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在玉溪市元江县进行椰枣引种试种观摩会,现场绿影婆娑、硕果盈枝,单株最高挂果量达122.3公斤的纪录引人注目。
当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与云南新兴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元江椰枣种质资源与科研种植示范基地,为后续产业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达成合作,聚焦萨王纳典型区域试种与椰枣生态影响研究,强化“科研 产业”协同,推动技术成果在云贵川干热河谷落地转化。这也标志着中阿椰枣合作从“引种试种”迈向“发展产业”新阶段,元江作为试种基地的示范价值进一步凸显。
椰枣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四大果树之一,在阿拉伯国家被誉为“沙漠面包”,兼具耐干旱、耐高温、耐盐碱等特性,经济、生态、文化价值突出。2019年7月,阿联酋提出赠送10万株椰枣苗、在中国发展椰枣产业、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中国热科院椰子所迅速行动,严格遵循“分批引进、多点试种、逐步优化”原则,先后分两批引进2.5万株椰枣苗,并在全国范围内筛选试种地。经过多方比选,元江凭借其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年平均气温24.1℃、日照充足、终年无霜,与椰枣原生环境高度契合,被确定为重点试种基地。
自2019年与椰子所签约共建试验站以来,元江已建成38亩椰枣试验示范基地,累计种植722株,种植第三年即稳定开花结果,部分品种产量已达到阿拉伯国家平均水平。
“我们把首批269株阿联酋赠送的椰枣苗定植元江,就是要将其打造成干热河谷地区椰枣产业的示范基地。元江试种的成功,不仅是多品系的试种突破,更探索出干热河谷保护性开发的新模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以山介绍,该模式以“优质种苗培育—标准化种植管理—高效节水灌溉”为关键技术体系,将通过示范基地的系统化整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我们将加速构建从种质资源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让这棵‘沙漠面包’树在中国干热河谷扎根结果,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注入新动能。”中国热科院椰子所所长胡伟说。
目前,中国热科院已在海南、云南、四川等14个市县布局进行椰枣试种,建设中国-阿联酋椰枣区域试种基地,开展多品系评价,为品种培育与产业规划提供科技支撑。
云南网通讯员 陈卓 范魏嵩 姚苒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