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70后的流行音乐爱好者
回首当年喜欢过的歌曲时,总感觉绕不过两个名字——陈乐融、陈志远,两个杰出的台湾音乐人。然而让我颇为不解的是,给身边的朋友谈起时,大都一脸懵懂“没听说过啊”。不禁感慨,这么厉害的人物难道就没有人留意和记得?少年时期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打开港台歌手盒装带封面翻看歌词,总会看到“作词陈乐融、作曲陈志远”的字样。但也和多数少年一样,喜欢的是歌曲和歌手,总会忽略词曲作者这样一个幕后的存在,再加上当时资讯不发达,更没有网络百度之类的工具,所以几乎没有关注到词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成就,记忆中只留有一种二人名字无处不在的感觉。
(图1)
或许你
会问,他们都写过什么歌啊?我感觉如果说出来的话,你肯定会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的很多歌曲,都是他们操刀创作出来的啊!
先说作词人陈乐融吧,他1962年出生,我首先惊讶的是那些歌曲流行的时候,他还不到30岁!拉一份他作词的代表歌曲清单,对70后的歌迷来说绝对都是大神级的经典:
姜育恒《再回首》、《想哭就哭》、《从不后悔爱上你》、《我是个需要很多爱的人》;王杰《安妮》、《孤星》、《梦醒的我》、《永远不回头》、《为了爱梦一生》、《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张雨生《天天想你》、《跟着我》、《不是因为寂寞》、《永远都像才认识》;小虎队《逍遥游》、《新年快乐》、《叫你一生My love》、《红红青春敲啊敲》;郭富城《对你爱不完》、《伤心的话留到明天再说》。
另外还有90年代广为传唱的《感恩的心》、《一世情缘》、《朋友别哭》、《潇洒走一回》、《问情》、《放你的真心在我的手心》、《这次你是真的伤了我的心》、林志颖《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等等500多首!
(图2)
500多首是百度百科
里给出的数字,近日从网上看到一份“陈乐融全部作品目录”,竟然分“1字部”“2字部”……一直到12字部,后面还有一些英文歌曲,每个字部里几首至几十首不等,其中4字部里就有101首。粗略计算了一下,竟然有1059首!天哪!一个人的作品就整成一部点歌台了!但是陈乐融先生在后来接受访谈时说,20多年来写歌词只占到他非常少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真不能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天才词人能够做到的!
(图3)
诚然作品不能只看数量,但就
论质量而言,陈乐融的歌词也是佳作迭出,也不乏上乘精品,意境高远,直击人心,很多歌曲都传唱至今。我一直认为,能写出《再回首》、《感恩的心》两首歌曲的就能算得上是大师了,更别说这么多经典佳作了!《再回首》最早由苏芮首唱,当时并没有多大反响,后来姜育恒的重新演绎可以说是翻唱超越原唱的最成功曲目,没有之一。飞碟公司在唱片推介文案上有句话“多年以后再回首,原来是姜育恒一直陪着我们走过……”,现在想来恍如昨日。记得那年我读高二,央视播出音乐专题片《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给内地吹来了一股流行音乐的新风,王杰、姜育恒、童安格、小虎队、张雨生……一众风格各异的歌星立刻颠覆了内地歌坛“西北风”一统天下的格局(之前内地主要盛行黄土高坡、红高粱、信天游等西北风歌曲),千百万少男少女马上痴迷于这些海峡彼岸的歌手、喜欢上他们的歌声。比起女同学们追捧小虎队的热情澎湃,男生则更喜欢王杰、姜育恒等“忧郁派”歌星。其中的《再回首》MV是姜育恒回山东祖籍地寻根时专门拍摄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姜育恒一袭风衣文文弱弱,站在风里轻吟浅唱“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那种历尽沧桑后的云淡风轻让少年不经事的我们心驰神往。也许正是这样一种看淡风雨的心境,才陪着我走过顺境逆境,一路走到宠辱不惊的不惑之年。
(图4)
九十年代初期,一部台湾电视剧《戏说乾
隆》风靡大陆,我个人认为,后来内地流行的“戏说剧” 、“辫子戏”都是由此而起。且不说剧情优劣,单是片首曲《问情》,就马上吸引了我,感觉歌词如此优美:“爱到不能爱,聚到终须散”,多么富有哲理的神来之笔啊!人生无常,爱恨情仇,聚散离合,莫不如浮萍西东,聚时欢畅,散且随缘。“一世的聪明,情愿糊涂”,不说用情多深,只说“情愿糊涂”,诚如“繁华过后成一梦啊……”的慨叹。当时只觉得词很美,旋律也悠扬动听,直到最近网上查找陈乐融资料时才知道也是出自他的手笔。2016年江苏卫视春晚,把该剧几大主演邀来重聚,海报主题就是“繁华一梦”。虽然一众主演冻龄出镜,秋官年近七旬仍是翩翩儒雅,“白娘子”也是风韵犹存,但仍是让人感念时光不再,逝水东流,不胜唏嘘。说来这首歌也并不是专为电视剧而写,应该是有歌在先,后来剧组看上,借用引入作为主题曲,不过也与剧情意境契合、相得益彰。此现象在港台影视剧制作中常有,不过有的借用则显得不伦不类。比如一首非常好听的小众歌曲,张真的《携手游人间》,歌词写的那个美:“不让岁月倦了等待的心,我的世界随你到天涯遥远,窗前灯火此刻悄悄熄灭,我心轻轻擦亮你如水的容颜……”可竟然被拿来作为电视剧《包青天》的片尾曲,于是我就呵呵了……
(图5)
说的有点远了,陈乐融先生大学本是学土木工程专业
的,奈何天性喜欢文学社交音乐,后进入台湾飞碟唱片公司(后并入华纳唱片公司),成为词作者和唱片企划人,企划包装过数百位流行艺人和其专辑。飞碟群星诸如王杰、张雨生、姜育恒、叶欢、郭富城等等星途闪耀,陈乐融功不可没。特别是他和陈志远合作了《感恩的心》、《天天想你》、《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等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前几天和朋友探讨陈乐融的作品时,他说数量多未必品质高,里面很多也是良莠不齐,不如罗大佑的歌词深刻隽永。客观地讲,陈乐融词作似乎风格多变,总体分量不似罗大佑浑厚凝重。套用高晓松的一句话,罗大佑在我心中也是“神一样的存在”,也有诸多“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之类升华妙笔,但就单曲而言,我还是执拗地认为《再回首》超然物外的境界还是略胜一筹。
曾经也有过困惑,为什么这些打动人心的歌词往往会出自港台歌曲之中,内地反倒不多见。也可能歌曲创作追求的风格不同,感觉内地歌曲创作也和所拍摄的电视剧一般,彰显大气,气势磅礴;而台湾的音乐人更注重人文体验,追求的是拨动心弦,就如同蔡琴“是谁在敲打我窗”般的婉转低回。不过后来内地也相继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音乐人,像90年代的李海鹰、陈小奇,后来的郑钧、朴树、许巍、许嵩、李泉、李健等唱作人,也写出很多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
陈乐融在谈到歌曲创作的感受时说,“旋律是肉体,歌词是灵魂。人多爱肉体,但我无法忍受没有灵魂、没有个性地活着。”然而,为歌曲赋予一个鲜活的灵魂绝非易事,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与灵感之外,还要有操曲观剑的修炼,才能达到晓声识器的境界。从网上获知,自1996年后陈乐融先生逐渐淡出唱片企划和作词工作,发表数量锐减,后来就游走于作家、文化评论家、网络电台主持人、媒体人、策划人、人文心灵讲师、音乐协会董事长等各种角色之中,做的应该也是非常成功,在此也祝陈先生一切顺利!
(图6)
下面谈一下另一位陈先生——陈志远
首先是非常沉痛的一种心情,陈志
远先生已于2011年因病去世了。我其实也是一直没有关注过他,都不知道他什么模样,留在记忆中的也仅仅是盒带里的名字。直到2011年3月,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编曲大师陈志远病逝,享年61岁。当时一个是惊诧于他的猝然离开,二是没想到他的年龄有这么大。后来一盘算,1990年他也就刚40岁,和我们现在的年纪相仿,能有那么大的成就,也属于难能可贵的了。
陈志远一直是一个低调和内敛的人,到现在网上都搜不到他几张照片,年轻时的他白皙文静,戴副眼镜而略显憔悴的面容,一看就是文艺青年的范儿。百度一下,说他是台湾最早的作曲和编曲大家,曾获音乐盛典“终身成就奖”。历数他的音乐作品,也是洪钟大吕、梁俪余音,不乏八九十年代的扛鼎之作。他作曲的歌曲主要有《跟着感觉走》、《感恩的心》、《梅花三弄》、《天天想你》、《逍遥游》、《红蜻蜓》、《永远不回头》、《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人在风雨中》、《一天到晚游泳的鱼》、《我是一颗秋天的树》、《你是我心底的烙印》等等太多广为大众熟知的经典曲目。
(图7)
而他编曲的歌曲则更多,一些大牛的人物还都找他编曲,像罗大佑、童安格、郑智化等,姜
育恒版本《再回首》的巨大成功,与陈志远的重新编曲密不可分。“音乐教父”罗大佑也去找陈先生编曲:《闪亮的日子》、《明天会更好》都成流行音乐的经典。郑智化的很多歌曲也都是陈志远担任编曲,统计一下他作曲编曲的歌也多到几百甚至上千首。
说起编曲,在这也简单科普一下。有人说创作一首歌,有作词作曲就行呗,要编曲干啥呢?其实作曲仅仅是写出歌曲的基本旋律,有的不怎么识谱的也能完成,可以哼唱嘛。但小样出来后就得交给专业的编曲人员,为这单一的旋律加上和声、伴奏、副旋律、织体,前奏间奏以及配器、合成等等,才能最终形成一首层次丰富、音色结构完整的歌曲。就像厨师烹饪,你提回来一兜蔬菜和几斤排骨,有了基本食材这就算完成作曲了。但是后期还得靠大厨的煎炒烹炸、浓油赤酱,再加上鸡精味精十三香,不同的厨师最终会加工成不同菜系的美味大餐,这就是作曲和编曲的区别。不同风格的编曲,最终出炉的成品会大相径庭。有人开玩笑说施以不同的编曲,一个旋律会形成《伤不起》和《东风破》两首风格迥异的歌曲。像更早一些的齐秦作品《大约在冬季》,陈志远一改齐式风格的吉他分解和弦民谣伴奏,而配以立体丰富的钢琴伴奏切入,顿感恢宏华丽、质感兀现,至今按下前奏那几组上行渐进和弦,仍然能感觉到心中澎湃的激情。
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是“情歌王子”童安格而立之年推出的代表曲目。其实他本意是想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乐曲。童安格当时的偶像是韩国歌手张镐哲,羡慕他那种站在冰天雪地里唱歌的豪迈。作曲完成后由陈桂珠填词,词作就有些偏柔的感觉,又由一个女歌手演唱,结果常常被用作慢三华尔兹舞曲。童安格后来决定亲自上阵,更是由陈志远重新编配,于是我们就听到了一首耳目一新的经典歌曲:前奏似天边号角吹响,直上云霄,继而惊雷滚滚,童安格深情而醇厚的歌声传来:“你说,我像云……”确实惊艳到了无数歌迷。
网络上说,如果说李宗盛代表着滚石精神,那么飞碟出品则深深烙上了陈志远的印记。虽然陈乐融、陈志远都曾供职飞碟唱片公司,二人也合作了很多歌曲,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之间交往并不多,用陈乐融的话说“连说话都不超过十次”。难道他们是只管生产自己产品的流水线作业?这样想想更觉得他们的可敬:用心做好手上事,把手头的“活”做好、做到极致,不在意幕后工作的籍籍无名,更不艳羡前台歌手的星光闪耀。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是大师,也是工匠,他们的辛勤躬耕也正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后来听说张清芳出过一张叫《双陈故事》的专辑,还以为是收录这两位陈先生的作品,最近搜索才知道应该是陈复明和陈志远。不过在港台以及内地浩如烟海的音乐人中,两位陈先生只是其中两颗璀璨之星。正是有了这千百位音乐人的不懈努力,华语乐坛才一直风生水起、永葆生机。这些曾经拨动我们心弦的歌曲,给了我们最初的感动,也许时过境迁,90后、00后等新生代不会再喜欢,他们更痴迷的是节奏激烈的快餐型音乐,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钟爱,这也许也是一种新旧交替的自然现象吧。
2011年3月,陈志远因患大肠癌辞世,如今已是五周年。在此遥祝陈志远先生在天之灵安息!一个朋友说,他的作品将永留后世,这就是成功。是的,天堂里有了你的音乐,上帝也不会寂寞。
(图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仿佛弹指一挥间,20年的时光倏然而逝,每个人都在自己生活的泳道中用尽了洪荒之力。有
一天故人远去,有一天繁华落尽,我们站在时空的隧道里翘首远望,那些做过的梦、唱过的歌、爱过的人,终将留在漫漫岁月不能再续。记忆中尘封已久的歌声,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意味着青春的印记。歌声作证,属于70年代人的那段白衣胜雪的青春……
谨以此文,向带给我们美丽与哀愁的两位陈先生致敬,也以此纪念自己那已经远去却曾经有过的青葱岁月。
(本文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