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闲情偶记的微博(闲情偶记桂)

发布时间:2023-07-28 02:24:51

《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撰写的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小品文,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八个部分。

李渔用他大半生所积累的学识及心得著成此书,为广大读者论述了戏剧、表演、歌舞、妆容、服饰、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颐养、饮食、养花、种树等诸多方面的内容,300多年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李渔在文学、戏曲、美学上很是精通,极富生活情趣,被称为“最会玩的李十郎”。

李渔出生在雉皋(今江苏如皋)一户家境比较殷实的药商家庭。他自幼聪颖,常与底层人民接触,这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影响。李渔19岁时,家道开始中落,无奈只得变卖家产来维持生计。早年的李渔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乡试落榜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清军入关后的那些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他一度避乱山中。

他在本书《饮馔部》中写道:“至于甲申、乙酉之变,予虽避兵山中,然亦有时入郭,其至幸者,才徙家而家焚,甫出城而城陷,其出生于死,皆在斯须倏忽之间。噫!予何修而得此于天哉!报施无地,有强为善而已矣。”虽然生逢乱世,历尽艰险,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但这段经历也给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后来,面对日益窘迫的生活,李渔逐渐走上了卖文为生的道路。

顺治八年(1651),李渔举家迁往杭州,开始了作品创作以及戏班演出生涯。他的很多戏曲作品都作于此时,他组建的以其家人为主要演员的剧团得到很多达官显贵的赏识,纷纷邀请他们去演出,在取得很高声名的同时,李渔的足迹也遍及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甘肃、陕西、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广东、福建、北京等地,可谓踏遍了大江南北,他自谓“负笈四方,三分天下几遍其二”。在行走中,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鲜活地走进了李渔这位充满好奇的江湖文人的创作视野,成为他的创作元素。

大约在康熙元年(1662),他又举家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在此营建别业“芥子园”。同时,他又开设书铺,刊行了不少包括他自己作品在内的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还刻印了被他称为“四大奇书”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演义》和《金瓶梅》,以及其他一些当时人们想看,而在市面上却又买不到的书籍,这些书籍颇受读者欢迎,其中以《芥子园画谱》最为有名。

康熙十六年(1677),经历了著书、游历、演出、经商、出版等精彩人生的李渔,又举家迁回杭州,开始了买山隐居的生活。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李渔去世,享年七十岁。

李渔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家和小说家,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剧理论始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他一生著述颇丰,声名远播,主要作品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其中,最为世人所知的便是《闲情偶寄》了,它被林语堂称作“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李渔在这部著作中以幽默、清新的语言写尽了生活之美。

在《闲情偶寄》的八个部分中,占比重最大、价值最高者当为戏曲理论相关部分,包括《词曲部》及《演习部》,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若是再将《声容部》的一些章节纳入其中,这个篇幅就更大了。这些内容都来自于李渔的创作、编导及演出实践,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不仅切合实际,且根基深厚。

其中的《词曲部》是李渔戏曲理论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围绕立意、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填词等方面展开论述,向来被学者所重视。

李渔首先提出了“结构第一”的观点,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戏曲创作之中,包括“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七个小部分,其中有很多是他人之言不够深刻,或是根本未曾言过的内容。在人们都以填词为重,却轻视宾白的情况下,李渔专作“宾白”一节,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语求肖似”“词别繁简”“文贵洁净”“意取尖新”等观点,用来纠正世人“轻宾白”的偏颇。李渔认为:“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他又说:“故知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有最得意之曲文,即当有最得意之宾白,但使笔酣墨饱,其势自能相生。”

在《演习部》中,李渔总结了表演及导演的艺术经验,利用整个篇幅来谈“登场之道”,他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登场之道,盖亦难言之矣。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此等罪过,与裂缯毁璧等也。”周贻白先生在评价李渔时说:“他对于戏剧的认识及舞台的观察,以当时情况而言,见解颇为高超。他不仅注意到登台扮演,同时还兼顾到台下的观众。这些事,过去论曲者虽也约略提到过,而辟为专论,条分缕析地辨及微芒,大可以说前无古人。”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李渔就懂得了观众心理学,真是难能可贵。戏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剧本、演员、服饰、音乐、道具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而要把这些进行很好的整合,则需要有优秀的导演,而李渔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论述了导演及表演之事,同时指出演戏要不落俗套,要不断推陈出新,这些300多年前提出的观点至今仍令人叹服。

《声容部》专门讲述仪容之美,虽然历史上也曾有过相关著述,但像李渔这样通过选姿、修容、治服、习技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的确实少见。

在《选姿第一》中,李渔从肌肤、眉眼、手足、态度等方面谈如何判定女子是否为美。在《修容第二》中,李渔又从盥栉、薰陶、点染等方面论述了如何修饰打扮才能使自己的仪容更美。在《治服第三》中,李渔又从首饰、衣衫、鞋袜等方面谈了服饰之美,这是本书颇为精彩的部分。

从李渔对“衣以章身”四字的诠释,不难看出他对服饰的深刻理解,他说:“章者,著也,非文采彰明之谓也。身非形体之身,乃智愚贤不肖之实备于躬,犹‘富润屋,德润身’之身也。”此段文字即使今日读来,依然会让人心生感慨,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在《习技第四》中,李渔从文艺、丝竹、歌舞三个方面讲述了女子学习技艺的问题。这里的一些观点在今日看来不免有些迂腐,但那时的李渔却是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声容部》中,李渔还对如何选择及训练演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居室部》是专门谈论园林及房屋建筑的,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个部分,体现了李渔在建筑方面的美学思想。李渔自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他留下来的半亩园、芥子园、伊园、层园都是置造园亭方面的见证。他在“窗栏”中说自己,“予性最癖,不喜盆内之花,笼中之鸟,缸内之鱼,及案上有座之石,以其局促不舒,令人作囚鸾絷凤之想。”这体现了他一心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以及效法自然的个性。

《器玩部》专门谈了关于几案、椅杌、床帐、橱柜、茶具、酒具、碗碟、灯烛等日常家用器皿及赏玩之物的实用性及审美问题。李渔将这些一般文士不肯去谈的寻常器物娓娓道来,不禁让我们感到这位充满平民意识的作家是如此贴近生活又接地气。他告诉我们:欲置几案,其中三小物必不可少,即抽屉(可使桌面整洁)、隔板(可充分利用空间)、桌撒(以备挪台撒脚之用);他又告诉我们:茶壶之嘴务直,而酒壶之嘴曲直可以不论,因为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茶则为有体之物,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

李渔还经常发挥他奇特的想象力来进行发明创造。如,他在日常所用椅子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暖椅”,以备冬天寒冷时使用。其实这种设计也不复杂,只是在原椅周围围上木板,脚下安栅,在脚栅之下安装抽屉,将炭火置于抽屉之内,上面用灰覆盖,这样火气既不猛烈,又能达到满座皆温的效果。

在李渔的时代,这个造价低廉、制作简单的装置真是解了太多人的严寒之苦,在隆冬时节给人们带去了一份温暖。又如,他为了能在黄昏嗅味,使其直入梦魂,创造了“床令生花”的方法。再如,在那个照明只能靠油灯或蜡烛的时代,为了方便剪灯,他发明了3至5尺长的“烛剪”以及方便上下的“悬灯”……

民以食为天,《饮馔部》从“蔬食”“谷食”“肉食”三个部分来论述养生之道。李渔在《蔬食第一》中说:“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李渔的这段文字指出了养生学的根本思想,即饮馔一定要吃出健康,而不能损害健康

他又在《谷食第二》中提出:“食之养人,全在五谷。”讲述了主食的重要性。接着,李渔又谈到了“肉食”,他说:“望天下之人,多食不如少食。无虎之威猛而益其愚,与有虎之威猛而自昏其智,均非养生善后之道也。”他还认为:“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这体现出了李渔注重清淡饮食的思想。

李渔自己在《种植部》标题下面附了一个小注:“已载群书者片言不赘,非补未逮之论,即传自验之方。欲睹陈言,请翻诸集。”在此,李渔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为文观点,他在文中所说或是经过亲身验证,或是补前人之不足,绝不拾人牙慧。他从草木性情入手,延伸到人生哲理,读来令人深思。如在“牡丹”中,李渔谈到牡丹如何为群花之王,他列举了《事物纪原》中武后将牡丹贬至洛阳的故事,显现出牡丹不畏强权的王者之姿。李渔又写道:“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在李渔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牡丹高洁品行的赞赏,这也彰显出李渔令人敬佩的品质,这段充满人生哲理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耐人寻味。

李渔在《颐养部》中从“行乐”“止忧”“调饮啜”“节色欲”“却病”“疗病”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独特的养生理念,甚至有人将此部称为医疗、养生小百科。

林语堂先生在《人生的乐趣》中曾写道:“在李笠翁十七世纪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专门研究生活的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宅与庭园、屋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的梳妆、美容、施粉黛、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导引,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疾病的防治,最后是从感觉上把药物分成三类:‘本性酷好之药’‘其人急需之药’和‘一生钟爱之药’。这一章包含了比医科大学的药学课程更多的用药知识。这个享乐主义的戏剧家和伟大的喜剧诗人,写出了自己心中之言。”这段话后面的部分即说的是《颐养部》。

我们从《颐养部》提到的各类药方来看,都与心理相关,若是拿现在的话来说,李渔也算得上是位心理治疗大师了。

其实,《闲情偶寄》的其他各部也都与养生有关,这从书名就可知晓。黄强教授也曾指出:“《闲情偶寄》八部无一不是李渔养生理论的组成部分。”对于每天都在不停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看一看这部养生之作。

可以说,《闲情偶寄》是李渔智慧、才情的体现。打开此书,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满腹牢骚的落魄文人,而是一位充满贵气的“闲人”的妙笔生花。李渔虽然经常处于困窘之中,但是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愁苦之气,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闲适、恬淡、充满人情味、雅趣横生的生活状态。

新书初成时,李渔就送了几十部给与他相熟的官员及朋友,请他们作序评点。在清初享有盛名、与李渔一样同为布衣文人的余怀为他作序,他在序言中说:“今李子《偶寄》一书,事在耳目之内,思出风云之表,前人所欲发而未竟发者,李子尽发之;今人所欲言而不能言者,李子尽言之;其言近,其旨远,其取情多而用物闳。”还说:“此非李子《偶寄》之书,而天下雅人韵士家弦户诵之书也。……今李子以雅淡之才、巧妙之思,经营惨淡,缔造周详。即经国之大业,何遽不在是?而岂破道之小言也哉?”

当时,身居官场的清初才子尤侗也为这部书作序并给予了很高评价。吴梅村、尤展成、陆丽京、余澹心、曹顾庵、王安节、王左车、宋澹仙、陆梯霞等人也分别对《闲情偶寄》的曲论部分进行了评点。这些序及评不仅加深了李渔戏曲理论的社会影响,还对本书的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部《闲情偶寄》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各方人士赏识,后人也对其赞不绝口。

孙楷第曾说:

“其中《闲情偶寄》,的确是部好书,的确是一家之言,在这书中讲词曲,讲声容,讲建筑,讲种植颐养,无一不精细,无一不内行,并且确乎有个人的独得之处。”

周作人称这部作品

“文字思想均极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

梁实秋说: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还有很多文人雅士都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

其实,李渔的作品不只在国内有巨大影响,他的很多作品早已走出国门。据载,最早译介李渔作品的国家是日本,1771年的《新刻役者纲目》上刊载了李渔《蜃中楼》中的《结蜃》及《双订》这两出戏。此后,李渔的《风筝误》《夺锦楼》《夏宜楼》等作品也相继在日本出版。之后,李渔的《三与楼》英译本及法译本也相继出版。佐托利编著的《中国文化教程》中也收录了他翻译的拉丁文本《慎鸾交》《奈何天》《风筝误》等作品。……由此可见李渔作品影响之广泛。

其实对于现代学生来说,《闲情偶寄》也是一部非常值得细读的作品,这部休闲百科全书中有不少篇章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美散文,曾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种植部·芙蕖》,可称为散文中描写荷花的上乘之作。

此次我们出版的这部《闲情偶寄》,以翼圣堂本为底本,并参考了其他版本进行精心点校。本书的注释和译文以严谨为前提,力求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为读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但因编译者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还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读《闲情偶寄》,品味闲适生活

闲情偶寄 全两册

新书特惠

点击“ 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