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熊猫的“口粮”更多了
原标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大熊猫的“口粮”更多了
雨季到了,虽值盛夏,但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气温却一直保持在宜人的20摄氏度左右。
上午9点多,海拔2000多米的山间,云雾尚未散尽,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和巡护员们开始了这个月的第五次巡护。
“快看!竹笋!”施小刚蹲下身子,拨开杂草,扭头朝同伴喊,声音里满是惊喜。
就在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地带。“中国绿化基金会在这里搞起了大熊猫退化栖息地修复项目,我们保护区一共种了3万多丛篌竹和拐棍竹呢。”巡护员明猛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记者解释,“这两类竹子都是卧龙土生土长的竹种,也是大熊猫食谱上的家常菜。竹子活了,大熊猫的‘口粮’会更多!”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上公认的“熊猫之乡”。2016年至2018年,施小刚和同事们通过收集大熊猫粪便进行DNA鉴定:“初步估算,保护区内至少有149只野生大熊猫!”
记者望向对面山坡,竹林间是因地质灾害退化的次生林。施小刚说,保护团队这几年做的,就是补全“生态拼图”:以海拔2200米为基准点,划分出多个作业单元,依据不同地块的自然条件和恢复能力,设计合适的造林方案。
“这次修复的栖息地总面积有400多亩,后续会一步步扩大范围,最终将零散的造林地块集中连成片。”施小刚说,通过竹林把碎片化的栖息地“补缀”起来,就可以让包括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们走得更远,基因得到更好的交流。“这样一来,整座山会更有活力!”(杨雪丹 徐谭)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