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心的辉煌与死亡》
及秦未狼烟燃烧,死里逃生的韩信为报国仇家恨,诛灭赵高,在安顿好月姬母女后,就开始远赴江东,投靠当时实力最强,其最看好的项羽父子以图借起义军之力摧毁赵高的军事支柱,掌权根本,最终让其两败俱伤,达到报仇复国的目的。
不过却没想到此时月姬已珠胎暗结,孕育其子,只是由于不想让其犹豫,难择,最终错失良机,悔恨终生而没告诉他。不过也正因此却在冥冥之中让始皇的血脉延续下来,但也正因此让其因愦意,爱心处处受制,为刘邦将军,失去大把,大把机会,最终更是因此被刘邦害死。
在韩信前往投靠项羽的过程中,大秦另一位开国元勋,重要缔造者李斯,也在手下帮助下用替身金蝉脱壳逃出赵高魔掌,获得升天,并顺利与尉缭等大秦开国老臣取得联系,本来其想发动政变,杀死赵高废除胡亥,立子婴为帝,然后调回远征大军,定国平乱,重现始皇之愿。
但无奈形势已变,天下不复旧日,仅来得及诛赵高,刘邦大军就已经进入咸阳城,使得本来就无兵无粮的子婴最终绝望投降。本来事情就这样可以停止,然由于六国,尤其楚人对秦的仇恨,不仅虐杀已降子婴,更是血洗咸阳,劫掠关中,逼得秦人再次联合起来打算支持另一残存始皇血脉——尉缭与秦公主赢诗曼之子来继承王位完成复国,复仇。
不过最终由于南越远征军首领尉陀的意图自立与深受国破家亡之苦,不想自己再掺合的秦公主与尉缭反对而搁浅,只好退而求其次,放弃刘邦这灭国敌人,更因为真是吕不韦孙女婿,与秦始皇,大秦帝国有千丝万缕关系而支持其复仇。将其灭秦当继承,换国号……
韩信在投奔项梁后,为快速引起项羽父子注意,掌握兵权,得以报仇,每有时间都对项梁,项羽,天下发生的战事进行评点,预言……此举虽未成功达到目标,引起项羽,项梁重视,但却也使其结识了英布,钟离昧等一批豪杰,并与之相交莫逆,不过也正因此,在使得英布听其话顺利突袭秦军成功,火烧粮仓,断秦补给线的同时,也使得其离主帅项梁太远,直接导致鞭长莫及,救援不力以致项梁阵亡,引项羽愤恨……此也可以说是韩信,真正意义第一次领军。
及项羽名义上原谅,在其引见下拜见项羽,为虞姬容貌惊艳,一时失神更使项羽深恶,再加上龙且添油加醋,最终被项羽贬为执戟郎百般污侮,发泄由对英布的不能发泄之恨。本来一韩信为报仇一忍再忍,然至项羽杀子婴,火掠三秦,项羽已代替赵高成其最大仇人,不世仇恨,为报仇其开始与项羽彻底决裂,前往投奔刘邦。
韩信投奔刘邦后,虽明知其父,以及赢秦残留势力已全力支持刘邦,并在刘邦阵营中占据举足轻重作用,但由于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以及内心高傲,在项营中的屈辱使其没有拿出身分,地位作势,来寻求进身,而是决定以自己一身才能一步步得人赏识,掌握大权,于是有“推陈出新”,“韩信点兵”……等这一系列典故的出现,于是有萧何,曹参重视,屡次向刘邦举荐之说……
不过,在一次次失败,绝望下,使得韩信气得什么都不顾,怒而远去,不过好在及时清醒,以及在内心犹豫,反复争夺对抗下,走走停停,进进退退,使得萧何追上,才重归刘邦怀抱。而在决定东归,谋定三秦的作战会议上为显陈仓古道的真实性,不得不说出自己的身份是赢秦派遣来的复仇之子身份,此举虽大增汉军士气,刘邦信心,但同时也让刘邦深为忌惮,于是在还定三秦,意欲东征灭项羽之时,刘邦立马宣布御驾亲征,而将韩信留下镇守关中,夺其兵权,以免其再立战功,坐大,尾大不掉,难以处理……
自从刘邦以御驾亲征为名将其兵权夺去,留在关中,韩信自觉留下一时也没什么事可干,于是决定回家一趟将月姬母女接来,然又因为担心战事,怕出意外所以在临走时将月姬母女所在地址留给萧何,以防不测,不过,却没想到被忠心耿耿,老实巴焦的萧何告知刘邦。
(或许本来萧何也无他意。但刘邦就不一定了。萧何无他意,以其与刘邦二十年交往,几十年情谊,又岂不知其为人,会怎么做。或其老实巴焦只为装,或其只是尽君臣本分,帮刘邦为集团前途,自己长远利益。不过其要真老实巴焦之人又岂会宰相,长期坐到那个位置,保全,善终。)
而刘邦在得知之后,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一方面派人想方设法延缓,阻碍韩信前进,一方面快马赶在韩信面前将月姬母子接走,让韩信回家扑了个空……起初韩信十分惊谎,道出了什么事,非常意外,担心不过后来通向村人询问,以及推想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一切蹊跷事,马上明白,这是刘邦捣的鬼,是帝王权术,所以就放下心来,但这也让韩信对刘邦十分反感,但又无可奈何。
本来还十分伤感,触物思情,然在听到月姬在其走后不久为其生了一个儿子,并且儿子非常像他,非常聪明后,马上高兴,兴奋起来,不断向人询问他孩子的事,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正因此刘邦彭城兵败,成为丧家之犬后还敢直入韩营,直取韩信兵符,夺其兵权而不担心,韩信反叛,取而代之……
当韩信背水一战,灭齐,灭赵,灭燕得意忘形欲称假齐王时,刘邦明里封其为王,派人送去月姬为妃而暗中留下漂母,与其子对其进行敲打,使其不得不听命继续听从调遣,参加对项羽的总围剿——垓下之战……垓下之战,十面埋灭后,韩信由于大仇得报,以及对刘邦的反感本打算带兵返回齐国自立,维持天下分裂局面以图后进,但为了换回其子,以及不想月姬整天以泪洗面,只好违心支持刘邦登基称帝,分封天下,并且连自己也不得不迁往楚地,离开根基,失去最后一次争天下的机会……不过,这也使得其对刘邦仅存的好感,恩德,也消除,再无一点感情,敬意……
及韩信被迁楚地,不断对其打压,迫害的刘邦也觉差不出了,再做就要寒人心,逼老秦人反了,然自大汉国建立后,上表请降,称臣的南越王尉佗怕老秦人怀恨,报复其见死不救,阴谋自立,为图自保,也为向刘邦表忠心,博取信任,开始向刘邦告密,说出韩信身份,身世……
刘邦听此大惊失色,毕竟在当时父传子嫡长子继承制非常盛行,人们非常讲究血统血脉,而韩信无论从方面讲都离秦始皇,赢王室,老秦人的关系比其密切,甚至可以说其最适合当皇帝,当老秦人,赢氏王族,吕氏家族代言人,因为其身其三方血脉,非常尊贵,甚至其可以说是三方,几方唯一继承人,而其精通军事,为一代战神,战争狂人,而不像刘邦是一代政治天才,阴谋权术大家,会让人难以坐大,处处如履薄冰,天天提心掉胆,难以自在。
所以即便是底下大臣,刘邦阵营之人也更有可能希望韩信做主,开疆扩土,征战四方,为名义君主,然后自己掌后方,当权臣,权倾天下。再加上韩信被自己一步步紧逼利用,必怀怨恨,……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决定,刘邦必杀韩信,韩信不得不死,韩信不死,刘邦寢食难安。
(现在想想尉佗向刘邦密报韩信身世除以上原因外,还有可能是想引发本土内乱,让其无暇顾及自己,从而更好保存自己甚至进一步,兵发长安,君临天下。最起码也可自保。毕竟求人不如求自己,将一切希望寄托于人,还不如这样掌取主动最好。)
为了杀韩信解决此心腹大患,更为削弱赢秦使自己帝位更稳固,刘邦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先是费尽脑汁找各种各样理由,用各种各样办法逼反各路诸侯,一一将其剿灭,以图扩大皇室直属领土,加强中央集权,增添实力,在战场上,不知不觉中让人送死,排除异己,—点点削耗赢秦。
以使将来杀韩信时,韩信借不到,借很少力,以使韩信反也难反,以使自己江山更稳固,以使其即便反也翻不起多大浪。然后再以此牵连住韩信,好名正言顺再次削弱韩信,杀韩信,而使人即使不满没办法。
还好,无论是平乱,削弱诸侯之战的惨裂,还是九江王英布死后,其部将钟离昧携其子去投奔韩信都很好的达到了刘邦目的。于是刘邦乘平英布大胜之机,以游云梦寻巫山神女为由取道楚国返回长安,然后突然袭击抓捕前来迎拜的韩信,夜搜楚王府,擒获钟离昧……以窝藏,包庇敌人,图练不轨罪将其带往长安,贬为淮阴侯幽禁。
本来韩信,由于其与刘邦一样都与吕不韦有千丝万缕联系,以及其多次一直以来都是在借刘邦之力报仇,刘邦为其报仇出过很大力,将来皇位还会在吕不韦一脉中传递,在家谁观念很重的那个年代,韩信心中,只要是自己人当皇帝,谁当都一样,再加上韩信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适合当将军,在当皇帝上不如刘邦,所以也没觉得什么……
然刘邦对其的不信任,猜忌,屡屡拿自己最重视,最亲的威胁,要挟自己,使韩信对刘邦,深恶痛绝,但为了大局,家人一忍再忍,然刘邦在其已成无爪老虎,丝毫对其无威胁力之时,还不放过他,甚至布一大局,千方百计要杀他,而且还为杀他,还联系,害死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使韩信彻底被激怒,既然你怕我反,认为我要反,就反个给你看……
韩信之父,尉缭见此,赶紧千里迢迢赶往京城,劝其收手,与之同归山林……在苦劝无果的情况下,只好暗想办法带孙子,儿媳离开,韩信也怕万一失败,牵连,没有反对……而吕雉,为了保持刘邦对其的信任,以及自己儿子的皇位,亲手布局杀掉韩信。
韩信死后,赢秦集团彻底陷入分裂,一部份在心灰意冷,退隐山林,一部份无法放弃高官厚禄投靠吕雉,与之合流,建立吕秦,构成吕雉,十年称制的基础。也正因此导致大汉军事力量衰弱,缺乏骑军人才导致白登山之围,导致刘文帝登会后长期积衰局面,直到汉武帝时出现卫霍因汉武帝才改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