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21豆瓣2.8的评分和知乎上清一色的吐槽。但在笔者看来,《爱情公寓》是一部完成度相当高的作品,不但没有局限于电视剧版的所谓情怀,反而极具新意和《盗墓笔记》进行了深度融合,原本是应该受到两部作品粉丝共同喜爱的电影)
笔者上周五(8.10)在影院看了《爱情公寓》电影版。
进入八月份后的暑期档大爆发,从八月初的《狄仁杰:四大天王》《西虹市首富》到上周扎堆上映的《一出好戏》《巨齿鲨》以及咱们今天的主角《爱情公寓》,观众们难得有这么充分的选择空间。
说来也有趣,这段时间刚好比较悠闲,上述五部电影笔者都看过,有的还看过不止一遍,比如《西虹市首富》。笔者谈不上资深影迷,不是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更不是追星的粉丝。综合以往的观影体验,笔者认为自己充其量就是个小有品味的普通观众,即不太喜欢过于文艺的艺术电影,也受不了太过俗套的商业大片(比如最新的《变形金刚》)。
(《狄仁杰:四大天王》,4D动感影厅的观影效果相当不错)
上周五午饭过后闲暇无事,就开始在网上(主要是豆瓣和知乎)了解各个上映的影片信息,好选择一部有趣的影片晚上和朋友消遣。
第一考虑的毫无疑问是黄渤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第一次了解到这部电影,还是通过黄渤作为嘉宾在《创造101》节目里为该电影做的宣传。说实话,当时笔者并不是很看好《一出好戏》,原因恰巧来自于电影的主要宣传点——黄渤首次导演。毫无疑问,黄渤作为演员是非常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现在中国电影市场黄渤是第一级别的“票房保证”。即便如此,笔者这个外行也知道做导演和做演员是不同的。一方面术业有专攻,另一方面导演除了自身岗位的技术能力之外,在影视剧制作的全过程、全环节都要起到指挥、组织和技术指导的作用,对影视剧制作有着超越演员的全局性和决定性影响。先前很多优秀演员转行做导演屡屡扑街,从根本上来说,要么是因为没有达到导演这个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要么是因为没能胜任影视剧制作活动组织者、指挥者的角色。
当然,无论是社会反馈的票房和舆论口碑,还是笔者自身的观影体验,《一出好戏》确实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既有片头的大牌特效,也有离奇曲折的剧情故事;既有影帝黄渤的精彩表演,也有初登荧幕张艺兴的正常发挥。虽然不是喜剧但依然足够幽默,而剧情对人性的所谓反思也恰到好处,没有因为刻意升华、刻意深刻而显得尴尬突兀。
回到笔者的上周五,浏览了一圈互联网上的资讯,我想一个正常点的观众都不难发现《一出好戏》的确是最佳选择,《爱情公寓》“肯定”难看,而另一部中美合拍的视觉电影《巨齿鲨》又是好莱坞拍腻了的“鲨鱼系列”,多半也不咋样。但笔者的观影感受表明,《巨齿鲨》虽然有一系列中国投资美国电影的典型特征和套路,比如一闪而过的西方最熟悉的中国城市上海,没啥主见的华人企业家,以及和白人明星配对的中国女演员,但《巨齿鲨》的确在老套的鲨鱼题材上拍出了新意(至少在鲨鱼块头上),营造出了来自海洋深处的神秘和恐惧。而《爱情公寓》在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指责和嘲讽下,却让笔者感受到了不属于《一出好戏》和《巨齿鲨》的有趣。
笔者在《爱情公寓》最火的那几年里,都只在陪朋友时看过几集,感觉挺有趣的,但确实不够感冒。而且关于《爱情公寓》抄袭美国同类型情景喜剧的事情也早有耳闻。在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向他人热情推荐自己很喜欢的影视剧或者小说,结果人家来一句“他是抄XX的”,直接浇灭自己的兴致和热情。当然这么说的家伙情商的确不高,但也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反感“抄袭”这种事情,因为这会直接否定我们对相关作者和作品的欣赏,之前作者那让人惊叹的才华、那些优美文字、那些有趣的对白、那些离奇的情节,搞了半天都是“抄”的,真的很让人难堪。所以我经常想,如果我来创作文艺作品,即便不谈道德上的谴责和法律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单纯就是不想恶心到自己和读者、观众,业不会去抄袭。
都下午4时了,豆瓣上还没放出《爱情公寓》的评分,结合前几天爆出的“万达禁止退预售票”的新闻,再看到吐槽《爱情公寓》的话题已经上了知乎热点,甚至当晚又传出了《爱情公寓》这一IP法律上的著作权人声讨电影制作团队的事情。我实在不能理解我朋友还坚持去看的“脑残”粉丝精神。没办法,我也只能跟着去了。
(在笔者看来,制作优秀却被舆论带崩了节奏的《爱情公寓》)
即便是我这个只看过几集电视剧的观众,都能够体会到《爱情公寓》的确还是那个《爱情公寓》,多么熟悉的配方,多么熟悉的味道。这就意味着除了剧情,《爱情公寓》的其他因素,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服装、道具、对白,原电视剧的粉丝观众绝对是心理早就应该有数的。
我们知道,不同的电影在演员表演和视觉特效等方面,很多时候并不是高低优劣的差距,而是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差异。很多人认为《爱情公寓》的演员表演不够自然、不够沉稳,角色塑造不够入木三分;而视觉特效不够逼真、不够大气,显得有些山寨。但我要说,这就是《爱情公寓》的风格,这本该就是《爱情公寓》的风格!电视剧版的《爱情公寓》是什么样的作品?是一部情景喜剧,是一部面向年轻观众,展现年轻人浪漫恋爱生活的情景喜剧。剧中没什么生存负担的主人公们天真浪漫的在一次次的误会和游戏中,让观众们感受到了那被称之为“青春记忆”的趣味。陈赫以及他所饰演的曾小贤,毫无疑问是《爱情公寓》演员和角色的代表。或许《爱情公寓》后的陈赫在不少人看来就是个混迹综艺节目的混子,即便在《爱情公寓》中他的表演也是那么的浮夸,那么的“贱”,没什么演技可言。我倒认为,《爱情公寓》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演技。不,错了!应该说《爱情公寓》就需要那样的演技!《爱情公寓》讲述的不是如今年轻人进入社会后被经济、婚恋等问题压得喘不过气的现实情境,“真实”从来就不是《爱情公寓》的标签。《爱情公寓》所表现的,就是前文所说的——轻松、搞笑的氛围。这样的喜剧需要塑造出曾小贤这么一个贱贱的、浮夸的形象,而要塑造出这样的形象,就需要陈赫那贱贱的、浮夸的表演。陈赫的这种演技,就是曾小贤这个角色所需要的,就是《爱情公寓》所需要的,也就是观众所需要的。而至于视觉特效,笔者认为确实不够逼真,但绝不劣质,已经很好的展现了《盗墓笔记》故事中的神奇场景和精彩事物。作为一部以轻松搞笑为风格的喜剧,节省成本,细看起来有点“假”的特效不但不会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喜剧的效果。更重要的,恐怕没人会奔着视觉特效去看《爱情公寓》吧。
所以说,《爱情公寓》大电影延续了电视剧一贯的风格,而且在这种风格上比电视剧做的更好。笔者作为一个非粉丝普通观众都挺喜欢这种风格的,而那些电视剧版的粉丝观众不就是冲着这种风格来的吗?如果《爱情公寓》真拍成了《一出好戏》那样的类型,恐怕粉丝才应该更不买账吧。
而对于《爱情公寓》最大的黑点——抄袭。这次的电影版通过脱离于电视剧版的剧情(当然,本身情景喜剧的剧情都是相对独立的),给了观众真挚的诚意。同时,和《盗墓笔记》的IP合作,不但为《盗墓笔记》作了巧妙的“番外注解”,还表达了《爱情公寓》制作团队和演员们一直以来的惆怅——没错,因为我们拍的是没什么营养的情景喜剧,因为我们演的是没什么内涵喜剧角色,所以,我们被认为是“不入流”的“群众演员”,就目前的舆论来说,哪怕我们的粉丝也认为我们确实挺“不入流”的。
至于那些吐槽《爱情公寓》没有公寓全在古墓里的家伙。我只想反问一句:“你们到底有没有看过《爱情公寓》?”。恐怕如果近2个小时的电影都如同电视剧版的大部分剧集一样,局限在几个有限的场合、环境,单纯通过角色对白推动剧情,通过固定的镜头视角拍摄画面的话,咱们这些花了几十块钱买电影票的观众,才真的应该骂人吧。
(《爱情公寓》电视剧版广受观众喜爱的真人CS剧情,本次的“盗墓主题”并没有脱离电视剧原本的表现模式)
这次《爱情公寓》电影和《盗墓笔记》的合作,从票房结果来看,确实不太成功。但在影片剧情的糅合以及彼此的意境互补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从剧情衔接和观众观影感受的层面来看,两个风格差异极大地IP能够融合的如此和谐,让人不得不佩服包括编剧在内的主创人员的创意和能力。表面上看《盗墓笔记》是惊悚、诡异的小说风格,近几年被改编成的影视剧也主要是动作冒险风格,这和《爱情公寓》的嘻嘻哈哈的恋爱喜剧风格,在表面上颇为不搭。但创作人员发现了两者的最大的共同之处——一、高度重叠的观众、读者群体;二、都不是严肃题材作品,两者都是非常典型的商业娱乐产品。
先谈两者的读者、观众群体。
笔者91年人,在笔者的印象中,高中时期是《盗墓笔记》开始火的时候。当时不少小伙伴在上课时、睡觉时都没日没夜的痴迷其中。因为笔者自己并没有看过小说,听不少朋友说“挺吓人的”,以为以男性读者为主。上了大学后,一位腐女同学天天念叨张起灵对吴邪说的那句“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才知道原来《盗墓笔记》的女性读者也是很多的。而至于《爱情公寓》则无需多言,在大学期间,像笔者这样没怎么看过的,明显感觉和同学们缺少了共同语言。所以,共同的90后跨性别粉丝群体,为两个IP的合作提供可行的基础。
再谈两者看似不搭实则互补的作品风格。两个IP 的融合,是通过两个作品主角团的互动与合作推动的。
以下部分涉及剧透,虽然现在应该没人关心这一点了。
《爱情公寓》的主角团参加了一个被称之为“主角年会”的晚宴,参加这个晚宴的都是各个文创作品的主人公们,其中就包括《盗墓笔记》的主角三人。《爱情公寓》的主角团因为“主角值”低而险些被保安拒绝入场,而《盗墓笔记》的主角三人则被大家追捧,还获得了新道具加强版“主角光环”。因为被保安讽刺“你们在公寓里吃吃喝喝的,人家可是上刀山下火海的,这英雄和二货能比吗?”的刺激,不甘心的曾小贤借机把自己假的“主角光环”和吴邪真的“主角光环”掉了包,让整个《爱情公寓》的主角团都获得了诸如“激昂的演讲”、“关键时刻队友来援”等文艺作品中典型的“主角光环”能力。而吴邪他们则因为没能及时补充自己的主角能量而在《盗墓笔记》最后的谜团——青铜门的探索中,不敌反派。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爱情公寓》的主角们和《盗墓笔记》的主角们组成了团队,一起对抗反派。
在人物形象上,一边是《盗墓笔记》三人组那典型的动作电影主人公范,尤其是张起灵那无论如何都一丝不乱的发型,和那十分切合“闷油瓶”这一吴邪给他起的外号的一丝不苟的人物性格。另一边则是《爱情公寓》六人众空有“主角光环”却各种嘻嘻哈哈的“不正经”。两者的鲜明反差,成为电影最主要的笑点来源。而《爱情公寓》六位角色的感情也在“盗墓探险”的活动中不断进行着互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既然电影叫《爱情公寓》,当然《爱情公寓》的六个人才是主角,但影片的主要剧情又是架构在《盗墓笔记》的世界观里的。不但编剧将两者融合的极为融洽。而且作为配角的《盗墓笔记》主人公们的形象塑造也非常匹配原著,让人感觉三位演员就是直接从《盗墓笔记》的影视剧拍摄现场过来的。
(没有找到合适的“盗墓”正片图片。图为在晚宴片段中,摆弄被曾小贤掉包后的假“主角光环”的《盗墓笔记》三人组。三位角色无论是服装造型还是人物性格都塑造的非常贴合原著,不会让《盗墓笔记》的粉丝失望)
在更深层次的剧情内涵上,两个IP的的交融与互补更是完美。
先从《盗墓笔记》说起。
《盗墓笔记》历时数年出版了多部作品,最后在南派三叔的史诗级天坑“青铜门”处结束。“青铜门”之后到底有什么秘密,成为了《盗墓笔记》粉丝们心心挂念的问题,甚至不少同人文爱好者据此续写《盗墓笔记》的故事。我想《盗墓笔记》的粉丝们之所以热衷于探讨“青铜门”的秘密,并不是单纯的在乎剧情本身,更多还是不愿意舍弃《盗墓笔记》精彩的故事,不愿意离开南派三叔为大家营造的这个充满了神秘、布满了惊险、充斥着男性友谊(基情)的精彩世界,甚至有的粉丝还会不愿意面对现实,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的单调与枯燥。
在影片的尾声,南派三叔饰演的本人,向曾小贤表明了自己因为缺少灵感而躲在医院拖稿的窘境,并帮助曾小贤理解到“青铜门”背后的秘密就是《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的脑洞!
这一情节处理的极为巧妙。首先南派三叔“老实巴交”的向曾小贤承认“青铜门秘密的坑我填不了了,因为我也是个普通人嘛,能力有限的”,随后又灵机一动“最大的坑,就要用最狂野的方式去填”,并进一步的呼唤出最后的情节——《爱情公寓》的主人公们就是《盗墓笔记》中护陵铠召唤出的帮助吴邪、张起灵他们的英灵!
虽然电影叫《爱情公寓》,但南派三叔的亲自出演可见其对这部《爱情公寓》的重视。同时和《盗墓笔记》深度融合的剧情足以让观众感受到,“青铜门”背后的秘密和整个盗墓剧情不但不是为陪衬爱情公寓而做的嫁衣,反而是南派三叔借此机会坦诚的和《盗墓笔记》的粉丝们做的互动,以官方作者的身份为《盗墓笔记》画下了句号——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我的脑洞。甚至还可以推断出潜台词——孩子们还是收收心,在现实世界中闯荡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吧!
同时电影中的关键道具“主角光环”,不就是为了自嘲包括《盗墓笔记》在内的文艺作品主人公们上刀山下火海的能力全来自于创作者的关照吗。
而且,在一部非《盗墓笔记》系列影视剧中安排这样的剧情,并不会直接影响到《盗墓笔记》原本的体系结构和影视剧改编计划。可以肯定的,这部《爱情公寓》一定会是南派三叔粉丝和《盗墓笔记》迷们深入了解三叔和研究剧情,不可错过的宝贵素材。
(南派三叔的情节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己在粉丝们心中“屌爆”的形象,而电影的剧情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盗墓笔记》系列在粉丝们心中的“B格”)
现在说回《爱情公寓》。
如同前文里提到的,和电影里保安讽刺《爱情公寓》的主角们“你们在公寓里吃吃喝喝的,人家可是上刀山下火海的,这英雄和二货能比吗?”一样,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公寓》以及类似影视节目制作团队和演员们面对的种种的调侃和嘲讽,不就是如同,“虽然节目很火,但嘻嘻哈哈的小成本节目怎么能跟那些拯救世界的大制作相比吗”,一样吗。所以电影中曾小贤才会去掉包吴邪的“主角光环”,同时现实世界的《爱情公寓》创作团队才会想着同《盗墓笔记》合作。
而更让我动容的,是影片结尾悠悠隔空呼喊没能在电影中出现的关谷神奇。对这一情节的理解,网上要么认为创作团队单纯是向观众解释一下为什么关谷神亲没能出现;要么认为是隔空喊话电视剧里关谷神奇的扮演者王传君,希望能够改善他的关系,甚至希望他能够出演新一季的电视剧。笔者倒认为,除了上述两点的目的和作用外,创作团队还有着更深的用意——呼吁社会正视《爱情公寓》这样的小成本商业影视剧的地位和作用。
《爱情公寓》绝不是一部粗制滥造的“骗钱”影视剧,而是一部在立意构思和剧情编排上极具新意的作品。绝不像电影上映前大家预测和现在大家吐槽的一样单纯贩卖情怀。南派三叔就借助这部《爱情公寓》告诉读者,自己就是个普通的靠写作谋生的作家,《盗墓笔记》精彩的故事和里面的帅气的主人公最终都是虚拟的。而《爱情公寓》的创作团队和主人公们则借助《盗墓笔记》的故事,过了一把“大片”瘾。
诚然,我们的文化娱乐产业需要多关注社会热点,多关心弱势群体,多宣传正能量。但也不能就此轻视商业影视剧,尤其是小成本商业影视剧。诚然,像《爱情公寓》这样的影视剧既没有解放人类、造福人民的深刻立意,也没想探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这样的深奥话题,甚至都没有华丽的特效、精美的服装。怎么说呢?虽然好看,但还是挺“low”的。再加上“抄袭”和“偷票房”这样的丑闻。别说,还真是挺“low”的。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这是成长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有的是缺少创造灵感时的投机取巧造成的恶果,有的是试图采取不恰当的营销手段来宣传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包括《爱情公寓》创作团队在内的影视业从业人员,都更应该为影片的放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选择合适的营销途径。虽然对于观众来说,电影好看才是最重要的。而曾经电视剧版的抄袭、作品知识产权的争夺、影片发行渠道的操作失误等因素虽然并不能反映影片的质量,但一定形成了舆论海啸,一旦形成了普罗大众的思维定式,一但形成了人人吐槽的社会环境,往往就无力回天了。
没看过的人,在其他人那道听途说了几句,就在现实和互联网上跟风吐槽。
打算亲自去看看到底有多“烂”的人,因为先入为主的心理,也很难以正常的心态去看,以理性的态度去评析。
而那些看过觉得还不错的人,他们的赞美和推荐会迅速淹没在现实生活和互联网的舆论海啸中。
历史上无数的商业案列、社会运动和政治事件都表明了这一点——宣传和舆论环境真的很重要!
《爱情公寓》的失利,恐怕还是表明了——酒香也怕巷子深。
微信公众号——反动的刘致铭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