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如果你爱我爱得很累(如果你爱我爱我)

发布时间:2023-07-22 22:23:58

01

导演姜文某一次参加综艺,主持人许知远问他:你的人生有什么失败吗?

姜文不假思索地回答:有啊,我和我妈的关系。

紧接着,他讲了几件和母亲相处的故事。

第一件事,他小时候常常被打,甚至半夜正睡着觉,就会突然被母亲从床上抓起来打一顿。

母亲边打边问他:你知不知道自己错了?啊?你到底错哪儿了?

“老实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哪里有错。但我妈打我,一定是我做错了。”

母亲瞅都没瞅姜文,默默看了通知书一眼,只回了他一句:你还有一堆衣服没洗呢。

姜文“哦”了一声,把通知书放下,就去洗衣服了。

讲完故事,姜文眼睛看着窗外,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真心发问:

“我真的不明白,怎么才能让我妈高兴。有了名气,赚了点钱,给家里买房……做什么她好像都不高兴,就是没法儿让她因为我高兴起来。”

说这话的时候,54岁的姜文好像重新变成了当年那个青春期少年,呆呆地,真实地,对自己的母亲束手无策。

为什么我妈总是生气?

为什么我妈总是不高兴?

为什么我妈总是看我不顺眼?

只是这世界上,搞不懂亲子关系、永远无法取悦母亲的孩子,又何止姜文一个。

02

《小欢喜》里就有这样一个女孩。

英子出生于单身家庭,从小和妈妈一起长大。面对马上就要到来的高考,母女俩的关系空前紧张。

有一回妈妈带女儿去看电影,无意中发现女儿已经看过一遍,俩人在影院门口大吵一架。

吵到最后,英子绝望地站在影院门口痛哭,“让你高兴怎么就这么难?”

中国式家庭父母与子女冲突最严重的时期,分别集中在高考前、大学毕业后、临近30却依然单身时。

这些时候,“为你好”和“对我好”的矛盾冲突会达到顶峰。

这对母女俩,恰恰就在第一个时期。这些对话你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

“我起早贪黑给你做饭

我是老妈子是吧?”

“你是我最亲爱的人

咱俩的人生理想应该是一致的呀”

“妈是和你最亲的人了

还能害你呀?”

“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能干成的事儿

我说过吗?”

“和父母沟通,绝对是全世界最难的事情之一。明明你的想法是对的,她的想法也是对的,为什么放在一起就不对了呢?”

父母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征求你的意见、摆事实讲道理的感觉,可实际上,作为听众的孩子能感受到的,只剩下压迫、阻挠和屈服。

这种感觉太无力了。

这种沟通的无力,让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胶着:明明自己很委屈,却也真实地感到愧疚。

委屈是为自己,愧疚是对父母。

一方面,我们清楚父母是爱自己的;可另一方面,我们又深深体会到这种爱究竟有多沉重。

03

一位小男孩因为考试没有考到95分(成绩为85分),妈妈一气之下对他拳打脚踢,末了把他扔在高速入口,自己开车扬长而去。

路人发现的时候,小男孩脸上带着巴掌印儿,缩成一团呜呜地哭。

“我不要他了,就算犯法坐牢我也不要了。”

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心疼坏了。

无法想象,在重新回到家之后,小男孩会不会因为害怕再次被丢而努力学习,拼命证明自己;又会不会因此对世界失望,误以为自己不配被爱。

这件事情,迟早会被父母遗忘。这个小男孩,未来也有很多种可能性,但因为成绩被抛弃的回忆,或许会成为他一生的黑洞。

那个黑洞,也许很久之后才会被发现,也许用尽一生也无法治愈。

作家艾小羊说得好:

“中国传统意义上,没有心理学,只有成功学。所以传统的父母,不会觉得孩子快乐是一种成功,一家人彼此相爱是一种成功,他们为孩子设定的幸福永远是追名逐利,‘比别人强’。在利益驱动下,中国父母特别悲壮地发明了打压式的亲子关系:你恨我没关系,只要你有出息就行了。他们永远不去想,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心里藏着对父母的怨恨与遗憾,得有多痛苦。”

04

很多人都听过三毛的爱情故事,可是你知道三毛和父亲的故事吗?

三毛的父亲对她极为苛责,连带着对她的作品也非常不喜,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多年。

直到有一次,在三毛作品刊登后,父亲破天荒给她手写了一封表扬信,一共127个字。

三毛读完字条,这样写道:

“你留的信,很快地读了一遍,再慢读了一遍,眼泪夺眶而出。爸爸,那一刹那,心里只有一个马上就死掉的念头。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这一生,丈夫欣赏我,朋友欣赏我,手足欣赏我,都解不开我心里那个死结。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

与父母的心结、被打击后的自卑、不被承认的胆怯,会融进血液里,融成骨血,变成烙印。

究竟该何时解?该如何解?

李宗盛曾经写过一首给父亲的歌,他在歌里唱:

两个男人

终其一生也是长得像而已

有幸的,成为知己

不幸的,只能是甲乙

这一年,他60岁,父亲已去世多年。

有多少人和他一样?

05

长大成人的这些年,我常常想一个问题:

所谓“不要为我好、要对我好”的道理,孩子青春期就能懂,为什么父母却大半生都不懂?

后来我明白了,他们出生和成长于一个克制的时代,终究无法学会让爱的教育代替打击式教育

那是他们的命运。

而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也许终究不会得到父母的夸奖,但是没关系。那不会让我们失去追求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更无需把讨好他们看作自己的使命,因为我们早已有能力讨好自己。

拥有这短暂的一生,不是为了让任何人满意,而是不断遇见和打磨一个自己喜欢的自己。

当一个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和父母的一生是截然不同的一生;当一个人真正愿意,与那个拧巴着的自己和解,曾受过的伤害、难解的心结,似乎就都结束了。

那时你就会发现,新的一切正在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