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温瑞安群侠传二(温瑞安群侠传第二季漫画)

发布时间:2023-06-28 14:24:23

(来源:瑞安发布)

提示: " 瑞安发布" ↑↑↑关注我们

近日高考放榜,两名温州学子霸气占据浙江省高考榜首的消息一时在民间引起热议,“浙B顺子,浙C王炸”在网络上的热度居高不下。

温州作为一个具有重文传统的城市,一直以来在教育文化方面就有着深厚的底蕴。早在850年前的南宋乾道八年(1172),尚书省礼部主持面向全国举人的省试中,前三名全由温州人士包揽,其中来自瑞安的蔡幼学、陈傅良分别斩获“省元”与第二名,第三名则属于平阳的徐谊。

这相当于“全国高考”前三名都被温州人夺得,其中头名、次名还都来自瑞安。这是古代温州学子的“高光时刻”,时任温州州学教授的楼钥撰文赞叹这是“一时之盛事”;更有外地官员嫉妒“场屋之权,尽归三温人”。可以说,温州成为南宋“科举最成功的地区”,有着瑞安才子们的巨大贡献。

1

南宋瑞安人的“高考”成绩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历经多个朝代的完善,在宋朝时已经确立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考试分为地方官主持的 发解试、尚书省礼部主持的 省试以及皇帝主持的 殿试。礼部省试之年常被宋朝文人成为“大比之年”,这一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云集京师,等待科举考试,为自己搏一个改写命运的机会。

省试,也称礼部试,相当于“全国高考”,是整个科举考试的关键环节,时人有“贡举莫重于省试”之说。因为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位居第一者称作“榜首”,后改称为“省元”。

△纪念状元王十朋和木待问的王木亭

南宋时瑞安人有多会读书?一组数据告诉你。

温州5位文科状元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周坦、徐俨夫,其中木、周二人均出自瑞安。温州以9名“省元”高居全国各城市“省元”人数第一,其中瑞安人就占了三分之一,他们是徐履、木待问、蔡幼学(这三名省元的故事,我们下回再聊)。难怪晚清瑞安著名学者孙衣言赞叹“吾乡南宋时学者极盛”,写下“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的名句。

2

瑞安学子的“高考”竞争最激烈

宋初由于读书人少,凡是发解试合格的都可以参加省试,但后来由于参与科举的人数太多,就限定了各州参加省试的名额。

南宋时期,瑞安地区读书风气盛行,才华横溢的才子比比皆是,相应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前文提到宋代科举考试分发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来进行,只有通过殿试者才能成为进士。而发解试作为选拔前往京城参加省试的资格考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举人考试,但更为残酷的是,宋代“举人”并不是终身制,而是每科重新选拔。所以瑞安文人需要和温州境内永、瑞、乐、平四县才子在发解试时先“厮杀一番”,脱颖而出者才有机会参与后面的“全国高考”。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曾经名列“榜眼”的叶适就曾感叹,“温之士几万人,其解选拘于旧额,最号狭少”。

△禅街温八中一带,旧时曾是校士馆

欧阳修在治平三年(1066)的上疏中以一组数字向宋英宗剖析了这一现象:东南地区各州参加发解试的二三千名士子中,可能获得资格的只有二三十名,录取比例为100:1;而在西北地区一百人左右的应试者中,却可以有十名左右获得资格,其比例为10:1。而到了南宋后期,东南地区竞争更为激烈。

开禧年间(1194-1224),进士刘宰在向朝廷建议中提到,“顾今天下士子多而解额窄者,莫甚于温、福二州”,并称当时温州8000人参加考试,解额仅17名,并建议增加到40名。

470:1!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瑞安作为当时温州地界读书风气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参与科举的文人人数尤其多,在这发解试中自然面临着相较于其他地方更为激烈的竞争压力。

3

另辟蹊径跻身“独木桥”

如果单靠本州名额,瑞安的科举绝对不可能取得如此成果,在这里,瑞安人的精明得以施展。

南宋的“考区”除各州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单位——太学。庆历五年(1045)开始,太学从国子监独立出来,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可入太学。在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中针对科举制度与太学进行了整顿改革之后,太学学生人数不断扩充,发解试合格的名额也不断增加。元丰二年(1079),太学员额增加到2400人,太学解额增到500名,相当于4.6名太学生可解送1人。一边是家乡470:1的“独木桥”,一边是太学中4.6:1的“阳关道”,瑞安学子通过太学争取到了远多于州郡解额参加省试的名额,大大拓展了他们冲击省试、殿试的空间。

著名的温州“元丰九先生”中周行己、许景衡、赵霄等人就出自瑞安,他们在元丰年间进入太学学习,九先生中有六位相继考中进士,为南宋时期瑞安籍学子群体的崛起指明了方向。

而除了太学、州解试之外,宋代还有漕试(牒试),即由转运使对官宦之家的子孙后代进行考试,合格即得发解。南宋时期,随着瑞安籍官员群体的扩大,漕试也为他们的后人通向省试、殿试提供了一条相对容易的捷径。

南宋时期,温州士子赴省试的人数规定为17人,即便平分至永瑞乐平四县,瑞安籍学子每举最多也不过有4人能“进京赶考”,但最终瑞安进士登科成绩却尤为喜人。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宋朝时期瑞安一共产生了300多名进士,进士登科数在全国县级地区名列前茅。

大家都在看

他是与宋恕齐名的才子,被革功名后,转头就去平阳卖酱油,培养了一批名头响当当的人物

浙南四支笔⑤ | 他是书法大家,亦是热血青年,追随好友梁启超做了不少大事

浙南四支笔④ | 孙家这位公子“笔惊京华”,四方求墨者候集满座。李鸿章曾为其安排一条平步青云之路

浙南四支笔③ | 书画金石,许家四代承包了150年!李大同的金字招牌还有这样的故事……

更多点击导航栏“走进瑞安”—“玉海文史

“玉海文史”征稿启事

起于祥瑞之地,成于文化之功。瑞安千年文脉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大家垂范,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为了进一步挖掘地方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记录瑞安这座东瓯古城风土人情及城市变迁,《玉海文史》编辑部特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历史故事、人文掌故、地方民俗考究等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同时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为《玉海文史》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也可以直接在栏目推文后留言互动哦!

参考文献:

1.《南宋温州省元全国第一》潘猛补 原载《温州日报》

2.《宋代温州科举研究》陈永霖 武小平

3.《宋代温州科举的兴盛及其背景》朱海滨

4.《宋代科举考官制度研究》夏亚飞

5.《宋代两浙路进士时空分布研究》傅蓉

6.《宋代温州科举的兴盛及其背景》朱海滨

7.《宋代浙江进士研究》邓涛

编辑:凯 哲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审核:欧兴俊

终审:陈锦海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小布都在乎!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