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新冠疫情反反复复,前几天好不容易社会面清零了,谁知道这两天又出现了。就在6月23号,台湖地区又通报了一例初筛阳性。台湖这个地名相信有些朋友并不陌生,因为如果您经常自驾出京,无论走京哈高速还是京津高速,都有台湖收费站。不过很多人认为台湖属于朝阳,甚至有人以为台湖属于大兴区,其实都不是,台湖属于通州区。
通州区西部有台湖镇(原台湖乡),辖域东邻张家湾镇,西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与马驹桥镇隔凉水河相望,北连梨园镇。民国三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14-1948),台湖地区先后属于通县第六区、第五警区、三间房乡、通县六区管辖。1956年7月建台湖乡,1958年9月至1961年6月改为张家湾人民公社的一部分。1961年7月单独组建台湖人民公社,1983年5月公社改乡。2000年7月乡改镇,2001年11月将次渠镇并入,镇名因镇政府驻地台湖村而得。
台湖村历史悠久,辽代时便已形成聚落。关于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辽金时期的漕运河道“萧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流经此地,因附近地势低洼,因此河水汇聚成湖,名为台湖,该村依湖而建,故此村名从湖名。第二种说法是:辽统和八年(即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曾驻跸于此;所谓驻跸,特指皇帝后妃外出游玩或围猎,于途中暂停小住,相当于帝王行宫。当时的台湖叫望幸里,次年辽圣宗下旨于此设役使常驻,名为台户,于是成村时便称台户村,后来改称台湖。
至今无法分辨哪种说法更靠谱,此地有台湖是真,现在还建了台湖公园;有役使常驻也有记载。不但有役使,而且有驻兵,只不过驻的不是辽兵,而是明军。明代于台湖地区设军营,自西向东排列为三个营,分称上中下三营;台湖镇下辖的玉甫上营和东下营两个村落就与驻军有关,西端称为上营,成村后延称;后有玉姓人家在其西北建村,曾名玉甫;1913年,因两村近在咫尺,故合并为玉甫上营。而东下营就是早先最东边的那个军营,成村后称下营,1940年改称东下营。
除了军营,此地还曾设有“邮局”,因为明代这里有通州至马驹桥的官道,途中建有邮铺、而且是首站,后来成村后便称铺头。想必您都知道永定门外有个燕墩、也称烟墩,“永外烟墩”还是燕京小八景之一,并作为传说中的“老北京五方镇物”之一(因为南方属火)。其实在台湖地区也曾建有一座烟墩,清代所设,原位于朱家垡村、今已无存。烟墩的作用类似于烽火台,当年的马驹桥是东南地区进京咽喉,号称拱卫京师四大古桥之一;台湖离马驹桥很近,设烟墩、驻军队都与京师防卫有关。清乾隆年间,今台湖镇东南地区土地碱性严重,农作物收效甚微,故朝廷在此设立了制碱作坊,这是台湖镇碱厂村的由来。
此外,台湖地区还发现过清代墓葬,1947年之前的地图上有“高皇坟”的标注;墓主是谁我不清楚,只知道1949年后高皇坟村拆迁,村民并入胡家垡,墓丘也被平覆。不过在1986年曾于此处出土过一顶金制凤冠,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十分珍贵。早年间这一带习武之风颇盛,该地区有一片树林,村民常年在此打拳练武,因此还将附近的罗家庄改名为兴武林;另有小车会、高跷会、单琴大鼓、料器技艺、玉器技艺,也是该地区的特色民间艺术,如今已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台湖地区也在大搞现代化建设,兴建了台湖新城、定海园等新型住宅区。台湖公园和星湖绿色生态观光园等在网络的助推之下也逐渐成了“网红打卡地”,很多人周末到此度假、野餐;周围也有几个村在搞民俗旅游,让游客到此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之类的。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