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三十九回中宋江在浔阳江畔浔阳楼上,无限苦闷的他喝了酒,写出了《西江月》,又在墙上写了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首反诗自然是给宋江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折磨,无需讨论。而判定这是一首反诗的依据,就是最后那句“敢笑黄巢不丈夫”。古人借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情感,宋江当时郁郁不得志,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他酒后写黄巢,自然是向往黄巢的率性生活,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黄巢何人。
仔细说来,黄巢和宋江是老乡,都是曹州(今菏泽)人。而其职业也高度一致——反贼。造反这个职业古已有之,如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等等,大部分都是官逼民反。而黄巢却有些例外,他似乎具备某种天生的反叛基因。这一切都要从一首诗说起。
《全唐诗》里面有一首有名的绝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诗名为《不第后赋菊》,从诗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那种浓浓的高考失败,悲观厌世,考完散心的时候看到菊花盛开,激发了自己心中自小就带有的中二之心。是的,这首诗的作者就是黄巢。当代语文教科书是这么解释这首诗的: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对于语文教科书的解释,我是同意前半段的,少年轻狂的年轻人嘛,人生低谷中难免愤世嫉俗点。但是下一句的解释基本就是扯淡了。原因有,第一,此时黄巢不是还没起义吗?第二,他可不是什么农民啊!
黄巢,出身盐帮家族。古代,盐属于官营,贪官污吏故意哄抬这种成本低廉、内地缺乏而又必须的物资物价,价格奇高。这就导致了民间形成了成规模的武装走私组织——盐帮。元末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的重要对手之一,张士诚也是这种出身。黄巢出身盐帮家族,自然家道殷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普通农民也不可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而历史记载更加有趣,说黄巢武艺还不错,善于骑射剑击之术,而文学方面只是稍稍知道写写字。典型学渣逆袭未遂,就愤世嫉俗。
再说黄巢另外一个爱好,喜欢招募亡命之徒。这就有点类似宋江了,平时结交亡命之徒,拓展拓展家族的私盐业务。而且黄巢口才不错,颇有宋江的那一套忽悠技术。
黄巢自比菊花,他的九月八也马上就到来了。公元八七四年,和曹州接壤的濮州的另一名盐帮首领——王仙芝率众起义。
从地理位置上看,濮州位于曹州的西北,两地距离很近。从黄巢的交友广泛度和职业上来看,两个人一定是认识,甚至可能还是老朋友。职业相似,他们也可能是竞争对手。但是那都无所谓了,此时王仙芝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不,是中华大地。黄巢也按耐不住了,四十岁的他带着家人,还有平时结交的手下的亡命之徒,在曹州响应王仙芝的起义。《新唐书》写到黄巢起义的时候,有一句形容黄巢性格的话很有意思——”而巢喜乱“。黄巢,果然是天生的反叛者。九月八已到,是时候拿出黄金甲了,还有,杀光那年在长安城,他落榜时候盛开的百花们。
唐朝此时,处于唐僖宗时代,已步入帝国的晚期。宦官专政,皇帝昏庸,地方藩镇割据。地方长官想的不是如何剿灭叛贼,而是如何养敌自保。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起义军虽然为一群黑色会性质的组织,并未经历有效的训练组织,但还是能够在中华大地上纵横。
眼看黄巢和王仙芝难以遏制,唐朝的官员出了一个招安的计划,而这个计划在我看来,似乎是分化义军的计划。给予王仙芝高官厚禄,而并没有提到招安黄巢。唐王朝的出手还挺阔绰,许诺给予王仙芝左神策军的押衙。押衙具体管理什么我不清楚,但是神策军可是唐王朝的中央禁军,待遇比地方军高出许多。
这一毒计果然成功,也不知怎么就那么巧,王仙芝和黄巢一起喝酒的时候,唐王朝派人来了,说如何如何封赏王仙芝。王仙芝很开心,黄巢很愤怒。史书上记载说是黄巢生气是因为唐王朝没有封赏他,但是我感觉这可能是在黑他。因为黄巢接着就跟王仙芝摊牌了,酒桌上直接就质问:”你投降,自己去做官,我们这五千兄弟干嘛去?把兵给我,我带他们走。“说着就去打王仙芝,把王仙芝的头打破了。
王仙芝怒了,老子可是这只部队的老大啊!但是他看看一起喝酒的人,气又消了,经黄巢那么一说,其他头领也都处于愤怒状态。王仙芝心一横”不当官了,继续反他娘的!“
之后的一段时间,王仙芝战死。黄巢则继续转战,先后去了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等等数省。期间,也正是因为唐军将领养敌自保,导致黄巢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黄巢强大起来后,决定向西北,长安进发。中间过程不再赘述,黄巢终于攻占了长安。起义军在长安的作为很值得思考。一开始,起义军和民众相安无事,甚至号称”黄王非如唐家不惜而辈,各安毋恐“。起义军见到穷困的人还会给予财物。但是过了没有多久,就开始大势掠夺,把百姓捆绑鞭打索要财物,称之为“淘物”。把有钱人赶出他们的家,起义军将领各自寻找华丽的房子居住,争相掠夺别人家的妻女供其奸淫。官吏、宗室全部杀死,放火烧毁的房子不计其数。这不是起义军,这是贼。
说这些人是贼,还有一个原因,黄巢在长安顺势称帝后,分封手下军士,然而由于其手下都忙着在长安享乐,掠夺。黄巢的第一次朝会,竟然一个人都没有来。
一座繁华的城,一群贪婪的、被激发了欲望的、没人能够节制的暴徒,这之间,什么惨剧都会发生。
当官军归来,收复长安城的时候,百姓高呼:”王师归来“。然而此时皇帝早已逃到成都,和安史之乱的玄宗一样。收复长安的是地方藩镇部队,他们进城的第一件事,还是掠夺财物,甚至长安城的无赖,也化装成士兵,肆意劫掠。部队长官或许和黄巢都是这么想的:”将士们跟我苦了那么多年,该乐呵一下了!“从这一面看,贼、官没什么区别。
更具戏剧性的是,黄巢再度卷土重来,杀回长安,赶走了官军。这一次,黄巢因为百姓欢迎官军入城,直接下令屠城,杀死百姓八万人,血流成河,称之为”洗城“。长安城再遭劫难。
写了那么多,下面才是重点,也是我说黄巢那首诗的语文教科书解释很荒诞的另一原因。唐军再次攻来的时候,黄巢遭遇了全面的失败,败退出长安往东逃。在山东河南江苏这一片区域行军的时候,天灾加上战乱,该区域粮食绝收,遭遇大饥荒,很多人饿死。黄巢军为了补充军粮,做了数百个大石碓(dui),如图一,我小时候见过一个特小的,用来把盐捣碎的石碓。那么石碓做好了,放在里面捣碎做军粮的是什么呢?没错,是人,千千万万的饥民。史书记载日吃人数千人。
图一 石碓
终于,在唐军和自己手下反叛将领的攻击下,黄巢很快走入绝境,当败退到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的时候,黄巢自知已入绝境。对侄子林言说:”汝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黄巢不愧是做过私盐买卖的商人,临死还想利益最大化。林言没有那么做,黄巢最后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另外要说的是,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军。后来,终结唐朝的也正是此人。
黄巢似乎很喜欢菊花,就写了两首诗,都是写的菊花。另一首是《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花是秋季开花,面对的是瑟瑟秋风,没有蝴蝶和蜜蜂为伴,他为青帝,菊花就能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黄巢就是那朵菊花,在春天强势开放的时候,中华大地,百花凋零,草,都枯萎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