜?

因此,在李世民、刘文静和裴寂热火朝天的策划背后,李渊一定悄然不响地做着“策反”工作。他的手甚至都伸到了周边,殷开山时任太谷县令,就赶来参与了晋阳起兵。

晋阳元谋,李渊和裴寂一场配合默契的大戏

讲到这儿,你还觉得李渊是吃现成饭的“富前代”吗?还认为他是被推上皇位的吗?在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时,大隋天下已经乱成一锅粥,把瓦岗寨这种不入流的武装排除在外,天下有影响力的反王,就达到48家!

请记住,门阀集团才是那个时代最大的“造反派”,李渊在那个环境长大,他不动“歪心思”,谁信呐!

早在两三年前,隋炀帝面对乱局,就对身边人频生猜忌之心。有一次他召见李渊,李渊因病未能及时拜谒,隋炀帝居然说:李渊病得快要死了吗?把李渊吓得以纵情酒色自污,企图躲过隋炀帝怀疑的眼神。

很可能,从那时候起李渊就在考虑,万一再乱下去,大隋难保自己将怎么办?

有一个人物值得关注——裴寂,他是李渊最好的朋友。二人好到可以彻夜喝酒,无话不说。裴寂喜欢耍钱,李渊常常通宵陪他玩。

整个晋阳起兵,似乎都是被李世民和刘文静推动,裴寂只是他们的道具。事实上裴寂是个心机很深的人,两年后刘文静就吃了他的苦头,丢了命。这种人怎么会给别人当枪使?种种迹象表明,他很可能是在跟李渊唱“二人转”,所有的计划,都是由他和李渊秘密制定。

真相可能是这样的,为了保证安全,李渊一直装作被动的角色,裴寂则装傻配合李世民和刘文静,悄悄掌握节奏往前推进。这种操作手法,充分利用了李世民的冲劲,和刘文静的激进,同时又能防止推进中热度过高,速度过快,做到收放自如。

李渊登基后,册封晋阳元谋十七人,贡献比裴寂大的的刘文静,却排在了裴寂之后。这就说明,裴寂有隐性贡献,不为外人知,从侧面验证了这个猜想。

问题来了,李渊既然这么牛,为何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能力平平的印象呢?

一是史书的偏向性,甚至被刻意篡改,掩盖了李渊的真面目,前文已论及,不再赘述。

二是李世民个人能力太出众,巨人身边的李渊,必然被视觉“矮化”。

三是李渊没有开国皇帝亲征战场的经历,失去了开国皇帝应有的赫赫武功,虽然在起兵之前他曾经展示过自己的军事才华。

四是李渊在位时间太短,且被儿子逼得禅位,让他失去了开国皇帝的英明神武之气,形象大打折扣。

五是在处理李建成、李世民储位之争时,李渊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显得过于儿女情长,失去了皇权该有的铁腕。

凡此种种,让李渊留下一副“阿婆面”,导致他的光芒、他的智慧,全都被隐藏在深深的皱纹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