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在经济领域,大会政府工作报告负责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具体化,形成可以执行、有明确分工负责的任务。它将提出2023年具体工作目标,比如GDP增速、财政赤字规模、地方专项债规模、新增就业目标和货币供应量增速等,是观察当年政策方向、力度、节奏的重要参考。
年初以来,我国经济正在快速正常化,年后复工复产形势喜人。但大疫三年对社会信心和预期的冲击仍在,市场普遍担心经济复苏的持续性。
在此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将如何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宏观政策的力度如何?政策工具箱里会有哪些“武器”被祭出?稳定社会预期和信心方面会有哪些实招硬招?
GDP增长目标如何设定
GDP(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目标,是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会设定的一个指标。过去20年,只有在突发疫情的2020年没有设定目标。增长目标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点”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但近年来,由于不刻意追求增长速度,越来越多地使用“区间”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x%~x%”,为高质量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去年两会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5.5%,态度较为进取。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干扰下,全年实际增速为3%。虽然低于目标,但仍属不易。
今年以来,经济活动快速恢复正常,考虑到去年的低基数和疫后积压性需求的“报复性”释放,今年经济有望出现5.5%以上的较高增长。
在此情况下,今年增长目标如何设定,或体现决策层的通盘考量:
如果设在5%~5.5%,则是为应对不确定性留下了一定安全边际。正常情况下,5.5%以内的增长目标实现难度不大,单靠经济活动的“报复性”反弹就有望实现。但今年国际环境仍不太平,外需存在较大挑战。因此,5.5%以下的增长目标,是为应对复杂严峻环境留出一定安全边际。同时,相对保守的增长目标,则为改革和实现其他经济目标(比如环保、安全生产、高质量发展等)留出一定空间。
如果设在5.5%以上,则体现了一种更加“进取”的态度,表明政府对稳增长极为重视,稳增长或成为一段时间内经济工作的中心。这也意味着后续会有更多的措施出来,确保疫后复苏的持续性。在复杂环境下,为了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缓解地方债务压力,适当提高经济增速仍是必要的。
财政政策释放何种“积极”信号
过去十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的双支柱。财政政策在稳增长和逆周期调节方面,一直被寄予厚望。但近几年来,受到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卖地收入下降、严控地方隐性债务等,再加上财政主要精力放在“减税降费”上,2018年到2021年间,基建投资增速乏力,在稳增长方面并未如预期发挥“积极”拉动作用。
2022年,在疫情多点散发、私人部门活动被限制的情况下,财政部门适当提升了杠杆水平,确保了基建投资双位数增长,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强调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另一方面,继续强调“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2022年,受房地产和疫情双重冲击,广义财政收入均出现了较大赤字,包含城投在内的地方政府债务率飙升。在此情况下,强调财政可持续和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具有时代意义。
多重约束下,应该密切关注财政政策的“积极力度”,以及在化解财政风险方面有何新举措,具体来看:
基础情景下,我们判断,财政赤字率显著提高(比如提升至3.5%以上)的概率不大;但地方专项债规模增加的概率较高;化解地方债方面出台新举措的概率相对偏小。
经济复苏下货币政策边际走向如何
近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中总是行动积极,每年降准、投放流动性都不会缺席。这一方面与央行工具箱资源较多、空间充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央行行动约束较少、成本较低有关。但央行的“积极”并非没有边界,不能超出“稳健”的大框架,即“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过去几年,央行降准多以“结构性”降准和“对冲性”降准为主,精力放在“定向”和“滴灌”上,而非总量上。
2022年为应对疫情压力,央行2次降准,全年1年期LPR和5年期LPR分别下降15个基点和35个基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因此,总基调仍然稳健,不要对放水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要特别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在金融支持稳增长方面的表述:
房地产是否有更多提振信心动作出现
2022年,房地产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和投资较2021年下降24%、39%和10%;全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6.7万亿元,同比下降23%。为了应对地产危机,央行“三支箭”齐发,从债券、信贷、股权三个渠道为房企纾困,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整体较为平衡。一方面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依然强调防风险。
在地产走出危局的关键时刻,应密切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的表态:
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会有哪些实招硬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2023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这一判断无疑是非常科学和准确的:疫情冲击下,居民对未来收入、就业和消费信心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房地产企业信心有待提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振社会信心和预期方面做了初步部署,密切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会有哪些具体提法。比如在扩大内需、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改善民营企业家信心、吸引外资、化解重大风险方面有哪些措施出台。
产业政策是否有新导向
产业政策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是有为政府影响经济布局的重要抓手。
(作者系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经济机器”。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