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民族的成年礼不像前面提到的换装仪式那样温和,而表现为对即将步人成年的年轻人的一次严酷的考验仪式,如获通过,他就获得社会的承认,从此有了成年人的能力和资格。如果我们将成年礼理解为成人人资格考试,那么,考试成绩与身份资格的获得,则是通过仪式上氏族或是家族所赋予他的那些隐性抑或显性的一种象征性标志而表现出来的。这是对青年通过考试的奖赏,也是唯一可以证明他已经成年,且具有参加某些仪式的资格与婚配资格的标志。在我国的兄弟民族中,文化类型相当丰富。依民族不同,成年的标志性符号也有明显的区别和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身体变化上的文身、拔牙,身体装饰上的染齿、改佩饰、等等,都有着鲜明的的民族特色。
文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因为只有裸袒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文身的作用与价值,所以文身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诸民族中。在有文身习俗的民族中,文身被认为是一种成人和美的标志,具有避邪的法力,同时有些民族将文身作为一个群体的标志。文身的部位通常有腰部、胯部及腿部,也有在两臂和胸背文身的。历史上,我国南方诸少数民族文身相当盛行,史料中也有多处记载。
文身的意义虽然不全出于成年礼的标志,但可以说,在文身民族中,文身确实是其成年仪式的重要内容,只是由于文身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而有些文身仪式并不一定非要在成年仪式上进行。我国海南岛的黎族人过去就有文身习俗,凡女子成年,都要进行文身。宋代周去非在《岭南代答》中描述了当时黎族女子文身的情景:“其绣面也,犹中州之笄也。女子及笄置酒会亲旧友伴,自施针笔,为极细花卉飞蛾之形。”
黎族过去把女子施文看得极为重要,文身是黎族姑娘成年的标志,也是认祖的符号。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天上的七仙女爱上了黎家打柴的小伙子阿德,便偷偷下凡与阿德成亲,此事后来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十分恼怒,于是派雷公前去将七仙女抓回天庭。七仙女爱情忠贞,暂与天上决裂,于是请黎家女为其黥刺施文,玉帝无法,只得切断了天上与人间的通道,七仙女从此便永远留在了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黎家姑娘。故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即七仙女文刺上黎家的图案,就意味着生米已经作成熟饭,黎族祖先必须接受七仙女,这一点连主宰天地的玉皇大帝都毫无办法,更说明文身具有明显的认祖之意。因此,文身便成为一个黎家姑娘一生中必须要做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前黎族妇女都要施文,遇有胆小怕痛者,要被人强按四肢,进行文刺,不施文的女子会被视为容貌不美和氏族的叛逆者,活着要受人歧视,即使有坚决不文者,死后也要用木炭文身后才能入棺埋葬,否则将得不到祖先的承认。另外,女子文身时会按各自祖传图式依样描摹,彼此不得相互模仿。
云南小凉山地区彝族成年妇女要在手背或手肘上文身,彝语称为“马扎”。先以锅烟和一种树叶熬成的水涂于皮肤上,然后,用针或竹篾刺破皮肤,使涂着的锅烟水浸入。数日后,皮肤上即出现蓝色的圆点,状如梅花,故也称之为“梅花针”。
傣族、基诺族、佤族都将文身作为成年标志的习俗。傣家人的观念是男人就该文身,不文身的男人必让女人讥笑、看不起。基诺族认为,一个人不文身,死后只能当野鬼,不能进鬼寨与祖先聚会。这是笔者见过最有意思的文身习俗了。傣族文身的花纹有傣文符咒、花草、鸟兽、虫蛇、星辰以及一些几何图形,其中有些图案贵族与平民都能用,有些图案只限于贵族。文身用的颜色一般有两种,一种为深蓝色,用墨汁或蓝靛为之;另一种为红色,用银硃制成。红色只限于贵族,深蓝色贵族平民都能使用。被文身的人先行沐浴,早餐后吸食一些生鸦片,使全身麻醉。刺文工具为一枚钢针和一个小铜锤。刺前先调好颜色,刺文人先将刺针在火上消毒,待冷却后,沾上色汁,刺人皮肤。以小铜锤轻轻敲击刺针,慢慢按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刺出花纹,刺完一部分,用薄荷水洗去淤血。花纹多者,一两天刺一部分,延续数月不等。妇女也有文身习俗,不如男性普遍。傣族妇女仅文左手腕部,基诺族妇女只文小腿部,佤族妇女则文颈下、胳膊和腿部。
在基诺族男女的眼里都以耳孔大为美,大耳眼就成了基诺族人成年的标志。该民族俗以为耳环眼的大小,是人勤劳、勇敢与否的象征,所以当孩子长到七八岁时,便将两耳穿孔,在耳孔中塞上竹管。随着年龄的增长,竹管也由细换粗。耳孔的逐渐扩大,表示孩子的长大、成熟。这时,父母就带领孩子们到田间耕种和参加家务劳动,少女就要学习纺织、缝纫、绣花。长到十五六岁的男女青年,还喜欢在耳孔中的竹管里插上招人喜爱的鲜花,以标志自己的成年,相爱的恋人们还喜欢互赠花束,插在双方的耳环眼里,以表达爱慕之情。
云南瑶族和苗族有成年修眉俗。思茅地区的瑶族姑娘,刚满十岁,就要摘下幼时戴的小黑皮帽,换上一个用银子或竹片做成的圆柱形装饰物,再用发辫将它缠住,然后,用一块二尺见方的黑布盖上,叠成平顶帽。按照传统习惯,姑娘们去到山上僻静处,用柴灰抹眉毛,再用丝线绞下眉骨边上的眉毛,经过多次修饰,最后成为一对火柴梗般粗细的弯眉。细眉被看做是女子开始成熟的标志,并被认为可表现女性温厚善良的性格。
苗族姑娘则在出嫁前修眉,又称为“开脸”,由村寨中有儿有女的妇女负责修眉。姑娘在修眉前叫“黛帕纪标”(苗语,即屋里的姑娘),修眉后叫“果帕”(苗语,即妇人)。修眉标志着姑娘时代结束,此后,不能再像当姑娘时那样自由自在地和相熟的男子唱歌跳舞或秘密幽会,否则就会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甚至惩治。相传,此俗是由“打牙”演变来的:古时苗族青年男女相爱后,一同去见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应允后,男女双方为了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不贰,当即打下各自的两颗下犬齿为凭,“打牙”后,双方均不能与别的异性一同唱歌跳舞。后来,人们渐渐感到打牙有损容貌和健康,便将“打牙”变成了“修眉”。打牙这种习俗,笔者闻所未闻,真不知道那时候的苗族人是怎么过来的。
随后,姑娘还要前往寺庙拜佛祈祷,家人则设宴招待亲友,歌舞娱乐一天。亲友们则轮流请姑娘到自己家作客。从此,姑娘的言谈举止处处要像大人,并可以自由参加男女社交,寻找恋人,谈婚论嫁。
不同的民族正是按照自己的信仰,通过种种如换装易服般文明的手段,使年轻人成为身心健全的新人,正式进入集体、进入社会,成为其中一分子。一些长期生活在偏僻地区的部族,由于交通堵塞,与现现代社会接触较少,也因此而保留下更多的人生仪礼。他们至今仍然重视成年礼,因为这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成长,而且还象征着一个部族的兴旺与繁荣。而多数交通发达的地方,因为和外界的频繁接触与交流,反映在成年礼上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而一些对身体明显带有摧残性质的做法正逐步被科学的、人性化的做法所取代。
好像汉族还没看到什么成年人应该举行的习俗,有喜欢笔者文章的可以多多关注曾晓龙的文章,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