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cf潜龙基地为什么被删(cf潜龙基地什么时候删的)

发布时间:2023-06-27 17:24:06

  《易经》被列为群经之首,国之文化瑰宝,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护身符,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立身安命的根本。但《易经》是什么?用来干什么?历来争论不休,迷雾重重,很多人手捧《易经》却双眼发呆,不知道里面在说什么?有人认为是哲学书,有人认为是“算命”的书,有人认为是预测、决策类的书,经本人的慎重思考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被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奉为圣书的《易经》原来不过是古代的一本字典,六十四卦就是64个古代文字,即64个古代锲形文字,而《易经》就是解释这64个古代锲形文字字意的一本字典,是古代儒生们学习必备的工具书,今天我们有《新华字典》,古代有《易经字典》,同时,《周易》不是《易经》,《易经》也不是《周易》,二者不能混淆,《周易》是一种古代的易法,《易经》是一本古人编撰的字典。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从《连山》、《归藏》、《周易》、《八卦》是什么说起。

  一、“易”是什么?“三易”是什么?

  “易”就是变化,涵义有三:简易、变易、不易。《周礼?春官?太卜》里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筮人》又云:“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 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古有《三坟》、《五典》之说,孔安国在《尚书?序》里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三坟》就是《山坟》、《气坟》、《形坟》,是伏羲、神农、黄帝三个时期刻在泥版或者瓦片上的字书。所以,伏羲氏作《山坟》,夏后因之,曰《连山》;神农氏作《气坟》,商因之,曰《归藏》;黄帝作《形坟》,周因之,曰《周易》。”

  古人的这些话绝对可靠,没有怀疑的必要。今人可以疑古,但只能存疑,不能真疑。从古人的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以下信息:

  1. “易”就是变化,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2.“易”的性质有三:简易、变易、不易。

  3.“易”的研究方法有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4.“易”的著作有三:《连山》、《归藏》、《周易》。

  我国古人作“易”法绝不是吃饱了没事做的玄想,完全是为了“致用”,是出于当时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要活下去就需要了解世间事物的联系和规律,就是天、地、人三才的联系和规律,就是要定吉和凶。在古人的观念中,万物皆有灵,山有山神,地有鬼魅,花草树木有精灵,世间万物都由“鬼神”来主宰和操纵,甚至连人的生死都要乞求“鬼神”保佑。所以,古人作“易”法就是为了观察和揣摩“鬼神”的心事,让“鬼神”暗示吉和凶,在“鬼神”的指引下做事,就像我们今天的人们做事都想讨个好彩头,讨个吉利。

  需要指出的是:秦汉及以后时代的学者用“阴阳五行”来解读“易”,纯粹是附会的产物,这和中国人的学术观有关,秦汉及以后的学者著书立说必到老祖宗那里寻找理论根据,以证明自己学术的合法性,所以,儒家必法尧、舜,道家必法黄帝,农家必法神农等等,今天的一些学者又进了一步,必到洋大人那里寻找理论根据。

  二、《连山》是什么?

  古人说:“ 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也就是说伏羲氏作《山坟》,夏后因之,曰《连山》,这句话可以读出以下信息:

  1.“连山易”易法的创立者是伏羲氏,夏继承著字书名《连山》。

  2.连山就连绵的山脉,伏羲氏应该生活在高山峡谷、山林川泽的地区,可能就在今天的云南、四川一带,古史记载人皇入蜀,蜀的建国者为伏羲氏或者其子孙。

  3.夏继承“连山易”,说明夏的国君就是伏羲氏的后人,夏建国的地方也应该是和伏羲氏一样的高山峡谷、山林川泽地区,可能也在今天的云南、四川一带,古史记载大禹在蜀,而不是在中原地区。

  4.“连山易”应该是伏羲氏和夏人通过观察山里的物产来预测天气的变化,“连山易”应该就是我国最早的以山脉为载体的气象观测法。连山易开头的第一卦是艮,艮为山,因此,连山易体现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山的崇拜。

  伏羲氏为什么要创立“连山易”法?这当然要根据伏羲氏生活的时代、地域、实际生活需要寻找答案。我们都知道伏羲氏是我国太古时代三皇之一,即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伏羲为人皇。史载伏羲氏受蜘蛛结网捕食的启发而发明了结网捕鱼,结束了靠手抓鱼、靠木棍叉鱼的低效率的劳动方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伏羲氏外号叫庖牺氏,所以,伏羲氏的时代是渔猎时代,伏羲氏为渔猎时代的酋长。伏羲氏生活的地域是高山峡谷、山林川泽的地区,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所以伏羲氏部落的生活必然是上山打猎,下河摸鱼。上山打猎采野果,下河下水摸鱼虾,就要知道季节的交替,就要预知天气的变化,就要知道今天上山下河是吉还是凶,就要对山脉进行观测,通过观测山里“神”的一举一动得到启示。到过或者在四川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里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山峡谷、山林川泽地区,也是天气多变的地区,一会下雨一会晴天,变幻莫测。在古人的眼里,山出万物,山出草木、出鸟兽、出云、出气、出石、出水、出大江大河。那么山里的什么东西对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敏感?当然是草木和鸟兽,草木随着季节枯荣,鸟兽随着天气出没。伏羲氏又称“庖牺氏”,“庖”什么?当然是庖山里的野兽。伏羲氏一定是在长期的狩猎中,总结出了可以通过观察山里野兽的出没来进行天气预报的方法,称为《山坟》,“山”——山里动物出没而呈现的天气变化,“坟”——刻在泥版或者瓦片上的字书,使用的文字应该就是“八卦”。今天我们看不到原版的“连山易”,但可以看到改编版的“连山易”,就是中国最早的古书《山海经》中的《山经》部分。《南山经》曰:“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西山经》曰:“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乍牛、羬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天下大兵。”《山海经》——白话版或者图画版的《连山》乎?去古太远而今不可证明亦!

  夏人为什么继承“连山易”?夏人就是伏羲氏的子子孙孙,二者一脉相传;夏的地域与伏羲氏相同,生活在相同的地理环境,生活需要相似,禹是夏的开国太上皇,大禹在蜀,伏羲也入蜀。“连山易”也应该是中国十二地支的基础。

  三、《归藏》是什么?

  “神农氏作《气坟》,商因之,曰《归藏》”。这句话可以读出以下信息:

  1.“归藏易”易法的创立者是神农氏,名为《气坟》,商人继承著字书名《归藏》。

  2.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神农氏有联系。

  3.商人是神农的子孙后代。

  神农氏为什么要作《气坟》?何为“坟”:刻在泥版或者瓦片上的字书也;何为“气”?《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显然,《气坟》也就是《归藏》是通过观测星宿的出现和隐没来预测阴、阳、风、雨、晦、明六种天气变化的方法。所以,《归藏》就是神农氏发明的以星宿为基础的气象观测法。较之《连山》的以山脉为载体的气象观测法,《归藏》以星宿为基础的气象观测法更先进,也更复杂。我们知道神农氏也外号烈山氏,就是烧山氏,是我国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人,结束了神农以前百谷自生的时代,开启了农耕文明时代。从事农业生产当然要了解阴、阳、风、雨、晦、明等气象的变化。史载神农时代天雨粟,就是天降下了百谷的种子,所以神农氏一定认为百谷是天神的恩赐,一定与天上的星星有关,发明以星宿为基础的气象观测法顺理成章。

  四、《周易》是什么?

  “周”:绕一圈、环绕、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意思。所以,“周易”也是星象图,通过观测星宿或者某个星星周而复始的运行来预测吉凶的易法,是黄帝时期以天体循环往复隐现为载体的气象观测法,也当然用来预测吉和凶。我们炎黄先人是世界上很早就进入农业文明的种族,农业生产就是靠天吃饭,所以更离不开对气象的观测。史载黄帝让曦和占星,就是观测星象,星象图就画在一张马皮上,就是所谓的龙马出河图,所以河图就是星象图,就是“周易”,龙马就是古人说的八尺以上的大马。这个星象就是天上的龙星,就是中国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龙星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是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这七星的特征就是春分显现于天空,秋分则隐于天际不见,龙星现于天空的时候就是春天的开始,就是天空多云的季节,就是降雨的季节,就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就是农耕的季节,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民间从古到今都有“龙王兴云布雨”的传说和信仰,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下雨,或久雨不止时,老百姓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对天祈祷。实际上,老百姓说的龙王就是天上的龙星,在老百姓的观念中龙星(就是龙王)能够“兴云作雨”,久旱不雨,或者久雨不止都是龙星不高兴的结果,所以人们为了讨好天上的龙星,就在人间为龙星修了庙,并定期供奉,这就是龙王庙啊。我国民间还有传到今天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都是同样的道理。

  对中国古人来说天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天体:木星。木星就是“岁星”,每12年运行一周,所以中国人计数为12,一年有12个月,有12地支,有12生肖。

  观测星象也广泛用于预测吉凶,我国古代就有“星宿分野”的说法,也就是地上的一个邦国对应天上的一个星宿,通过观测天上的星宿来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一切事务,可以说凡事必问吉凶,凡事必占星。所以,《周易》原本是星象图,《易经》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些话就是告诉人们根据天上龙星的变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所以,不懂中国的古天文学根本研究不了《周易》,《周易》的这种用途在后世还能够经常看到,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诸葛亮夜观天象知道自己由于过度劳累命将不久让部队撤退,司马懿抬头看到天上代表诸葛亮的那颗星摇摇欲坠,大喜对部下说诸葛亮命将休矣,命令部队全力追赶,而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会观天象,于是做法让那颗星在他死后始终不掉下来,结果司马懿被骗误认为是诸葛亮的诡计而放弃了进攻,后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早死了,感慨说吾不如孔明啊!所以,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必须是星象家。到周文王的时代,社会有了很大发展,原始部落被众多的国家所取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原来的天地易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因此周文王用人易补充了天地易。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孔夫子看到国与国之间、君臣之间、父子之间互相残杀,为了达到教化的目的,对“易”法进行了政治、人伦方面的发挥和阐述,也就是所谓的易理,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家独大,对“易”法的解释当然就以儒生为正统,但原本的《周易》应该是讲怎样根据天体的变化预报气象。所以,黄帝作《形坟》,周因之,做字书名《周易》。有人认为《周易》是周文王姬昌所作,所以叫《周易》,这应该是附会。《周易》应该就是黄帝时期的易法,主要作者是曦和。之所以误传为周文王所作,一是年代久远,后人搞不清楚真正的作者是谁;二是古代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成果容易被别人窃取;三是《周易》流传到了周文王手里,因为在古代这应该是珍贵的东西,不可能落到平头百姓手里,只能是周文王这样先族在黄帝那里就世代为官的家族才可能收藏。我们说《周易》原本是星象图,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这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周文王除了吃、喝、拉屎、睡觉,恐怕唯一能够解闷的就是数天上的星星,也就是抬头观测天上的星宿,这才是《周易》和周文王的缘分所在。

  五、《八卦》是什么?

  经常有人说“周易八卦”,这是根本性的错误,《周易》是《周易》,《八卦》是《八卦》,二者是不同的东西,不能混在一起。《周易》是古代记载通过观测大自然动植物和天体变化进行气象观测方法的书,是讲易法的,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方法,所以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本字书。而“八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就是古代的文字,就是最早的锲形文字(类似于古巴比仑的砖文,苏美尔人用当地盛产的芦苇和粘土作为书写材料,以削尖的芦苇杆在粘土泥板上压写字符,由于压出的笔划呈楔形,因此名为“楔形文字”,后来为西亚各古代民族所采用),为伏羲氏所创。伏羲氏怎么创造锲形文字?《周易正义》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们再来看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所谓的“八卦图”(需要指出的是,把“八卦”按照八个方位画在一个圆圈里纯粹是胡扯,里面再画俩个一阴一阳的鱼更是附会,不知道是那位高人伪造的,堪称造假高手,因为“八卦”就是伏羲氏创造的八个锲形文字,由于本人在这里为让各位看到那八个古字,不得不借用这个图)。

  (乾)就是古代的天字;

  (坤)就是古代的地字;

  (坎)就是古代的水字;

  (离)就是古代的火字;

  (震)就是古代的雷字;

  (艮)就是古代的山字;

  (巽)就是古代的风字;

  (兌)就是古代的泽字。

  天、地、水、火、雷、山、风、泽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八种现象,最初创字的人不管是谁,一定要从这八个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开始作记号,伏羲氏时期看样子只有天、地、水、火、雷、山、风、泽这八个字,伏羲氏又是《连山》易的作者,所以只能用这八个锲形文字记载易法,所以“八卦”是记载易法的锲形文字,“八卦”这种锲形文字后来重叠发展为64个字,就是所谓的六十四卦。

  后人在伏羲氏创造的八个锲形文字基础上发展的六十四个字

  后来仓颉根据鸟兽的脚印发明了象形文字,也就是图画文字(类似于古埃及的象形文

  字),并逐渐发展为今天的汉字,字画之精也,所以中国历来字画不分家,而伏羲氏发明的锲形文字就成了记载易法的专用文字,时间长了自然就不认识了。需要说明的是伏羲氏为什么要用三个横线来表示天字?为什么要用断开的三个横线来表示地字?抬头看天就知道了,在古人的眼里,天是由无数条横线组成的平面,古人用三代表多,所以天字就画三个横线,有人说三个横线表示天、地、人,纯粹胡扯;低头看地就知道了,在古人的眼里,地也是由无数条横线组成的平面,只不过这些横线被山脉、河流分割了,不连续,断开了,所以地字画三个断开的横线。

  六、《易经》是什么?

  秦汉以后到现在,人们总认为《周易》就是《易经》,《易经》就是《周易》,这是非常错误的,《周易》不是《易经》,《易经》也不是《周易》,二者不能混淆,《周易》是一种易法,是古人通过观测星宿或者某个星星周而复始运行来进行气象观测的一种方法。那么被列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又是什么呢?前面我们知道了《八卦》是什么,那么《易经》的身份也就可以搞清楚了。我们看《易经》共有、也只有六十四卦,由于六十四卦是在八卦基础上的重卦,“八卦”既然是伏羲氏发明的八个锲形文字,那么六十四卦就是经后人发展的古代六十四个锲形文字,所以,《易经》就是一本古人编撰的字典,是用来解释古代六十四个锲形文字字意的字典,就如同我们今天使用的《新华字典》,我们知道《新华字典》是我们学习必备的工具书,我们想知道某个字怎么写、怎么念、有哪些涵义,查一查《新华字典》就都知道了。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孔老夫子把《易经》列为群经之首就好理解了,就是说要学好其它经书,必须先把《易经》这本古代的字典学好、用好,《易经》就是古人学习必备的工具书,比如古代的儒生们在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这些经书的时候,如果读到里面的“天”字、“地”字,想知道它们的涵义怎么办?那么儒生们就可以翻开《易经》这本字典,查到“天”字、“地”字,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各种涵义了。我们知道孔老夫子删书定六经,把《易经》定为六经之一,为什么呢?要知道孔老夫子不是星象家、不是算命先生、不是给人测吉凶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职业是教师,他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他教了三千弟子,他的教育目标是要把这3000学生培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革命者和建设者,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星象家和算命先生,所以孔子才把《易经》列在六经当中,因为他知道《易经》就是一本字典,是他的弟子们学习“四书五经”必备的工具书,所以他还把《易经》列为六经之首、群经之首。如果《易经》是“算命”的、预测吉凶的书,那么孔子在删书的时候一定会把它视为“语怪乱力神”而丢到垃圾堆里,那么我们今天就看不到《易经》。后世的“算命”先生其鼻祖应该是古代的星象家,而孔子是儒家,二者毫不相干,所谓“隔行如隔山”是也,孔子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正如孔子的师傅老子说的那句话:“福夕祸所倚,祸夕福所倚”是也。《易经》的作者不论是谁,一定是希望通过这本字典让当时的人和后来的人能够对古代的锲形文字有正确的了解和使用,因此具有权威性,作者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本字典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易经》既然是一本古人编撰的字典,那么后来的儒生们撰写的各种“易传”,都只能看着是对《易经》中六十四个锲形文字字意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也就是进行新的修订,就像我们今天的《新华字典》历经几代上百名专家学者10余次大规模的修订,重印200多次。

  这是后来的儒生们在伏羲氏发明的八个锲形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对字意添加新的涵义。比如(乾),原本就是古代的天字,后人不断添加为“乾为父”(用到家庭)、“乾为健”(用到体质)、“乾为首”(用到中医)、“乾为西北”(用到方位)等 ,比如(坤),原本就是古代的地字,后人不断添加“坤为母”、“坤为顺”、“坤为牛”、“坤为腹”、“坤为西南”等,其它的古字皆如此。所以,《易经》就是古人编写的解释六十四个古代锲形文字字意的一本字典,后世儒生写的各种“易传”都是对这本字典的再修订和注解。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