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tbc海山军需官在哪里(TBC战场军需官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3-07-13 07:23:54

  只有目的是不变的,方法可以千变万化

  一)逆天改命

  苏秦,战国时期东周首都洛邑人。

  时代背景:春秋末年,经过三家分晋(韩、魏、赵瓜分晋)后,由春秋五霸变成战国七雄。

  苏秦,生于普通家庭,按照宿命,长大后,他要么务农,要么经商,成为普通凡人中的一员,一辈子默默无闻,人生就此平平淡淡。

  但是苏秦年少有志,不甘于现状,他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年轻的苏秦没有和周围的大多数人一样去务农或者经商。

  经过多方打听后,苏秦慕名去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在鬼谷子先生那里学习游说技巧和外交谋略。

  当他自以为学有所成后,就回家变卖了家产,用卖田所得的钱财做路费盘缠,还给自己置办了高大上的行头,认真收拾一番过后,布衣苏秦看起来终于像一个贵族了,勉强可以上得了台面了。

  于是苏秦满怀信心地开始了他的游说征程。

  二)挫折不断

  自认为学业有成的苏秦,没有去齐国游说,他首先想到的是报效母国,于是求见同在一座城市里的周显王。

  由于周显王周围的大臣们对苏秦很了解,都瞧不起他,于是在周显王面前各种嘲讽苏秦,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显王也并不信任苏秦。

  加之东周前景黯淡,周显王君臣自感无力扭转局面,索性苟且度日,对富国强兵之术不感兴趣。空怀爱国热忱的苏秦被破了人生第一盆冷水。

  虽然碰了壁,但苏秦激情不减,苏秦之后就来到西面最强大的存在秦国。

  苏秦上书游说秦惠文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但是没有回应,可能没有传递上去,也可能没有看到,于是苏秦十多次,不停的上书游说。

  最后秦惠文王没有采纳苏秦建议,认为那时候时机还不成熟,且他刚刚车裂商鞅,忙得不可开交。

  秦惠文王为何冷遇苏秦呢?原来,苏秦此时来秦,时机不对:秦惠文王刚诛杀商鞅,正忙于协调秦国内部各方势力,巩固地位;

  此外,苏秦只有称霸、统一的大纲,缺乏实际谋略,难免让秦惠文王视其为骗取名利之徒了。

  苏秦屡败屡战,之后又来到赵国。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封为奉阳君。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不接见他。

  于是苏秦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就被拒之门外了,其中少不了一番冷嘲热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激情被残酷的现实消磨的所剩无几。外加上由于在秦赵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苏秦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

  苏秦倍感失落,随身带的钱财用光了,自己肩挑装着书和行李的担子,脸色非常难看的回到家里。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

  他的嫂嫂见到他一副神色枯槁的样子,便对他说:“做普通百姓或去经商,都可以赚到钱来糊口,可你呢?终日游荡,无所事事,难怪落到今天这般地步。”

  一顿奚落之后,他嫂嫂也不下厨给他做饭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苏秦羞愧难当,深受刺激,说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啊,苏秦仍然没有选择务农和经商。

  虽然前程依然虚无缥缈,但苏秦只能坚定的走下去,或许只是不甘平庸吧,他不想过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或许只有孟子的那句贫贱不能移才能聊以慰藉。

  从此,痛定思痛后苏秦夜以继日地看书,舍弃了那些包含道理却无用的书籍,转而热衷于实效性的书籍。

  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反复揣摩,探求它的真谛。

  不出人头地,毋宁死

  为了不浪费时间,苏秦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鲜血一直流到脚上,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

  凭借非凡的意志,苦读一年之后,苏秦觉得自己掌握得差不多以后,苏秦这才正式开始了他的游说征程。

  三)合纵之路

  命运靠自己去争取,尊严不是由他人施舍

  这次,口袋空空的苏秦只能厚着脸皮向乡亲和朋友到处借路费,其中人情冷暖自不必细说。

  悬梁刺股后的苏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意志更加坚定,眼中只有目标,心里只有执着。

  苏秦总结了前面几次游说失败的经历:游说周显王失败,显然源于对母国的国力,对母国君臣的志向,缺乏清醒的认识!游说秦惠文王失败,是对当时秦国国内政治形势、秦惠文王的心理缺乏清醒的判断!而笼统、模糊的统一天下的方案,使秦惠文王对自己产生疑虑,被视为夸夸其谈、好高骛远之徒,也在情理之中。

  汲取前两次游说失败的教训,苏秦游说更注重实效,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他游说目标定位在五国中国力最弱的燕国,而不是齐、楚等大国、强国。因为,只有弱者,才会更希望和平,避免战争。

  苏秦来到实力最弱的燕国,上书游说建议燕文侯弱齐存燕。

  为什么是弱齐存燕呢?

  燕与齐是邻国,燕弱而齐强。长期以来,燕国深以齐国将战略矛头对准自己为忧。

  几年前,齐宣王乘燕国内乱大举发动进攻,燕军几乎覆灭。燕昭王即位后,他处心积虑要报这深仇大恨,苦于实力不允许。所以苏秦定下这个燕国最需要的战略。

  但是文书递上去后就石沉大海,于是苏秦,不停的上书,但是一直没有回应。

  如此坚持几个月后,苏秦又面临盘缠短缺问题,尽管已经节省了,但是燕昭王还是没有传来消息,什么时候有消息犹未可知。

  前路看的模糊,后路苏秦已经变卖了家产而且已经没脸空手回去了,去别国更是希望渺茫。

  苏秦于是更加节省,常常忍饥挨饿,但他的意志从来不曾改变,未来怎样不可知,苏秦唯有坚持到底了。

  就这么一直上书,直到一年多后,快要崩溃的苏秦终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国君燕昭王。

  处心积虑要向齐国报仇的燕昭王和踌躇满志的苏秦的会面很顺利。一个有国仇家恨,另一个有宏图大志,两人一拍即合。

  苏秦打动燕昭王的是他“谋齐”的策略,而燕昭王打动苏秦的则是他的知遇之恩。于是资助苏秦很多金银财宝、车辆和随从,让他前去齐国游说。

  这时候的齐国,由湣王执政,实力非常强大,并同赵国保持着密切的盟友关系。

  故此,燕昭王授予苏秦活动的战略方针就是“大者使齐毋谋燕,次可恶齐赵之交”,使得齐国不再将战略矛头指向燕国。

  所以,苏秦计划到达齐国之后的第一步棋便是破坏齐、赵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棋便是使齐国“西劳于宋,南疲于楚”,使齐国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逐步削弱自己。

  并在攻打宋国的过程中得罪其他几个对宋国虎视眈眈的大国,在四面树敌的同时,使得齐国陷入危难的败局。

  苏秦在35岁这一年奉燕昭王之命第一次来到齐国,由于燕齐外交关系不好,所以暂时只能走底层路线,困难重重。

  4年后,苏秦39岁,燕昭王由于报仇心切和错误估计形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对齐的战争,最后大败而归。

  苏秦来不及劝阻,并且迫于两国交战的形势匆匆地返回燕国。

  苏秦回到燕国之后,由于这一次弱齐行动效果微乎其微,所以打算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次赶赴齐国从事间谍活动。没想到这一等就是7年。

  齐国在齐湣王执政后,对外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一个重大的外交政策变动就是和赵国断交,并和韩、魏关系恶化。

  燕王觉得这正是挫败齐国的时机,便立即派苏秦第二次赶往齐国,再次进行间谍活动。

  这一年苏秦46岁。燕王在经过7年前军事行动上的失败之后,总算吸取教训,很好地听从苏秦等人的建议,在向齐国进行赔罪的同时,也同其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好关系。

  所以,与苏秦上次前往齐国有所不同的是,他的这一次赴齐有着外交官一样的公开身份,而且有着联系两国邦交的具体任务。苏秦也因此获得了直接面对齐王的机会。

  面对齐王,苏秦终于可以尽情施展其出众口才。

  苏秦首先告诉齐王一个惊天谎言:韩赵魏三国都希望同燕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齐国,而燕国拒绝了。

  本来列国之间就是互相利用尔虞我诈的,有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也不足为奇。

  所以齐王听到这些秘密,也就相信了,马上也对燕国派来的这位使者苏秦另眼相看。

  苏秦看到有机可乘,便立即不失时机地向齐王献上50辆战车,齐王收到礼物当然更高兴。

  高兴之余,齐王甚至就秦国邀齐国共同称帝的事,向苏秦征询意见。

  当时列国争霸的形势是,齐、秦实力最强,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属于一流的强国,而韩赵魏等其他国家则只能属于二流。

  所以,秦国的意思是让齐国称“东帝”,而自己则称“西帝”。这当然是秦国的一个策略。

  秦的真实意图是,在先不得罪这个强大的齐国的同时,借机把其余的小国吞并。对于齐国来说,秦国的这一策略其实也很对齐王的胃口。

  苏秦却不希望齐国的日子好过起来。他的任务是让齐国同韩赵魏的关系继续恶化下去,如能再同秦国交恶就更好不过了。

  所以,苏秦对齐王说,秦王劝您称帝是希望把您树为众矢之的,秦国的这个主意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阴谋,所以大王千万别去理会他们。

  齐王认为很有道理,同时也更加觉得苏秦具有相当出色的战略分析能力,对他更加另眼相看。

  苏秦想方设法赢得了齐王的信任。他告诉齐王,齐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自己的实力。

  他极力怂恿齐王攻打宋国,尽可能悄悄的忽略燕国,把宋国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大大吹嘘一番。

  齐王对扩地争利当然非常感兴趣,终于被苏秦说动,于是发兵攻宋。

  宋国虽然是三流小国,但由于地处大国夹缝之中,所以必然地牵动着各方的利益。齐国要攻打宋国,秦国第一个不答应,马上就派人前来劝阻。

  但此时的齐国在攻宋的战场上正取得节节胜利,哪里顾得了这些。故而,齐在攻打宋国的同时,一面必然地与秦、楚等国关系越来越差。

  这时的齐王被眼前的利益牵着鼻子,被苏秦的“好话”堵着耳朵,而在一条通往深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不久之后,齐国终于同秦国全面交恶。苏秦告诉齐王应当乘胜拿下宋国,最好有支军队吓唬一下秦国,让他不敢出兵救宋,也许还可以顺便教训一下秦国,如果把大家都发动起来,兴许就把秦国给灭掉了。

  苏秦并且向齐王保证,燕国是绝对跟着齐国一起干的,只要把韩赵魏说通即可。见到齐王有心动的迹象,苏秦赶紧说,如果齐王相信,我苏秦就可充当这个使者。

  齐王立即派苏秦以齐使臣的身份前往燕国和三晋,说服他们组织一个五国联军共同伐秦。

  苏秦由于在燕国等待弱齐时机的7年里,对列国的政治形势有深入的钻研了解,对天下政局及其变化趋势的熟悉程度远在各国君王之上。

  苏秦首先赶到燕国,除了汇报在齐国的工作进展外,还同燕王密谋下一步的计划。

  其间,齐王杀掉了燕国派到齐国的一位将军,这件事足以让两国再次反目为仇,但燕昭王为了灭齐大业,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而且,为了长远目的,燕昭王甚至主动向齐王道歉示好。为了这件事情,苏秦也曾为此向燕王表示他不愿再回齐国了。

  因为齐王既然能杀掉燕国的这位将军,也可能大脑发热的时候忽然地杀掉苏秦。不过,在一番犹豫之后,感激于知遇之恩的苏秦最终还是决定把灭掉齐国这件事继续下去。

  之后,苏秦迅速赶往魏国,开展游说征程,并最终实现了五国联军攻秦的计划。

  苏秦为什么能把其它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呢?

  因为苏秦推行的合纵战略,主张“合众弱而攻一强”,建设一个多国联盟。

  而且苏秦的游说激情澎湃,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加之说的都是君王最关心的利弊问题,所以各国君王都会仔细听。

  而苏秦用自己总结出来的一套犀利的游说模式:“利导法”。

  利导法:肯定优势-指出危机-出谋划策-分析利弊、以利导之。

  即分析厉害,摆出优势,并指出希望与美好前景,以利导之,使对方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首先分析对方的地理条件、兵力情况、军需物资、国力强弱、周边关系等客观优势,结合君主贤能、士卒英勇等主观因素,充分肯定其有利条件。

  注意结合每一个诸侯国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有针对性地强调该国特色。总之,不论对于哪个国家,都首先强调其优势,以解除他们惧怕强秦的心理压力。

  接着指出其危机所在,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为合纵战略做好铺垫。然后替对方谋划,并给出主意,设计摆脱危机的方案(合纵战略)。

  最后进一步分析厉害,以利诱之,以理导之。

  再加上苏秦对天下形势的变化了如指掌,因此能在游说中纵横捭阖,敏捷地选取各种所需要的材料和论据,蒙蔽和说服对方加入合纵战略。

  苏秦不仅以利诱五国君主,还为五国设计出具体的合纵抗秦方案:“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其粮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而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城皋,魏塞其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勃海,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

  一国受击,五国首尾呼应。秦即使为虎豹,恐亦难抵五国群狼之狂噬!

  合纵不仅有宏大战略理论,还有具体实施方案,利害兼顾,将五国紧紧地拧成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

  即便再怎么老奸巨猾的五国君主,合纵也是实现各自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所以苏秦才能兼佩五国相印。

  由此苏秦终于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布衣,一跃成为名动天下的谋臣,站在了时代的浪潮之巅。

  四)衣锦还乡

  纵观古今,无人歌颂小人物

  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向齐王复命,途经洛阳。各诸侯送行的使者有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

  当初不愿意接待他的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便安排人为他清扫道路,派人到郊外犒劳。

  苏秦顺便回了一趟家,父母听到苏秦衣锦还乡的消息,赶忙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外迎接。

  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则匍匐在地上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

  这个时代的人只崇拜强者

  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这样的卑贱下作呢?”他嫂子说:“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富裕的缘故。”

  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

  由此可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

  苏秦偿还了借给他钱的人,并回报了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五)刀尖上跳舞

  五国联盟成立后,齐国表面上攻秦国,暗地里打算继续攻击宋国,首先派军进驻魏国,攻秦联军已初步成形。齐王于是乘机加紧了对宋的进攻。

  不过,齐国“明为攻秦,实为取宋”的计划终于被赵魏等国看出来了,再加上诸国之间有太多的恩怨和利害关系缠绕,联军的攻秦自然不力。

  这时,苏秦致信齐王,希望他能适当照顾其他诸侯的情绪,把主要斗争对象放在秦国身上,而不要放过这联合的大好时机。

  苏秦此举当然是想把齐秦关系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而燕国便能坐收渔利。

  燕昭王以为等到了攻齐的时机,准备联合韩赵魏的力量,乘齐军主力攻宋时对齐来个突然袭击。想法虽然好,密谋的计划却不慎泄漏了出去。

  齐王闻讯大吃一惊,立即收回攻宋的兵马,并把情况通知了苏秦和孟尝君。苏秦随即向燕昭王作了汇报。此时,苏秦的间谍身份还未被齐王察觉。

  两虎相争,弱者死,强者伤。

  齐国“明为攻秦,实为取宋”,故在取得实利的同时,又直接破坏着五国的联合。

  韩赵魏身处齐、秦两个大国之间,难受已久。在他们看来,最好是能适时地削弱其中一个。

  苏秦敏锐地察觉出这些苗头,并最终说动他们同燕国联合,以借攻秦之名而达成弱齐之实。

  不过,在苏秦看来,最理想的效果是让韩、魏、赵先动手,而燕国不必做反齐的急先锋。故而,他一再劝阻燕昭王推迟攻齐计划,却不幸招致燕王误解。

  而此时,有人乘机向燕王毁谤苏秦出卖国家、反复无常,将要作乱。苏秦怕获罪,返回燕国,燕王却不再给他官职。

  苏秦推断有人毁谤自己不忠信,因而求见燕王,告诉燕王:忠信之人一切为了自己,进取之人则是为别人;自己弃家外游,就是要求得进取。

  接着,苏秦以曾参、伯夷、尾生为例,反对“忠信”、提倡“进取”。

  燕王反问苏秦:“你自己不忠诚信实罢了,难道还有因为忠诚信实而获罪的吗?”

  苏秦举例说:妻子与人私通,打算毒死丈夫,侍妾就假装摔倒打翻了毒酒。丈夫很生气,惩罚了侍妾。侍妾打翻毒酒,保存了丈夫和妻子,却免不掉挨板子。我的罪名跟侍妾的遭遇相类似!

  于是燕王恢复了苏秦的官职,对苏秦更加信任。

  不知道何时,齐王忽然听到韩、魏、赵将联燕攻齐的消息,立即对燕国起了疑心。

  苏秦得知这个情况之后,立即驰书齐王,请齐王对燕国放宽心,以进一步蒙蔽齐王。在苏秦的周密筹划下,由韩、魏、赵首先发动攻齐的计划差点就付诸实施了。

  苏秦49岁这一年,赵国首先向齐发难。由此可见苏秦的一举手一投足,足以对当时诸侯国关系产生相当重大的影响,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苏秦的可疑形迹终于还是被发现了。

  首先怀疑苏秦身份的是同齐王有密切关系的奉阳君。这个赵国的宰相在为先前攻齐找借口的时候,立即想到了将苏秦作为替罪羊。

  他没有找到了足够的证据,却马上将一些有不良可能的东西报告了齐王,并立即限制了此时恰好在赵国的苏秦的活动。

  齐王不敢相信,所以派人来和苏秦对质。苏秦当然能够巧妙地进行应对,并向使者尽说其对于齐国的忠心。

  另一方面,苏秦马上向燕昭王汇报了这方面的情况,并请昭王设法帮助自己脱离赵国这个虎口。

  燕王立即派来两人同奉阳君暗中进行调解工作,但苏秦的处境并未得到实质的改善。直到燕王对赵国发出严重的抗议,苏秦才最终得到释放,这一年49岁。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苏秦为了继续破坏齐、赵的关系,直接由赵国赶赴齐国。

  苏秦此举无疑是带着极大的风险,也显得太过自信。

  他认为齐王并未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并以为凭着自己的口舌之能也能使齐王相信自己的一片“真心实意”。

  苏秦之所以大胆赴齐,恐怕更多的是责任心和知遇之恩使然。他为齐、赵关系的改善而深深地忧虑,为使燕国早日灭齐而殚精竭虑。

  苏秦到齐国之后立即给赵王写信,希望他能同齐国联合。其目的是为了打消前节奉阳君给齐王带来的猜疑。

  苏秦更多的工作当然是要继续劝说齐王攻宋,并且帮助齐王“出主意想办法”。

  由于燕昭王交给苏秦的使命之一是要使齐国“西劳于宋”,因此在攻宋的过程中,苏秦显得比谁都热心,比谁都关心齐王的利益。齐王也因此对苏秦不再起疑心。

  宋国在齐国的第三次进攻中终于陷落。宋国的灭亡引起了诸侯的一片恐慌,大家一致认为齐国对各国已构成最大威胁。

  所以,在齐国攻下宋国后不久,韩、魏、赵便说动秦国一起伐齐。燕国当然会积极参与其中。不过,从始至终燕国在苏秦的建议下都保持着表面的沉默。

  即使在联盟内部,燕昭王也要解释清楚:伐齐是大家的共同目的,燕国始终会参与其中,只是燕国必须表面上维持对齐的友好。

  燕国对于齐的示好,不仅对苏秦在齐国的生存有利,也为联军下一步攻打齐国留下了一个隐蔽的方向。

  五国联军的正式形成是在苏秦51岁这一年,其标志是燕昭王悄悄赶到赵国同赵王会晤。联军由著名将领乐毅率领。

  乐毅是燕将,但此时的身份也已变成赵国人。苏秦作为内应,当然会将齐国的设防情况悉数向乐毅汇报,这是乐毅能顺利拿下齐国的关键原因之一。

  苏秦并且劝说齐王在燕国方向可以不必设防,以集中力量对付西线之敌,因为燕国是决不会反齐的。齐王竟相信了他,并按照他的建议去进行布防。

  这样一来,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苏秦51岁这一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从燕国方向对齐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所到之处并没遇到强力抵抗。

  乐毅在军事战线上的胜利,固然显示出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也与苏秦的间谍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乐毅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也同时宣告着苏秦间谍身份的彻底暴露。

  齐王做梦也没想到,长期以来,一直在身边关心并帮助自己的人,竟是个最危险的敌人。

  苏秦并没有机会脱逃,齐王一直当他是左右手。

  也可能这时的苏秦也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在他看来,为了他所忠于的燕昭王,齐国的覆灭是最重要的。

  气急败坏的齐王立即对苏秦施以车裂的重刑。积16年之心血,苏秦终于盼来了齐国的灭亡,同时也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总结:

  作为寒门子弟,要想更好的生存下去,而且不甘于平庸,那么就只有在两个字上下功夫:忍,能。

  在屌丝之苦与强者之路文章中已经总结了这两个字。

  忍人所不能忍,忍是生存下限,能人所不能,能是上限,中间就是生存空间。

  之前已经总结了强者之路三部曲:志气或者意志-才能-机会。

  而才能的获取是很困难的,要过三关:淫,慢,躁。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苏秦早期在才能这块不够突出,但是用悬梁刺股的方法,非凡的意志克服了。

  再往后就是机会了,机会不会自己到你面前来,要自己主动去争取。

  如何主动去争取机会呢?在强者之路里面已经分析了所有强者的两个特征:自强不息,和理智。自强不息提供动力,理智提供方向。

  所以要去争取机会,首要在于要知道利于自己的机会在哪里,然后才能去争取机会,不然到处去尝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大多数都无机可乘。

  苏秦的机会在弱国,其中以燕国最突出。所以苏秦在燕国遇到困难了,呆了一年多,期间也没有离开,因为他知道燕国才是自己最主要的机会。

  获得机会后,就是运气了,也就是强者之路三部曲之后,延伸的成功四部曲:志-才能-机会-运气。

  如果当时有很多厉害的说客,那么苏秦的竞争对手就多,最后挂印的就不一定是苏秦了,但是苏秦厉害的对手没几个,所以成功挂印封金。

  一般什么情况对人来说是机会呢?

  机会一般产生于新事物的创造,或者旧势力组织发生巨变。

  新事物的创造:比如工业革命:蒸汽机,电,计算机,网络,Android,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

  旧势力的巨变:比如曹操赤壁战败后,刘备感觉抢地盘,终于有了自己的城池。

  比如燕国被齐国打的快亡国了,所以苏秦才有机会。

  比如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打的败退会稽山,范蠡才有机会。

  比如董卓被杀后,西凉人人自危,贾诩才有机会。

  比如淘宝去假货化,拼多多就乘机接收崛起了。

  人生追求:绝大部分人的追求是:色,财,权,名,这超越这四个的就是三不朽了。色,财,权,名百年后都会腐朽;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

  而历经人间冷暖后,苏秦色,财,权,名,都经历过了,他要立功,报答燕王的知遇之恩。所以苏秦往后的人生意义就是回报知遇之恩了。

  曹操评价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看来曹操把苏秦和陈平放在了同等位置比较了,陈平定了汉业,苏秦济弱燕。

  陈平跟着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刘邦统一后,陈平被封侯。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带头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汉文帝,定汉业。

  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皆备于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