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活跃着一支“瓷器收藏”队伍,有的为收藏到一件瓷器真品而享受到的艺术熏陶而兴奋;有的则为因此而带来的经济利益而狂喜。但要真正说到瓷器,引以为自豪的则是景德镇人。在景德镇,如果你要请教有关瓷器方面的问题,大多都能给你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如果你要问瓷从哪里来?他们会神秘地一笑:“瓷从山水中来”。这个山水就是有“瓷源、茶乡、林海”之称的瑶里。
瑶里是一个古镇,建于西汉末年,古名“窑里”,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直到20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用过瑶里公社、瑶里乡的名称,1994年8月24日撤乡置镇,即今日的瑶里镇。瑶里隶属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位于举世闻名的瓷都东北端,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位置,与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距景德镇市区61公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 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说瑶里是瓷之源,很容易理解。瑶里的制瓷业早于唐代,绕南东河流域两岸的多处古窑遗址便是宋、元、明等时期瑶里瓷业兴旺的见证。特别是那里生产的釉果非常出名,有“高岭土、绕南釉”之说。稍有一点瓷器知识的人都知道,真正意义的瓷器是瑶里所辖高岭村高岭土的发现而产生的。高岭土的发现是瓷器升华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十八世纪初,法国传教士昂雷科莱到景德镇考察瓷器制作工艺,将采集的高岭土样本寄回国内由科学家分析研究。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亲自来到高岭一带探勘,并在其后出版的《中国》第三卷中以“高岭”的拉丁文译名Kaolin命名此土,从此高岭之名传播国外,成为国际黏土矿物学通用术语~“高岭土”的命名地。宋元之际,由于高岭土使用价值的发现,导致了景德镇瓷业“二元配方”制胎法的产生,使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质瓷转变为高火度的硬质瓷,极大地提高了景德镇瓷器的质量,开创了景德镇瓷业的新纪元,从而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铸就了景德镇瓷业的辉煌。高岭孕育了瓷都,瓷都把高岭推向了世界。高岭引起了世界陶瓷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接踵而至,他们追踪溯源,寻幽探秘,著书立说,让世人对高岭多了一份了解,多了一份执着。瑶里的“瑶”,字意释为美玉,喻美好,珍贵,光明洁白,这应该就是瓷器的代名词了。不管是窑里,还是瑶里,都与瓷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瑶里是茶之乡,源于名扬海内外的“浮梁茶”。“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描写的正是浮梁茶业贸易的兴盛,流芳千古。浮梁自古就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地,而瑶里则是浮梁茶的主产地。这里地势高峻,常年多雾,海拔多在600~900米之间,森林茂密,其覆盖率高达94%,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生态环境优越,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茶叶就是一枝独秀,且位于“浮红婺绿”(浮梁红茶和婺源绿茶)的核心区,是历代贡茶“浮瑶仙芝”的主产地。现在主要品种有瑶里“崖玉”系列茶,其不施任何化肥、除草剂,也没有转基因技术,更无工业污染,是品质上乘的纯天然有机茶。瑶里茶“条索紧结,银毫显露,汤清水绿,叶底明净,醇厚甘香,回味绵长,具有独特的兰花之香”,属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1990年以来,瑶里大力推进名牌战略,于1991年开发研制出“崖玉仙芝”茶,目前已形成两大品牌10个系列。瑶里茶叶在国内多次获得殊荣,1991年在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荣获“文化名茶”称号,1994年在北京国际饮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7年和2002年又先后在中国国际博览会两获金奖,1998年和2002年先后被农业部评定为AA级绿色食品。以瑶里茶为加工原料制作的“得雨活茶”,不仅被冠名为全国唯一的“人民大会堂特供茶”,还远销欧美,行销海外。
说瑶里是林之海,倒是有些让人费解。按说有“瓷之源”之称的瑶里,制瓷采矿、烧窑用柴,环境破坏自然是非常惊人的,不应该有“林之海”的美誉。可你到了那里,满眼的确是绿意盎然,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就在你百思不得其解之际,会有人给你讲出这样一个故事:早在700年前,瑶里为了改善被烧窑破坏得极为严重的环境,立下了“伐树杀头”的禁约。立约不久,一位老族长年方8岁的孩子上山砍了棵小树,老族长大义灭亲,手刃了儿子。这个有些血淋淋的故事会让你对路上的一草一木都格外地珍惜起来。倒不是怕一不小心碰倒哪棵小树会被杀头,而是觉得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再不环保就愧对那位深谋远虑的老族长了。正因如此,瑶里人非常注重环保。虽然境内矿藏十分丰富,但却从未乱开采过,且开采与环保总是互为兼顾,致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4%。因而,穿镇而过的瑶河未受到污染,一直是清澈见底。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然而,瑶河观鱼却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瑶里著名一景。
2011年10月30日下午,离开婺源鸳鸯湖,经景德镇转辗3个来小时,到达了具有“瓷源、茶乡、林海”之称的瑶里。走下车来,放眼望去,瑶里古镇就是一幅丹青水墨画。群峰环抱,如画如屏,南踞象山,北卧狮山,瑶河穿镇而过。数百幢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一律的徽派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画中藏有展示徽派“三雕”艺术的狮冈胜览、程氏宗祠;有展现封建家族礼仪思想的进士第;有再现革命斗争历史的陈毅旧居、抗日动员大会会场、红军游击队驻址;有印证往日繁华景象的明清商业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瑶里风土人情的灯彩、地戏等等。
瑶里的游览大致分为反映人文景观的古镇风貌;反映环境保护的汪湖生态区和梅岭休闲度假区;反映制瓷历史的绕南陶瓷主题园区;反映高岭土采矿历史的遗址园区;反映宗教文化的高际禅林等等。我们的一天半瑶里游就是围绕这几个主题进行的。
利用下午的剩余时间,不需交通工具,自然也就不需远行,抬腿便迈进了瑶里的人文历史景观内。我们所说的人文景观,是与自然景观相对应的,它们是人类的文化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文化景观是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的性质加以创造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景观必须与文化现象相区分,文化景观必须是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但从旅游角度讲,我们说人文景观,似乎并未将两者严格分开。于是我们将人文景观细分为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等。瑶里古镇区是瑶里人文景观的典型代表,当然也包括瑶里其它地区的人文景观。
瑶里瓷茶古镇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从西汉建镇开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于瑶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是西汉长沙王吴芮、南宋开国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员外侍郎吴从至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和邻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陈毅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过,并领导了新四军改编。因而,这里荟萃了明清古建筑群和革命旧址等众多人文历史景观。信步在古镇青石铺就的街巷中,会使人有仿佛走进明清社会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之感。
从游客接待中心沿瑶河而上,一路文化景观接踵而至。
适可屋,一个解决族内纠纷的长老议事堂。除了具有明显的徽派建筑风格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门楼退后一步,门额上书“适可”二字。其意不言自明,那就是做人做事要适可而止,退让一步,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房屋的作用一下就突现了出来,真是点睛之作。
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非原则的问题上或在自己应得的物质利益上,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之过,就能得到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对于别人的过失,虽然必要的指正无可厚非,但是若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的更加精彩。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人把这个简单的道理给忘记了。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河人胡常与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后来胡常先做了官,名誉却不如翟方进好。胡常为此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当与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到这些事之后没有以牙还牙,而是想出了一个退让的方法。每当胡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时,翟方进就主动派自己的门生到胡常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且诚心诚意、认认真真的做好笔记。时间长了,胡常就明白了这是翟方进有意推崇自己,于是内心十分不安。以后在官场上就不再贬低而是赞扬翟方进了。翟方进有意退让的智慧使他与胡常化敌为友。古人的这些作法,无疑值得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而效仿。
陈毅旧居,原名“敬义堂”,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这是一处红色旅游景点。开国元帅陈毅于1937年11月、1938年2月两次到瑶里指导红军游击队改编事宜时,就工作生活在这里。现已辟为陈毅旧居展览馆,陈列着陈毅驻瑶里时的很多物品。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新四军瑶里改编和陈毅同志生平图片展览;第二部分是陈毅同志当年生活和居住的地方。集中介绍了新四军瑶里改编的过程和陈毅同志的简要生平,是一处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辈思想熏陶的场所。
瑶里是著名的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并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为了胜利完成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新四军高级将领陈毅于1937年底至1938年初亲临瑶里指导。整编工作分统一番号,思想整顿,加强军事训练,扩编补充人员等四步进行。
1938年1月,新四军在瑶里“敬义堂”设立了招兵处,并分别到祁门、休宁、至德和浮梁、景德镇的广大农村城镇宣传,十多天扩军200多人。部队在整编期间,召开了边区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干部会,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改编的决定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具体指示,同时宣布成立皖赣浙省委,以李步新为书记。经过整训改编后的“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于同年3月中旬,根据新四军军长叶挺命令,正式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陈毅为第一支队司令员。不久,这支部队便离开了皖赣边区根据地,奔赴了抗日前线。留下的部分人员,设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处理善后事宜。如今,逝者如斯,硝烟不再,这小小的地方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思忆旧的地方。
宏毅祠,吴家祠堂的分祠,是吴氏分支进行祭祀祖先和从事其它宗族活动的地方。1938年初,参加瑶里新四军改编的红军游击队曾驻扎此地,进行文化和纪律教育。现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士第,康熙庚辰年(公元1700年)进士吴从至所建。吴从至曾任河南大康县令、开封知府、工部都水司、员外侍郎,官至三品。在告老还乡时,修建进士第安度晚年。房屋八字形的大门、仪门、等级阶、正堂的井字梁等,都充分体现了古代官宅的建筑风格。
大夫第,屋主名为吴朝栋,清初时,吴朝栋在饶州府一带德高望重,很有才华,被清帝知道后赐封为“直奉大夫”,特准修建“大夫第”。不过,这个“直奉大夫”并无实权,只是个空衔而已。
在瑶里古镇的古建筑中,最值得一看的莫过于“狮冈胜览”的老宅了。过大夫第,顺河道边的青石板路,穿行在古老的房屋间,在幽深如岁月般的小巷尽头,就是“狮冈胜览”的老宅了。该处地名叫“一步岭”,据说此名有两种解释,一是暗喻能一步登天,飞黄腾达;二是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至关重要。狮岗胜览的屋主人叫吴用船,是一位经营茶叶和釉果,并且留过洋,当过乡长的官商。狮冈胜览建于清代,其建筑外形为欧式风格,内部为徽派结构,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徽派合院式民居建筑,融高雅、简洁、富丽为一体,整个建筑精美如诗。狮冈胜览集中了徽派雕刻艺术的精华,门前的精美石雕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墙上书有“狮冈胜览”四个大字,字上方为两个狮子的浮雕,意在压制住对面的狮山。屋内门窗、房梁上约有上百幅木雕,雕刻刀法如剪纸般精细流畅,疏与密的处理、精与细的对比都匠心独具,充分显示了木板纹理的自然美,堪称一绝。就连大门的锁头也很别致地将门插做成了大刀的外形,古色古香。
木雕取材广泛,主要以古典四大名著、古典戏文以及神话、传说、寓言等吉祥典故为主题,围绕着“忠、孝、节、义”的主题,体现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常见八仙、财神、麒麟、花鸟等山水图案。其中取材于《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和《封神演义》的“姜子牙大战黄飞虎”两幅木雕,雕刻深达四寸,画面多达七层,是众多木雕中的珍品。狮冈胜览的木雕,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出了狮冈胜览,从一步岭前的龙板桥跨过瑶河,不远处就是程氏宗祠(屋梁上有很多有关程咬金的故事的木雕)。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背靠狮山,面临瑶河,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道光年间重新整修过。由于风水的缘故,其建筑风格不同于其他祠堂,上、中、下三堂的朝向各不相同,是整个村庄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建筑内砖雕、石雕和木雕的题材丰富、玲珑剔透、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程氏宗祠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改编的纪念地。1938年2月,陈毅曾在这里召开过抗日动员大会,有数百人到会参加。会上,陈毅宣传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还与在国民党的胞兄陈孟熙上校握手言和,并且说:“我与哥哥,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国民党,过去打了多年的仗,俗话说‘家不和外人欺’,现在日本鬼子打我们,兄弟之间要团结,国共两党之间也要殊途同归,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这次动员大会上陈毅兄弟俩握手言和的故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如今,程氏宗祠成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大厅内只有几条长凳,显得有些空荡,但却执著地保持着过去的样子,仿佛在守卫着什么东西?
到瑶里,看完古建筑,怎么也得到明清商业街去走走。因为它是徽饶古商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全长一千多米,分为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三段。昔日有上百幢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以景德镇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商店最具特色。瑶里曾有民谣这样描述这条街:“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生动的再现了唐诗中“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盛世景象。不过,说实话,这里已今非昔比了,昔日的繁华景象已不存在。如今,只能透过破旧的商铺建筑和长长的青石街面去浮想当年的盛况了。
稍加留意,在明清商业街上,会发现一幅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标语,内容是“国难之险,险于覆舟,应战之急,急于救火,凡我同胞,安危相关,生死与共,唯有尽一切努力,忍一切牺牲,以贯彻抗战之唯一目的。”此标语书写于1938年,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见证。那时,在瑶里,共产党的红区和国民党的白区以瑶河为界,国共合作要求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枪口一致对外。这幅标语就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书写的。所以,它是一幅珍贵的历史文物。
在进村的公路旁还有一座“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碑。1988年5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纪念瑶里改编50周年之际,建了这座“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碑。陈毅之子陈昊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的领导和省、市、县领导数百人参加了揭碑仪式。
瑶里还有一处人文景观也值得一提,那就是高际禅林寺。31日下午,我们从高岭返回镇里时,参观了这座寺院。坐落于瑶里境内海拔1681.4米的五股尖半山腰的高际禅林寺,其建筑面积最盛时期达9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是始建于宋代时期的赣东北著名寺庙。
高际禅林寺始建于宋代唐和元年(公元1118年),距今将近900年的历史。相传宋朝时期,县人余茂亨、余茂学兄弟俩经一位高僧指点,来到这块藏龙卧虎,富有灵气的高际山上,潜心勤学,苦读习练6载,后兄弟俩赴京报考,双双高中文武状元。衣锦还乡之后,余家兄弟在这块风光秀美、景色怡人的高际山上大兴土木,修建了高际禅林寺。同时,还在周围广购山林良田,种植松树、茶林,以供寺用。随后,香火逐渐旺盛起来,到明朝崇祯年间,香火最为旺盛。明代著名禅师静虚曾诗云:“白云深入有僧庐,漏尽晨钟倚枕初。阅历林泉声隐隐,行回岩壑韵徐徐。驱除忘幻清平旦,领略春容见静虚。又听晓天鸡喔喔,共催人读五更书。”印证了当时的情景。高际禅林寺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到毁灭性破坏,寺庙建筑十去八九。高际山曾建有关公庙、八仙庙、送子观音庙、龙王庙等7座寺庙。现在,只留下这些寺庙的遗址以及大量的摩崖石刻、弥陀柱、法老墓、佛塔等佛教遗址。
瑶里的旅游景点很多,却也很分散。近则几公里,远则十多公里,且不在一个方向,同时又没有专线开往各点的公交车。10月31日,我们只好租了一辆面的前往各点。上午游览的是位于镇东北的汪湖自然生态区、梅岭度假村及绕南陶瓷主题园。
汪湖其实并没湖。这儿原本是汪、胡两氏的聚居地,“湖”便是从“胡”讹来的。汪胡是瑶里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景德镇市与安徽省交界的山区,海拔1300多米,是景德镇地区地势最高的山村。汪湖生态游览区是瑶里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瑶里自然景色绝佳之处。原始森林茂密幽静,物种繁多,林内栖息生长着百余种野生植物,有“植物王国”之美称。从古镇到汪湖景区驾车约需20分钟,都是盘山公路。进入景区,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恍若进入天然氧吧。
进入景区大门,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整个林区气候湿润,植被呈多样化,从阔叶林到针叶林,从藤蔓乔木到花草矮林,色彩斑谰、层次分明。有资料介绍,林区共有木本植物95科、256属、648种,胸径50厘米以上的树木达600多株,平均树高30余米,最大古木胸径可达136厘米,高45米。
初入景区的路是木制的栈道,不用担心雨天打滑,倒是长期日晒雨淋,有的木条已经腐烂,有些担心其牢固程度。好在后来的路程渐入佳境,从木制到水泥路,再到水泥与彩石拼铺出的造型路,都是坚固且安全的。
踏上林区用原木修建的栈道,顿感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满目的野酸枣、红豆杉、樟树、油松和一些叫不出名的树木高耸云端,树下、树间透射进的一缕缕阳光,把朵朵野花映得通体透亮,光彩夺目,甚是诱人。栈道两侧古树参天,妙的是大多路侧的树木上都有标识牌,否则,我们怎么也无法叫出许多古树的名字来。古树的保护是费了许多心思的,这里便是前面提到的“杀子护树”传说的发生地。景区为了尽可能保护树木,沿路的树木为修路被砍伐的很少,于是出现了多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景象。对于一些小树苗,还用竹管做保护,算得上用心良苦了。
穿过原始森林,一条天然河谷横于面前,谷名天河谷。谷内主要景观有盘谷开天、日月潭、神鲤潭、 神龙井、神龟偷酒等。因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河谷,潭幽谷深,诡异神奇,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一处集山、水、岩、林为一体;聚险、奇、峻、秀于一身;汇四季景色变幻为一时的游览佳境。
放眼望去,天河谷内瀑布连连,水流湍急。不曾想,我们平时所见温柔文静的流水,在这里变得如此狂野不羁,任尔山石如何嶙峋也要变得圆滑,如何坚硬也会击出圆坑,在一处处狭窄的口子呐喊着奔流而下。虽然野性十足,却是让人钟情得不想离去,莫怪我等凡夫俗子爱这里的碧水清瀑,就连平日里傲岸清高的竹子也探下了头,想与这美丽的水面亲密接触。
顺谷而上,途中每隔一段便建有亭驿,供游人观景、拍照、休息。谷内景观莫过于神龟偷酒让人记忆深刻,它承载着一段汪湖人的酿酒佳话。
相传:在很久以前,汪胡的米酒盛为人们所称赞,远近闻名。因为汪胡的泉水纯净甘甜,富含矿物质 和微量元素,是酿造上等米酒的优质水。尤其是利用老虎岗的老虎尿酿造出的“浮红”米酒,更是香甜可口,醇醪扑鼻,成为当时天下名酒之一。汪胡的“浮红”米酒吸引了天下众多文人墨客,同样也引来了天上众仙,群仙纷纷特地光临汪胡,品饮“浮红”米酒。众仙中有一只玉帝坐骑神龟,因“浮红”米酒醇香可口,贪杯多饮,延误了回朝期限,害怕玉帝怪罪,又见汪胡风景秀美,索性停留在汪胡河谷中,天天游玩赏景,饮酒纵乐,好生逍遥。随着日子的推移,神龟胆子不仅越来越大,而且酒量日增,嗜酒成性,便天天深夜潜入各家酒坊偷喝米酒。起先汪胡百姓未曾察觉,随着各家酒坊米酒不断地被盗,人们才发现是天河谷中的神龟所为。但汪胡百姓想尽各种办法,也无能为力,驱赶不走神龟,百姓们迫于神龟的魔法,纷纷地逃离家园,从此,汪胡制酒业一蹶不振,由此而衰败下去。一年,八仙慕名汪胡“浮红”米酒,结伴前来汪胡游玩。来到汪胡才知,汪胡已让神龟弄得鸡犬不宁,早已闻不到“浮红”醇香了。八仙们闻听此事,个个震怒,决心捉住神龟,为汪胡百姓讨回公道。神龟深居在天河谷中龙井深潭里,平时并不轻意出潭活动。八仙们为了从龙井中引出神龟,让铁拐李将宝葫芦中的美酒滴于龙井中,并放置宝葫芦于龙井边,众仙们纷纷埋伏于龙井周围。神龟已久不闻酒香,闻到酒香味,急不可待地潜出龙井,爬至葫芦偷喝美酒。说时迟,那时快,吕洞宾抽出宝剑,一剑刺向神龟,神 来不及缩回龟壳,早被吕洞宾的宝剑砍去半边嘴巴。神龟痛得哇哇怪叫,当神龟看周围八仙时,赶忙跪地求饶,八仙们念神龟与已同为天仙,不忍心处死神龟,便惩罚神龟镇守天河谷,将功赎罪,永不回天庭。至今,天河谷中的这只神龟,缺少半边嘴巴,伏于河谷边上,呈向汪胡百姓谢罪之状。
天河谷阵阵水声从耳旁传过,仿佛在诉说历史变迁、时代的发展,这水声使原本静谧的森林更加有了生机。攀过天河谷一段陡峭的山路,转过一湾,前面豁然开朗。向前望去,左前方现出一村,此及汪胡村。整个村庄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多呈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村庄被四周森林合抱,显得格外和谐。村口千年古银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粗而高大的古银杏,枝繁叶茂,深秋的叶子一片金黄,让人顿感金色年华的无限美好。
在汪胡村的水口处,一台水力揉茶机引起了我的兴趣。在随后的绕南陶瓷主题园区看到的水动力瓷石加工的水碓,还有高岭国家矿山公园里的水动力碎石机等,都说明了聪明的瑶里人把水能资源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
我国水动力研究按不同类型把水流运动的特点分为有压管流、明槽流、孔流、堰流、渗流、挟沙水流、水力机械中的流动、波浪八种。瑶里的水力揉茶机主要归为明槽流、堰流和水力机械中的流动。瑶里是浮梁茶的主要产区。通常的地区是山高只产高山茶,水丰则行万里船。而瑶里则不然,山水皆在屋前后。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智慧的瑶里山民,在发现水碓舂米舂粉做年糕的同时,又发明了舂矿石做瓷器泥料,巧借水力揉新茶,既免遭炒青时墨绿染十指,又图个快活逍遥,且茶条匀称产量翻番。山里人的此等水动力揉茶机创举,可一比当年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沿谷继续向上有一门楼,旁边的树藤缠绵其上,宛若天然门帘,“南山瀑布”四字掩映其中,几不可见。南山瀑布是汪湖生态区最高处,也是汪湖最壮观的景色,但还需继续向上攀登。好在此后的路况已不在陡峭,并不需要耗太大的体力,且风光旖旎。一路的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尽收眼底。边行边看,不知不觉便到了南山瀑布前。
放眼望去,一个跌水瀑布映入眼帘。瀑布由主瀑、石花瀑、飞龙瀑、飘锦瀑等组成瀑布群,瀑瀑景致各不相同。瀑布群全长400余米,落差达220米,内有缓坡、断岩,山体岩石通体光滑完整,四周毛竹密集,众多奇石出露。主瀑南山瀑布宽有20余米,落差100多米,从峭壁上倾泻直下。可以想象,若是洪水季节,一定是银纱飘渺,云雾蒸腾,声憾山谷。水石相搏,珠玉飞溅,非常壮观。然而,此时此刻,正是涸水季节,山涧只剩下涓涓细流了,南山瀑布群也只能远观它留在山崖上的水迹了,甚感遗憾!(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