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被誉为“吴头楚尾,闽腹粤庭”,行政区域建制始于公元前约202年,“江南西道”的大地上,有着太多太多的古色古香,有着太多太多的历史标签。
每一个江西人耳熟能详的,是这些美誉:“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万里茶道第一镇”“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沉了海昏县,出了吴城镇”——那么此刻,就让我们走进江西遐迩闻名的四大古镇,一探其过往的风光和当今的荣耀吧。
1.景德镇
青花和粉彩,是它的底色;千年不熄的窑火,是它的标志。
民间相传:景德产佳瓷,产器不产手,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在中国,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景德镇恐怕是个唯一,因为它“村村陶埏,处处窑火”。与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工部郎中臧应选、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陶官年希尧、督陶官唐英。故此,留在了历史不灭的记忆中的臧窑、郎窑、年窑、唐窑,构成这块土地上重要的遗存。
在世界上,“瓷都”两个字,又成为了它的一个响亮的代名词。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
景德镇的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品质蜚声海内外。御窑址、高岭土矿遗址、传统陶瓷工艺,述说着它昔日的辉煌;而炙手可热的“7501”瓷和上海“APEC”用瓷等,写就它今日的荣耀。
文豪曾经十分自豪地咏道: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2.樟树镇
倚“八省通衢之要冲”的地理交通优势,樟树镇药商荟集,药业兴旺,为享誉中外的“江南药都”。
跻身于江西四大古镇之列的樟树镇,被明代的吏部左侍郎熊化在《樟树镇记》一文中,称之为“赣中工商之闹市”。
境内4500年以前已有繁荣的城邑,筑卫城遗址的发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药业、酒业、盐业,是当今这里地方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樟树镇,以其传统的药材交易市场和精湛的药材炮制技术闻名全国。在药都的三皇宫里,你可以找到它药材发展1700多年的历史脉络。
药和道不分。境内阁皂山,为道教第三十三福地,每日里,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们络绎不绝。
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的,是“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
3.河口镇
铅山县的河口镇,江西古代的四大名镇之一;河口镇上的明清古街,常常是游客如云。
明清时期,河口镇是销售本地的纸、茶和铜、铁等产品的重要集镇,同时也是赣闽浙等地的商品集散地。它与当时的苏、杭、松江以及南洋、日本,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所以有人将其与同时期的九省通衢汉口相提并论,因此有了“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之说。
河口镇素有“九弄十三街”之称,街面多以长条青、麻石或鹅卵石铺成。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街道长约1500米左右,基本上展现了古时的格局。
河口镇上的古街两边,依旧存在着明清商号店铺和各式民居,沿街约有店铺和手工作坊500多家,被称为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商业建筑博物馆。
在河口镇,你可以看到保留下来的码埠(码头)。过去,大码埠多以巨大的青石或麻石砌筑,有半圆形、长方形或梯形之别。
武夷山脉北麓的铅山,拥有着“三宝”,而“三宝”之一的“河口红”,是中国红茶的鼻祖。河口古镇是古代最著名的红茶首产区和出口地。它被称为“万里茶道第一镇”,确实是名副其实。
4.吴城镇
史称“西江巨镇,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的永修县吴城镇,地处江西五大水系交汇处。赣江、修河、饶河穿境而过,水陆十分畅通,沿内河直达全省各地,经鄱阳入长江,可抵皖、浙、苏、沪、鄂、湘、川、渝等省市。
宋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客货运量迅猛增加,吴城,理所当然地一跃而成江西盐业、纸、麻、糖、木材、海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埠和交通纽带。从乾隆到咸丰的百余年间,吴城进入鼎盛期,口岸转输的经济功能超过了省府,享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的口碑。
历史上,这里富商巨贾云集,造就了当地人善贾的天才和百折不挠的闯劲,吴城商人走天下。
地处鄱阳湖滨,揽抱一望无际丰美的湿地草洲,湖泊星罗棋布,溪流纵横交错,由此吸引着大批美丽而神奇的珍禽候鸟,不辞劳苦振翅,不远万里迁徙,为的是来到这里避寒越冬。
因为曾经是属于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刘贺的食邑,史书上于是就有了“沉了海昏县,出了吴城镇”这么10个字。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