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抒发思念的诗句有哪些(抒发思念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7-22 20:24:39

  就《海子诗歌讲座》答牛栏山一中学生问

  悠 哉/文

  首先,感谢巴佟老师的精心组织这次活动!牛栏山一中“国学社”于2013年12月25日举办《海子诗歌讲座》活动,让《燕园梦》作者悠哉有机会与“国学社”成员们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关于海子诗歌的点滴审美感悟。

  同学们认真听讲,真诚交流,纷纷呈递纸条,提出了许多关于诗人海子生平及诗歌的疑惑。悠哉在讲座结束后答疑了若干,仍有大量提问留待今日解答,虽然方式改为笔谈,但是我很愿意以这种方式交谈,因为这样我能回答得更从容,而且不受时间限制。下面开始解答:

  ●高一(11)班范伊宁问:

  一、是什么样的背景,怎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海子有这样的性格缺陷,和心灵“撕裂”?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在人生最低谷、最脆弱时创作的,为何人们现在引用此诗时,都在喜庆、愉悦的场合?有什么含义?

  ■悠哉答: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性格据说分为四类,海子十有八九属于情感型忧郁质,特点是内在的忧郁,典型的艺术家气质,这种人内向、腼腆,却又好走极端,即朝性格的反方向发展自己。当朋友西川结婚后劝海子考虑结婚时,他断然予以拒绝,就是典型的例子。为什么青年男子应当结婚?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结婚能带给一个男子责任感,促使其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一旦反之,则属于反常之举。有人说:“天才处于疯子与白痴之间。”也就是说,天才是人类中的反常者。海子活着时就有许多反常之举,他的卧轨自杀无疑也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在人生最低谷、最脆弱时创作的,人们现在引用此诗时,都在喜庆、愉悦的场合,这恰恰说明诗歌的力量。天才诗人的天才诗作往往能超越诗人创作的具体语境,获得宽泛的、象征的意义。例如海子的抒情诗都是献给他的情人的,但是诗中的那份美具有普适性。什么是美?很复杂,它本质上是超功利的、无利害关系,一首诗可以作宽泛地读解,而且因其宽泛性而赢得读者心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原本抒发的是李白遭赦还乡时的愉快心情,但是抽取出来让后世读者欣赏,仍然丝毫没有障碍。好的诗歌就应当这样。

  ●高一(10)班李紫莹问:

  一、海子和顾城在我看来很相同。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创作于什么时候?背景为什么?

  ■悠哉答:

  第二个问题讲座时涉及,从略,我着重谈谈顾城和海子诗歌的关系吧:

  海子诗歌分为前后两期,他的前期主要是取法顾城、杨炼和欧阳江河,这点我在讲座时提到了。顾城号称“童话诗人”,他的诗歌不重音乐性,但是想象力丰富,意象奇特,这点被海子学到手了。试拿顾城的诗句作比较——

  我要带你到春天的家里去

  在那儿,你们会得到

  绿色的短上衣

  和彩色的花边的布帽子

  (顾城《生日》)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开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顾城《回归》)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海子《亚洲铜》)

  那种扭曲词语搭配的方式(如穿上“白鸽子”的“鞋子”、“赶开一群群黑夜”);那种意象的跃闪和诡异的联想;那种讲述童话式的天真口吻(如“穿上它吧”、“走吧”);还有诗歌意象的假借(“亚洲铜”与“铜鼓”之间),从这三方面看,海子对于顾城诗歌的刻意模仿,难道谁否认得了吗?

  在中国诗坛,前有顾城,后有海子,一直痴迷于这种灵动的、轻逸的风格和诡异的、无拘束的想象力来创作诗歌。

  另外,顾城有名诗《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黑夜”也是海子诗歌的核心意象,凸显了顾城留给他的精神遗产,例如: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海子《春天,十个海子》)

  如果说海子真正成为自己,那就是后期他摆脱顾城的影响,接受凡高、荷尔德林的启悟了。此外,海子讴吟“乡土中国”,而这种乡土情怀是生长于北京的顾城较为陌生的。

  ●连易问:

  海子的诗非常优美,诗句中经常有一些“太阳”、“鸟”的意象,这些都有什么样的寓意,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悠哉答:

  “太阳”、“鸟”、“风”、“火”等构成了海子诗歌的意象网,彼此搭挂勾连,意义相互指涉,阅读海子诗歌必须注意这点。至于具体含义,应当置于诗作中来读解,脱离具体语境就懵然惑然了。比如说吧: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

  那么很显然,“太阳”就是诗歌理想、诗歌王座、天堂的象征。

  “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意思是他要当“中国诗歌的太阳”,也就是他要当中国的普希金,因为普希金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

  末句“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意即他死后升登天堂,这个思想来自但丁《神曲·天堂篇》。海子熟读《圣经》,也熟读但丁《神曲》。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当然是海子对于诗歌王座的憧憬,以及宏大的诗歌抱负,以及神学。换言之,海子诗歌中有神学。这话题很复杂,就此点到为止吧!

  ●师媛妍问:

  一、海子的生平经历?

  二、海子的写作风格?

  ■悠哉答:

  提问太大,加之讲座有介绍,抱歉从略!

  ●周嵩尧问:

  一、海子一生情感纠葛有哪些?

  二、海子因什么自杀?

  ■悠哉答:

  海子一生情感纠葛,主要就是“四姐妹”的纠葛。他的自杀与她们有关,尤其与初恋女友B返京办理赴美签证、面见海子有关系。假如没有这起事变,也许他对尘世不会如此绝望,致使悬崖撒手。试想想:她在他的心目中,相当于贝雅德里齐在但丁心目中的地位。她的出嫁和赴美,等于打碎了他对尘世的情感依恋。当然,还有工作不顺,还有“诗学诱因”等(详见悠哉《海子诗歌研究》)。

  ●高一(4)班张深问:

  一、是什么海子导致了海子有这样的诗歌主题?

  二、海子为什么要自杀?

  ■悠哉答:

  海子诗歌的主题自然与时代有关:朦胧诗之后,诗歌如何发展?这成为横亘于当代诗人面前的一道障碍。海子通过自己的创作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海子给中国当代诗歌提供了什么?据悠哉的理解:首先他是情诗王子,这堪称他的一绝,将徐志摩等远远甩在身后。

  为什么有这样高的评价?

  海子一身兼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情诗王子”,又是“浪子诗人”。

  二者之间,产生出奇妙的拆解力、离心力,使得海子的爱情不管发生多少次,结局都注定是没有结局的。这样“浪子”的爱情,既浪漫又凄悲,天然地是做竖琴用的优质材料。海子将这种“绝望之爱”纳入抒情诗的歌吟,自然是感人肺腑的。

  试拿徐志摩与海子比较: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属于“婚外情”,在当时情形下,即便再炽热也无法歌吟出来;海子就不同:初恋、热恋、失恋、思念,每个阶段都可以诉诸歌吟。

  海子的情诗总体特点是什么?试概括如下:

  第一,情最真挚。这不奇怪,青春的抒情最纯最真,仿佛青春嗓音的嘹亮歌唱,过了这个年龄段,音质、音色变化了,即便唱功再好,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第二,想象力最灵动。这也不奇怪,如前所述:海子的诗歌起步于顾城,日后眼界扩大,汲纳西方众家之长。海子从顾城那儿,学到了使用缤纷的意象和出人意料的意象“跳接”(仿佛电影的蒙太奇),因此读者总觉得新鲜活泼,启人绮思。

  第三,注入象征。海子的情诗不是简单地抒写爱情,像勃朗宁夫人的情诗那样,而是巧妙地引进象征。这样,他的情诗就“朦胧化”、“多义化”了,颇似李商隐的《锦瑟》诗。

  第四,海子的情诗也有间接抒情,但以直接抒情为主。用骆一禾的话说,“抒情诗中有鲜明自传性带来的雄厚底蕴”。这种方式是不借助艾略特所谓“客观对应物”,而是“我”直面自己最惨痛的情感隐秘,哭、笑、痛俱在其中,构成极大的情感张力,其能量足以催人泪下。

  第五,19世纪美国诗人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说:“不论何种美发展到最高阶段时必然要引起敏感的人落泪。因此忧郁是所有诗的情调中最正宗的。”海子服膺此论,在情诗中将“爱”与“孤独”紧密地扭结在一起。

  最后,海子的情诗取法但丁将情人“圣洁化”的做法。他将初恋情人B奉为贝雅德利齐,由她引领自己升登诗歌天堂;孰料她很快弃他而去。这样,爱的忠诚与背叛,爱的“圣洁化”与爱的“亵渎”之间,构成莫大的诗歌内在张力,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尤其对于通晓其写作资源(有但丁、歌德、叶赛宁等)的高级读者,更会浮想联翩,由海子的诗歌而进入以上诗人作品的“潜文本”。一旦这种“超级链接”发生,海子情诗可挖掘的内蕴,将会更多、更多。

  ●高一(16)班曹清琳问:

  一、“麦子”、“麦地”代表了海子什么样的情感?“太阳”、“月亮”又代表了什么?

  二、“天边外”是什么意思?

  三、自杀对于海子来说,是另一次远行,一种自我认为的归宿,还是逃避?

  ■悠哉答:

  “麦子”、“麦地”代表了海子的乡土情怀,他在《麦地》诗中说“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感情之深尽在其中矣!至于“太阳”、“月亮”代表了什么,得置于具体诗歌中,脱离语境不便深谈。

  “天边外”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故事大意如下:爱好诗歌的罗伯特喜欢拿本诗集到村外阅读,眺望遥远的“天边外”。他和哥哥安朱同时爱上一个姑娘,不料姑娘选择了他,致使原想出海的罗伯特留在村里当农夫,哥哥替他出洋漂泊去了。多年过去,不惯农活的罗伯特后悔这种选择,年纪轻轻抱憾而终。剧作中,“天边外”象征遥远的远方。请注意,“远方”恰是海子诗歌的常用意象,与他的“青春远行”紧密勾连着。“天边外”也可视作“无法抵达的心愿或目的地”。海子想当诗歌之王的抱负也是远在“天边外”的,作为一个“穷孩子”,他在尘世未得幸福,抱憾地撒手离去,悲剧性地“死于中途”。

  ●皮紫嫣问:

  一、“麦子”代表什么?更深的意思?

  二、“四姐妹”指的是什么?

  ■悠哉答:

  第一问上面已作答。

  第二问讲座里提及,就是海子生前所爱的四位女性。

  ●赵硕颖问:

  一、海子到底有没有去第三次青春远行?如果去了,第三个地方是什么?

  二、《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论》中说:“尽管充满着危险,海子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远行计划;相反,他的灵魂甚至渴望这种冒险,连受伤和死亡也丝毫不能动摇他的坚强意志。”而为什么说他的诗中充满悲伤?他究竟为什么悲伤?为什么他的诗中爱问为什么?

  ■悠哉答:

  海子自命为“浪漫主义诗歌王子”,他的抱负又不甘心仅仅当个王子,而想当诗歌之王。由“诗歌王子”抵达“诗歌之王”,二者相去很遥远。海子的第三次青春远行,就是指这件事,就其实力他是无法办到的,最终落得“死于中途”的悲剧命运。在这里,“第三次青春远行”是一种借喻。

  海子究竟为什么悲伤?为什么他的诗中爱问为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失意的浪漫主义诗歌王子,性情高傲而得不到理解,可不得郁闷甚至号啕?屈原遭楚王冷遇每每怅发“天问”,那么海子遭诗坛冷待大发骚问,岂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凡物不平则鸣”,海子饱谙中国诗坛打压,其不公平甚矣!

  ●刘昱茹问:

  一、为什么说海子的诗歌是围绕“青春远行”而展开的?

  二、海子的一生又是怎样对“青春远行”这个主题的五个问题进行解答?

  ■悠哉答:

  首先感谢你对悠哉论文《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论》的研读!

  其次,这个问题论文里详细阐述了,在此篇幅有限,我很难具体再谈,抱歉了!

  ●贺雨飞问:

  一、海子究竟经历了什么,使得他的诗充满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二、在怎样的斗争失败下,海子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悠哉答:

  海子诗歌充满物质与精神的矛盾,确切地说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海子年纪虽轻挫折缺少,光爱情挫折就有四次,还有来自工作、亲人、诗坛的压力,他将这些转化为诗歌,抒写其内心挣扎与“撕裂”。

  悠哉有名言:“这世界是庸人的天堂,也是天才的地狱。”有斗争就有失败,海子抗争不过强大的现实:工作中才是助教,生活中绝对清贫,情感上饱受打击,事业上彻底失败(诗坛不承认他)……这些导致他悬崖撒手吧。对于天才,尘世历来是冷酷的。

  ●刘梓欣问:

  一、海子内心的脆弱是他与生俱来的本性还是生活环境所致?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并未有多少消极情绪(至少我这么认为),但为什么海子在写下此诗两个月后就卧轨自杀了?

  ■悠哉答:

  其实每个人内心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试想想吧:鲁迅年轻时在东京立志从事文学事业,几经挫折他就泄气了,埋首于抄古碑和校古籍,将文学创作丢在一边。要不是《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屡屡到他家拉稿子,他也许终生搁笔,世间也就没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名篇了。

  海子在诗歌创作上的挫折也不少于鲁迅,而他又太年轻、太早熟,缺乏鲁迅“韧的战斗”精神,因而提早离开人世。鲁迅是自命“斗士”的,而海子以“浪漫主义诗歌王子”自许,二者相比就大有区别,也就是说:鲁迅立足于尘世与恶势力战斗,海子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讲座中我还提到:海子起先并不想将“海子小屋”构筑于大海边,而是学习古代隐士筑居于深山里,有诗为证:

  当众人齐集河畔空声歌唱生活

  我定会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

  (海子《诗歌皇帝》)

  “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意思等同于隐士隐居山林,参见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海子的灵慧使他摆脱了古代隐士作风,改而写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固然得灵感于叶芝的名诗《茵尼斯弗里湖岛》的迪悟,就与他的本名有关:“查海生”,天然地宜居于海滨嘛!后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渴望葬于海滨,创作出名诗《海滨墓园》,海子熟读它们,抑或豁然透悟耶?

  至于你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并未有多少消极情绪,我也是同意的。关键在于:一个决心“悬崖撒手”的诗人,他的心境反倒看开了。你读读《红楼梦》里黛玉临终的描写,心境可不是“看开了”么?

  ●郑祺元问:

  我一直对海子的死感到意外。我觉得我可以看出他对光明的向往。我觉得他与凡高很像,有些偏执。凡高结局是现实所迫,而海子有好的前途、爱他的母亲,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呢?在他的诗里可以读出他的内心的挣扎、矛盾,是什么经历、情感,让他有了才华横溢,却敏感忧郁的内心呢?

  ■悠哉答:

  海子视凡高为“我的瘦哥哥”,这意味着哥俩的命运与内心世界高度契合。他俩承受太阳的热力,以燃烧的激情投入艺术创作,最后他俩在出现幻听、精神不稳定的状态下自杀(凡高为了不再拖累弟弟,海子为了避免出现荷尔德林那种长期住精神病院的凄凉晚境),落得同一个结局。海子称荷尔德林为“我的不幸的兄弟”,由此可以设想:海子很不愿意像他那样苟活于世。于是,“适时而宁静地赴死”就成为他的选择,这种生活观是荷尔德林所认同的,尽管他没能这样了结自己。

  ●张馨颐问:

  为什么海子心灵会“撕裂”?

  ■悠哉答:

  海子在《日记》中坦言:“在我的身上在我的诗中我被多次撕裂。”他这么多自有其道理。建议大家读读他的传记,进一步探讨。为了更好地读懂海子诗歌,这很有必要。

  ●高一(4)班郝宇问:

  海子生命中的“撕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又为什么会为此而自杀?

  ■悠哉答:

  海子的“撕裂”可作多重读解,具体含义见《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论》。

  ●张硕问:

  一、海子是个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的人,从他的“青春远行”中就能体现出来,这样的为什么会自杀呢?

  二、浪漫主义诗学原则是使他无法逃脱自杀宿命的原因吗?

  ■悠哉答:

  称海子“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这是很对的,但是当追求一再受挫呢?浪漫主义诗学原则的要义,在于为了理想而不顾现实,海子就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轻易不肯妥协,结果就……

  ●薛凯问:

  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指的是什么呢?是海子想寻求生活上的宁静,脱离世俗,还是海子已经不堪忍受内心的折磨呢?

  二、“以梦为马”是指一种精神还是一个典故?为什么以它指代诗人呢?

  ■悠哉答: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铺展了一种诗意环境,或者称氛围吧,仿佛古代隐逸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海子这样设想,显然与他阅读陶渊明、梭罗、叶芝、瓦雷里的诗歌有关联,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海子描写得很美,他将理想世界作了现代的诠释,也可以称现代的改写。叶芝在《茵尼斯弗里湖岛》中写道:“我将得到些宁静,那里宁静缓缓降临”,我想海子创作时所体验到的诗意宁静,也是如此这般吧。试将这种诗意宁静与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相比较,你会觉得海子的现代意味更浓些,是吧?

  所谓“以梦为马”,可以视作一种精神姿态,即骑着梦想的马匹浪迹天下,海子的一趟趟“青春远行”,固然并非骑着马完成的,这只是一种诗意表达。“梦”和“马”勾连搭挂,给人印象何其潇洒浪漫,真是蛮抒情、蛮诗意的,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

  ●高一(6)班金鑫问:

  一、既然“青春远行”是一场以青春做赌注的诗学历险,而且最终悲剧性地“死于中途”,那么,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二、海子渴望远行,到底是为了什么?他想在远行中获得什么?

  ■悠哉答:

  有人喜欢平庸地过一辈子,而理想主义者渴求浪漫,渴求历险,渴求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海子写道:“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高一(2)班马嘉义、杨紫璇问:

  一、《单翅鸟》中“那么多被天空磨平的面孔”是什么意思?

  二、《祖国,或以梦为马》中“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是什么意思?什么路?

  三、海子的第三次旅行去了哪儿?

  四、海子为什么会自杀?

  ■悠哉答前两个问:

  “那么多被天空磨平的面孔/都很陌生”,这句诗的确挺费解的。如果我们将“单翅鸟”飞翔于天空视作诗人的自我想象,自然是讲得过去的。为什么海子要把自己想象成这么一直怪鸟?首先,《山海经》里提及许多怪人、怪兽、怪鸟,其中就有一种单翅鸟。海子以这种鸟自许,绝非随意命笔,而是隐藏深意的。其次,鸟有双翅才能飞得稳、飞得高、飞得远,涉及运动平衡学的问题。在理智与情感、“仰望星空与脚踏大地”的关系方面,海子是存在问题的,即他的发展并不平衡,他的死与此有关,这点《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论》结尾有精辟论述,参照研究自有领悟。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这意思是说:人的一生是“生”、“老”、“病”、“死”的过程,这条道路不管圣人、烈士、庸人、小丑……都必须走,天才诗人海子也不例外。至于如何个走法,则各有不同;海子选择提前结束生命,那是他的别样走法,“瘦哥哥”凡高给了他莫大启示,或者说就是他的学习榜样。

  ●万紫秋问:

  一、海子诗歌意象如此表达?

  二、海子现实中的矛盾是如何影响到创作的?

  三、海子对于自我人生的五个提问是如何解答的?

  四、他所以为的所属生命的最本质状态是什么?

  ■悠哉答:

  问题太多且大,抱歉很难回答哦!

  不过我拣第四个试答吧:海子是个诗人,他所属意的生命的最本质状态,概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活在诗的状态里”,或者说“诗意地活着”。可惜呀,现实中无法达到!

  ●高一(2)班彭袁琦问:

  一、对海子影响最大的是哪位老师?

  二、从材料中,可读出海子在生活中坚强的意志,而且从诗中也读出一种渴望冒险的精神,但怎么会不能面对“矛盾”、“撕裂”等问题呢?

  ■悠哉答:

  但凡伟大的诗人,决不肯小家子气地师从某位老师,而是如杜甫所说:“转益多师是汝师。”海子的中国老师有顾城、杨炼、欧阳江河等,外国老师有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狄金森、梭罗、凡高、叶赛宁、洛尔迦、荷尔德林等,他们在前期、后期分别影响了海子的诗歌创作。

  如果只能挑选一个人,那么我会挑选但丁,他的《神曲》和抒情诗对海子启迪很大;如果可以追加一个,那么我会选荷尔德林。

  ●冯佳琪问:

  一、海子既恋家,又何以离家呢?

  二、有人说他忠诚“远方”,何解?

  ■悠哉答:

  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必然恋家,因为家是生命个体存活于世的基本方式;人又必得离家,因为家何其狭小,而世界何其广大,岂能拘囿于小家庭呢?

  过于恋家者对所谓“远方”无多大兴趣,而忠诚“远方”者又将家看得比较轻。“远方”是海子诗歌中常见意象,它是诗人“志存高远”的一种隐喻。

  ●陶然问:

  一、海子为什么要自杀?

  二、为什么谢冕称海子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

  ■悠哉答第二个问题:

  海子诗歌创作略晚于北岛、舒婷、顾城等朦胧诗人,但是仍属于1980年代,那是一个理想主义旗帜高高飘扬的年代;从海子诗歌中,我们可以嗅出泥土的芬芳,也可以听到诗歌理想的激情高扬。海子一心想掀起一场诗歌革命,想创作“大诗”,想当“诗歌之王”,气魄何其壮哉!用海子来象征那个诗歌时代,合乎其宜,恰如其分。

  ●杨佳琪问:

  一、海子看似是一个疯子型的诗人,诗歌中文笔豪放,是什么原因致使他走上不归路,他为何没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疯下去呢?

  二、海子的三次远行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悠哉答:

  海子多次想过自杀,据我的研究,他设想过八种自杀方式。至于他在1989年3月26日自杀,当然有情感诱因,或者说情感刺激。具体说就是:她的初恋女友B移居美国,出国前探望他,海子为此伤心极了。

  海子的三次远行给他的创作带来很多影响:首先是结识诗友,其次是搜集写作素材,再次是怀着朝圣心情两度赴西藏,那几乎是“远方”的代名词了。说到底,人人渴望远行,见识大千世界。

  ●胡泊问:

  海子的诗总是觉得写得很美,但是有些读不明白,他的每一处意象在不同诗中该如何理解?

  ■悠哉答:

  泛泛谈海子诗歌意象,难乎哉!不过,你体会到它们“写得很美”,这很好;至于“有些读不明白”,也很正常。希望你继续努力,反复去用心揣摩,相信会领悟多多!

  2013-12-27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