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第五代导演,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三位。近几年,田壮壮几乎放弃了导戏,成为各大电影里的老戏骨担当,张艺谋仍旧高产却口碑尴尬,最令人唏嘘的则是陈凯歌,这位凭借《霸王别姬》称霸戛纳,曾被视为中国新一代电影人中最有前途、最具创造力的著名导演,竟到网络综艺中当起了调教新人演员的“综艺咖”。
陈凯歌
加入人群,失去父亲
陈怀皑与妻子刘燕弛
与从小因为出身问题备受欺凌的张艺谋不同,陈凯歌生来便有着最优渥的生活环境,即使是在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北京的西红柿一分钱一斤的那个年代,陈凯歌穿的都是市价十元的“回力牌”球鞋,所以,他也从不曾为生活发愁。
陈凯歌小时候
那时,陈凯歌最大的梦想是做一个文人。
最初,是受母亲影响。母亲总是穿着一身淡果绿的绸睡衣,靠在院子里的一张藤椅上吟诗,太阳出来,就念“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到夜里,则念“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后来,则跟父亲有关。
陈凯歌中学就读于名校北京四中,他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元勋之后,副部以上干部子弟就有五分之一。在陈凯歌后来的回忆中,这群年轻人“大多为父辈的业绩感到骄傲,以天生的革命者自居,自以为血统高贵,思想纯洁……他们的性格大多傲慢、偏执,直率到咄咄逼人,有时又极天真。因对社会所知甚少反而把生活极度理想化,终日耽于革命的梦想而不知革命为何物,反以追求真理的热诚鼓吹无知”。当然,陈凯歌也是其中的一员。
陈凯歌与父亲陈怀皑
陈凯歌与父亲陈怀皑
他想,如果以后有机会,他要做一个表达者,将自己对人性的观察和反思表达出来。于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陈凯歌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不幸的是,他落榜了。
北京电影学院78级导演系
第二年,陈凯歌在好友的劝说下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这本是他无奈之下的选择,却意外促成了他用镜头代替笔杆表达的一生。
再战戛纳,一雪前耻
在学校,陈凯歌认识了同班同学田壮壮、张军钊、吴子牛、李少红、胡枚,摄影系张艺谋、顾长卫,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中坚力量在此集齐。但是,陈凯歌仍是同学中公认的文采第一人。
《黄土地》(1984)
陈凯歌前妻,一代才女洪晃第一次在北京天桥影院看这部电影时,“整个人被震住了!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也开始拍这样的电影了,感觉如同看见一残疾人用脚画画”。第一次拍电影的陈凯歌,便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性叙事,让中国电影呈现了另一番不同的风貌。
洪晃旧照
从那之后,陈凯歌逐渐迎来了自己导演生涯的高峰。
1987年的《孩子王》曾是陈凯歌的得意之作,但也让陈凯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委屈。
《孩子王》(1987)
这部影片曾让著名导演吴天明和张艺谋感慨“咱还拍啥,(跟《孩子王》相比)差得太远了”,也曾代表中国电影参加柏林电影节,还引得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争抢。
当时,戛纳电影节总代表吉尔斯·雅各布听说《孩子王》收到各方的高度评价,亲自找到陈凯歌,邀请他将电影放在戛纳首映。在中国人眼里,戛纳电影节的分量还是比柏林电影节更重一些,因此,陈凯歌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雅各布的提议,即使柏林电影节方面曾极力劝说他。
《孩子王》曾提名戛纳金棕榈奖
《红高粱》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这是陈凯歌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大的屈辱,他愤而远走美国,连母亲去世都没回来。
五年后,陈凯歌携《霸王别姬》重返戛纳,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霸王别姬》(1993)
陈凯歌本不想拍这部电影。用他的话说,李碧华的原著《霸王别姬》就是一部二流小说,无非男女情爱,格局不大。迫于制片人坚持,陈凯歌考虑了一年多以后,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芦苇和陈凯歌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霸王别姬》斩获包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在内的38个国际奖项,豆瓣评分高达9.6分,堪称中国电影的巅峰。
《霸王别姬》获戛纳金棕榈大奖
内涵深刻,风格迷幻
《风月》(1996)
《荆轲刺秦王》(1998)
陈凯歌自导自演《荆轲刺秦王》
电影上映之初,陈凯歌信心满满,表示:“自愿购票,观影后若不满意可当场退票。”可惜,市场的反响并不似陈凯歌预期那般美好,内地票房仅有200多万,全靠海外发行才勉强收回成本。
《荆轲刺秦王》票房惨淡
即便多年以后,《荆轲刺秦王》的口碑逐渐回升,开始有影评人评价这部电影“不是华丽的空架子,它尊重历史并尝试去理解历史,也绝不缺少艺术创作上应该追求的个人情怀”,可在当时,观众们的评价却是“看不懂”。
陈凯歌从这之后的电影就更不用说了。2005年的一部《无极》,差点让陈凯歌身败名裂。这部投资两亿人民币的商业大片,最后竟让一部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抢走了所有风头。近几年《道士下山》《妖猫传》《我和我的祖国》,也无一不是这种结果。
《无极》(2005)引发重大争议
陈凯歌在经验尚浅时都能导出《黄土地》《霸王别姬》这样深刻的作品,为何随着阅历的增加,反而口碑下降了呢?是因为自负和轻视电影吗?恐怕不见得。
陈凯歌是圈内有名的“拼命三郎”,他对作品的要求极高。
陈凯歌片场导戏非常严格
《妖猫传》实景搭建的“中国唐城”
那么,是陈凯歌江郎才尽?恐怕也不见得。
听陈凯歌讲戏是一种享受
听陈凯歌讲戏是一种享受,从他嘴里出来的故事,远比剧本还要精彩,还要浪漫,还要深刻。说到这里,我们最初的问题仿佛可以找到答案了。
为什么文字优美,讲戏一流的陈凯歌,一拍电影就让大家看不懂了呢?
你看懂了吗,我反正没看懂……
《道士下山》执道诱尘怨,迷叹玄义禅
陈凯歌的确是一位电影大师,只可惜,他想说的是太多,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终究没办法把他想说的一切都说清楚。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