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让你的朋友死吗?叫他去做书店吧!”前几年的图书市场,流行这样一句话。
话糙理不糙,冷眼旁观这些年图书市场的行情,确实叫人倒吸一口凉气。
2002年-2012年,全国实体书店倒闭总数达到1万多家。2013年,实体书店零售规模再次出现负增长,虽然此后2014年和2015年实现微小幅度的增加,但2016年再次下滑,同时实体书店停业的消息仍不时出现。
2017 年 4 月 22 日,一篇名为《谁是杀死一间书店的凶手》的公众号文章横空出炉,刷爆各大爱书人士的朋友圈,阅读量转瞬飙到10万 ,“书店”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谁是杀死一间书店的凶手》截图
文艺青年有三大人生理想:花店、书店、咖啡店,暂且不论这篇文章的真假,仅就书店纷纷关门大吉的现象,已经足够文艺青年们痛上好一阵。
微博上“南京先锋书店”给想开书店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南京先锋书店1996年开业,目前共有三家,分别位于五台山、龙江、南京博物院
“夏天刨碗冰冬天烤红薯,实在不行自己架口锅炒花甲,这样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日子持续到关门”,店主调侃的语气中不免伤感阵阵。实际上,除了炒花甲,书店开酒吧,设旅馆的也很常见,为了生存谋求转型,“书店 ”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实体书店的经营常态。
但建议归建议,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仍大有人在。从“2017中国城市实体书店数量排行榜”中可以看到,各大城市书店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北京作为首都以6719家书店雄踞榜首,其中民营书店约为2000家。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其中包括2016年出台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书店人的情怀支撑。
▲2017中国城市实体书店数量排行榜
从榜单上来看,深圳位居第16名,书店数量为945家,其中民营书店数量甚至不到100家。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它各种指向城市竞争力、创新指数、专利申请量之类的排行榜中,深圳往往都是毫无悬念地名列前茅的。另外许多新一线城市如杭州、大连、长沙、宁波等,书店数量均排在深圳前面。
截止到2017年末的数据显示,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7万,上海常住人口为2418.33万,深圳常住人口1252.83万。从中不难发现,深圳的万人拥有书店量远低于北京,与上海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作为一个诞生知名文化品牌“深圳读书月”的城市,作为首个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的书店数量之少令人咋舌。
是深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还是深圳人情怀不足?
我们采访了“本来书店”项目总监冯惠基先生,也许他能给我们答案。
人物名片
冯惠基,生于中国香港,原香港三联书店门市部高级统筹经理,退休后担任香港商务印书馆首家入驻深圳书店-本来书店项目总监。在书店行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只想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老书店人开新书店
“本来书店”是香港商务印书馆在内地入驻的首家书店。
从传统的书店经营角度来说,香港商务印书馆无疑是成功的,它被评为香港最具规模的综合性书店,分布于港岛、九龙及新界,经销全世界各类图书,每年流通的书种超过十万。另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设有门市,经销中英文书及中国邮票。
这样一个曾经如日中天,如今也风头正盛的书店,在内地试探性的扩张自己的版图时,却不想着“稳中求胜”,选择了紧跟时代的“书店 模式”,试图在深圳打下自己的一天片。
这对于一个曾经在三联书店呆了三十多年的“老书店人”意味着什么?
听到这个问题,冯惠基笑了笑。
“老了,想真正的做出一些事。”他说。
冯惠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书店人。
1981冯惠基在香港三联书店入行,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做过采购、门市、后勤等等,如今退休后接受好友邀约来“本来书店”担任项目总监,或许是时代的大风大浪给了他沉稳和睿智,他整个人看起来,格外温和平静。
“香港商务印书馆是成功的,它旗下所有的门店也都是复制了它的成功模式,但模式是会过时的,同样的套路不停重复也会让人深感倦怠,我的朋友也好,我也好,我们想在书店上面,做一些新文章。”
环顾本来书店,确实是很“新”。
位于新近规划建成的“深业上城”,采取新型的“书店 ”经营模式,同时开设三个新馆......本来书店看上去就让人耳目一新。
三个馆分别为“人文馆”、“生活馆”和“亲子馆”,各有其独立的风格体系。“当初设计时,三个馆也是分批设计的。”冯惠基说。馆与馆之间以街道相隔,我们逛了约半小时才得以大致窥其全貌。
人文馆,除了大量藏书外还配置了演讲厅,试图用“书店 文化沙龙”的方法来集聚人气。
▲人文馆
生活馆,配置了各类生活类书籍以及文具盒及文创精品,同时设计了一个展厅,未来打算举办一些艺术品的展览。
▲生活馆
亲子馆以大量儿童外文书籍和启智教具为主,同时还有各类亲子活动吸引流量。
▲亲子馆
“未来,本来书店还会增设咖啡馆,同时深业上城有意将书店后面的街区打造成一条寿司街,跟书店及咖啡馆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的商业圈,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类似于茑屋书店一样。”冯惠基说。
就采访当日的客流量来看,本来书店显然不尽人意,可能因为采访当天不是周末,也或许是因为本来书店才开业一年,仍在完善阶段的缘故,截至目前,本来书店并没有进入营利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商务印书馆的业务并不只是销售书籍,而是集“出版、发行、零售”为一身的完整商业体系,并且拥有自己的网上书店。本来书店有商务印书馆在背后做支撑,相较于其它小型的民营书店而言,日子应该会好过很多。
情怀大于盈利?
虽然采用了新的“书店 ”模式来运营,但对于冯惠基来说,做书店,仍然是一种情怀在支撑。
“我们这个书店名为“本来”,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本来是要做什么,是要做书的,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单纯做书店很难,真的很难,但不管我们用什么手段来做辅助,都要以书为主。”冯惠基说。
▲本来书店门上贴的海报
冯惠基的书店情怀,从他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了。
初中时候的冯惠基,常常到书店“打书钉(喜欢一本书而又不舍得买,只好长时间呆在书店看)”,在书店一呆就是大半天,生活中除了书,基本没什么其它活动。
大学毕业后,在报纸上看到三联书店的招聘信息,便兴致勃勃的去了。
“那个时候年轻啊,太天真了,以为在书店工作就是可以免费看书,果然是自己想多了,在书店工作,就是一个书籍的搬运工。”冯惠基无奈的笑了笑。
他的工作,是在在三联书店的唯一一家门店做店员。
“按照我在书店工作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每个店员可以管理的书架不超过25个,店员必须对自己管理板块的书籍一清二楚。香港不同于深圳,深圳大多数顾客想要什么类型的书都是自己找,香港顾客则是无论需要什么,都要向店员询问,这就对店员的要求更高了。不止要清楚自己管理的书籍,还要对店内所有的书籍都能略知一二,最起码,顾客要什么书,你都能知道大概在哪个版块,哪个地方,能找的到。”
虽然书店工作与自己幻想的有些差距,但由于对书的喜爱,冯惠基还是选择了继续下去。
当时的三联书店是中国出口东南亚书籍的唯一一家代理商,光做发行就已经赚的盆满钵满,并不打算在书店方面投入太多精力,冯惠基的工作倒也顺风顺水。
但好景不长,改革开放后,许多对外的图书代理商纷纷加入,三联书店的“总代理”,成了一个空号,100多号人面临要丢饭碗的状况。公司急于寻求转型,决定开第二家书店,他成了第一批开疆拓土的人。
“那时候真是破釜沉舟啊!”冯惠基回忆道:“我和另一个发行主管,两个人在一间小房子里,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折腾了整整九个月,从书店的设计到书的采购、销售都是我们负责,当时两个人甚至约定一年以后书店如果没有开起来,两个人便从此退出书店江湖!”
也许是上天不负苦心人,努力终于有了成效,九个月以后书店已经进入正常经营,第二年便略有盈利了。
▲如今的三联书店
“这是我一生中做的最成功的事”,冯惠基眼里有骄傲的神色。
对于冯惠基来说,书店不仅成就了他的事业,更成就了他的美好姻缘。
那时冯惠基还在书店做门市,有一天遇到个来买书的女孩,两人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聊到书店打烊,后来这个女孩,便成了他共度一生的人。
“两个人在书店结缘,异地四年,每个星期三封信雷打不动,四年后太太大学毕业,结婚生子,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现在跟别人聊起来,人家都觉得很浪漫。”冯惠基笑道。
也许是由于他从小到老的爱书情结(他家50平的房子里堆满了书,几乎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也许是他与书店结下的不解之缘,让他在书店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退休后仍然在这个行业做一些事。但他坚持“这不只是一盘生意,本来是要做书的”初衷,与这个时代有些格格不入,无论是本来书店目前的“书店 咖啡”经营模式,还是其它大同小异的“书店 婚礼”、“书店 住宿”,都在不断的弱化“书”在书店的位置。
做文化产业的人,感性和理性如何平衡,野心和初心怎么取舍,是一辈子要修炼的课题。
为何选址深圳?
问到这个问题,冯惠基有些无奈。
做文化的人,最忌讳谈钱,认为钱太俗气,但又不得不谈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钱,什么也做不了。
“香港如今租金、人力成本日趋增高,民营的一些小书店已经苦不堪言,大型的国企性质的书店,比如三联书店,也是自负盈亏的,香港政府对于文化事业没有过多的重视,而政府的支持,恰恰是影响实体书店生存的最大因素”。
“就说租金,香港开书店可以免租45天,时限一到租金必须缴纳,本来书店从开始装修到现在已经一年了,但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付过租金,在深圳,你可以什么时候装修完什么时候付租金。”冯惠基说。
深圳一向被戏称为“文化沙漠”,这有可能是政府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深圳一些购物中心在开张时纷纷向实体书店伸出橄榄枝,欢迎其以低租金入驻经营。另外深圳各大中心书城的规模,藏书量也在不断扩大。
得益于政策红利,深圳各大书店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如简阅书吧、尚书吧、西西弗书店、言几又书店、覔书店……等等,但是未来一旦政策收紧,这些书店将何去何从?不免叫人心生忧虑。
另外,书店数量增多加剧市场竞争,再加上各大中心书城可以免费借阅,这对于本来书店在深圳的生存,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未来是否可期
谈到未来,冯惠基还是很乐观的。
“我们卖的不是书,而是一种服务!”冯惠基说。“我们未来的计划是,给客户推行定制荐书服务,即为每个顾客量身推荐适合他们的书。”
“你的设计理念,你的风格,都很容易被别人抄去,但服务不会,我们希望把这种服务作为一种精神,传承下去。”
对于书店的服务,冯惠基坚持以人为本。
“对于我们书店的店员,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礼貌,顾客需要什么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一定要及时的找给他们,即使是很名贵的、未拆封的书,也不能不给顾客翻阅,如果顾客不买,再把书仔细包装起来。”
“不管你是百万富翁还是流浪汉,是博士还是小学生,只要在书店,就是平等的,大家都是读书人。”
冯惠基讲起他年轻时的一则遭遇:在他还是店员的时候,有个西装革履的顾客来找他投诉,要求他把店内一个满身臭汗的苦力赶出去,他拒绝了。
“在我眼里,每一个顾客都是平等的”,他说。
谈到网店和电子书对于实体书店的冲击,冯惠基倒是显得很坦然。
“我也经常在网上买书,很方便,但是网上买书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你一定要明确的知道自己要的是哪本书,一旦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题材便很难找到。另外,网上买书也少了一些偶然的惊喜,如果你看到一本书,但不知道他里面是什么样的,在书店就不一样,你可以随便翻阅。”
“电子书也有好处,有些比纸质版更好,电子书有语音、图片、翻译、有些题材的小说读者可以跟作者互动,提意见。”
“但电子书自身的局限性也很多,起点、晋江动辄几百万字的言情、玄幻小说,点击量很高,但也只能限于这类题材,比如社科类的、纯文学都很严谨,有作家自己的思想在里面,难以与读者互动。另外电子书对眼睛也不好。”冯惠基说道。
“存在必有道理”,就目前而言,网店和电子书并不能取代实体书店,冯惠基对此,并没有过多忧虑。
年轻人做书店是否可行?
做过店员的冯惠基,对于在书店工作深有体会。对于很多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冯惠基并不看好。
“我觉得深圳的同事对书店都有一个共性:有一个书店梦。但是来书店工作后,又发觉现实与梦想落差太大。刚开始来了一批喜欢书的人,没过多久又换了一批。可能一方面是文化的一些差距,另外更多的是则是他们期望太高,他们认为在书店工作,是一个很有范儿、很轻松的一个工作,但是很可惜,书店工作并不是这样。书店工作我自己个人的体会是一个文化苦力。我们做的很杂、很多、很细,一点都不浪漫。”
谈到我们今天文章的主题,他倒有些伤感了。
因为书店而死的朋友,他就有一个。
事故发生在大约七八年前,冯惠基的同事离开三联书店自己单干,开业没多久,在一次整理书的时候不小心撞翻了架子,被当场压死。
“他跟了我四五年,感情很深,出事前不久他还给我打电话,说书店经营不善,连充话费的钱都快没了,我当时还信誓旦旦的跟他保证,叫他来三联继续干,有我在就有他在,但他舍不得自己的事业,回绝了我。”谈到这里,冯惠基眼里有泪光浮动。
在书店工作,开书店,基本是所有文艺青年的梦想,但死亡,永远是人们不愿意谈及的话题,无论是书店的死亡,还是人的死亡。
实体书店行业虽寒潮涌动,但皑皑白雪下覆盖的绿芽仍在奋力生长。
行业会消逝,生命会消逝,万物轮回,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但,我们都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气。不是吗?
采访:六月、多吃点
撰稿:六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