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过去,“大虹桥”新蓝图正在加速落地。
在3月2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华源表示,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擘画了“一核两带”发展蓝图。两年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下称“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功能承载区,在着力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着力构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着力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着力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首先,商务区不断推动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大科创等“四大功能”深度融合,提升核心功能,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其中,在打造总部经济高地上,商务区累计吸引和培育总部类企业500多家,其中经市级认定的跨国公司总部企业44家、外资研发中心11家、民营企业总部44家、贸易型总部13家。
在构建“四高五新”产业体系上,商务区聚焦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溢出会展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重点打造贸易经济、数字经济、高端服务、时尚消费4个千亿级产业生态集群,以及生命新科技、汽车新势力、低碳新能源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持续提升全球数字贸易港、临空经济示范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平台能级,持续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1年以来,商务区经济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主要经济指标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22年,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税收收入398.71亿元,同比增长15.2%;实到外商投资同比增长100%,吸引产业投资总额同比增长超60%。
其次,商务区对标高标准、高水平的国际规则制度体系,放大进博溢出效应,创新国际贸易,推动高端要素资源优化配置。2022年实现进出口商品总额616.59亿元,同比增长8.6%。
第三,商务区发挥优势,强化制度政策创新,推动长三角互联互通,畅通长三角特色政务服务,强化关键基础支撑,促进长三角产业联动、企业互动、资源流动。
最后,商务区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和国际化,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打造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本土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关于商务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展,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在会上表示,商务区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一核”,两年来持续强化集聚辐射,高水平服务“一核两带”总体布局,引领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体成效可以概括为产业联动、资源流动、项目驱动三方面。
其中,“一核”与“两带”之间的产业联动日趋紧密,以“虹桥总部 腹地基地”“虹桥贸易 腹地物流”“虹桥商务 腹地休闲”等为特征的功能布局逐步成型。“中欧班列—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货源箱量占比达到86.9%,直接、间接服务长三角地区进出口企业2000余家。
在资源流动上,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是近年来长三角跨城通勤量增长最明显的片区之一,也显示这个片区经济活动密切,跨城通勤人员主要分布在“两带”上的苏州昆山、太仓,嘉兴平湖等地。
在项目驱动上,阮青提出,昨天召开的“2023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上海机场集团与苏州、嘉兴、合肥等城市就深化航空合作进行签约,重点推进虚拟航站楼、数字货站等项目建设。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