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实践需求和科学发展进行的理论创新与拓展。其核心在于既守住“老祖宗” 的根本,又回应 “新问题” 的挑战,最终实现理论对实践的科学指导。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发展的前提是坚守其核心立场、观点和方法,避免沦为“挂羊头卖狗肉” 的教条或修正主义。
·核心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批判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揭示剥削的本质与根源。
·基本观点:坚持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剥削的本质)、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矛盾的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规律等核心观点,这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硬核”。
·根本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历史实践中提炼逻辑规律)、矛盾分析法(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既揭示本质又把握现象)。
当代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全球化、制度调整等影响下呈现出新特征,需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穿透表象、把握本质:
·分析“新形态资本” 的剥削逻辑: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资本、数据资本、算法资本等新形态崛起,需回答“数字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算法如何强化剥削”“零工经济中的剩余价值分配” 等问题。例如,平台通过 “用户生成内容” 无偿占有数据价值,本质上仍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但其形式从 “工厂剥削” 转向 “全时空剥削”,需拓展剩余价值理论的适用场景。
·揭示金融资本的新扩张路径:
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 趋势显著(金融利润占比远超产业利润),需分析金融衍生品、影子银行、跨国资本流动如何加剧经济虚拟化,以及 “金融寡头” 对全球经济的控制机制,丰富资本积累理论中 “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 的矛盾分析。
·批判“制度改良” 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通过福利制度、劳资协商、环保立法等进行局部调整,但并未消除“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 的根本矛盾。需论证这些改良是资本为缓和危机、维持统治的手段,其本质仍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避免陷入 “资本主义可自我完善” 的幻觉。
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中国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活土壤”,需从实践中提炼新规律、新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突破:
马克思曾认为“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不相容”,但中国通过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的实践,证明了市场经济可与社会主义结合。需深入分析:公有制企业如何参与市场竞争、政府调控与价值规律的关系、“有效市场 有为政府” 的内在逻辑,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的系统框架。
·共同富裕与分配制度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追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中国在脱贫攻坚、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区域协调发展等实践中积累了经验。需研究: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方式、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抑制资本对分配的过度主导、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作用,丰富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新型举国体制与生产力发展:
中国在科技创新(如航天、芯片)、重大工程(如高铁、南水北调)中展现的“新型举国体制”,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需论证其与 “生产资料公有制” 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如何突破资本对科技创新的短期化、逐利性限制,为 “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 增添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排斥人类文明成果,需在坚持根本方法的前提下,合理借鉴现代经济学的有益工具:
·借鉴定量分析与实证方法: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计量经济学、博弈论、投入产出分析等工具,可用于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假设(如剩余价值率的测算、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趋势),但需避免陷入“唯数据论”—— 数据是表象,背后的生产关系本质才是核心。例如,用计量方法分析垄断企业的利润率与劳动剥削率的相关性,但其结论需回归 “垄断加剧剥削” 的本质判断。
·回应现代经济学的“挑战”:
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产权理论”“理性人假设” 等存在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局限,需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其错误(如 “人力资本” 本质是 “劳动力商品”,其价值仍由再生产劳动决定;“产权理论” 回避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问题),同时吸收其对 “激励机制”“交易成本” 的具体分析,丰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微观理论。
面对气候变化、生态危机、南北差距等全球性挑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延伸研究边界:
·发展生态政治经济学:
资本积累的“无限扩张” 与自然资源 “有限性” 的矛盾,是生态危机的根源。需分析:资本主义 “利润至上” 如何导致过度生产与资源掠夺,社会主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制度优势,形成 “生态价值论”“绿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为 “双碳” 目标、全球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深化全球政治经济学研究:
经济全球化中,“中心国家(发达国家)与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 的剥削关系并未消失,反而通过产业链分工、技术垄断、国际规则制定等形式强化。需研究:跨国公司如何通过 “价值链控制” 掠夺发展中国家剩余价值,“一带一路” 倡议如何打破 “中心 - 外围” 格局,为发展中国家的 “自主发展” 提供理论指导。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警惕两种错误倾向:
·反对教条主义:不能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结论(如“资本主义很快灭亡”“消灭商品经济”)绝对化,而应把握其 “分析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 “与时俱进”,需根据时代条件调整具体结论,但其 “揭示资本本质、追求人类解放” 的核心立场永不改变。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以“时代变化” 为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如宣称 “劳动价值论过时”“剩余价值理论失效”),这些观点本质上是为资本剥削辩护。需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论证,证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矛盾的诊断仍具有 “穿透性”。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既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的 “老祖宗”,又扎根于当代实践的 “新土壤”;既批判资本主义的新矛盾,又总结社会主义的新经验;既保持理论的批判性与革命性,又增强对现实的解释力与指导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其始终成为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锐利思想武器。
(作者:胡泽国系睿库研究院执行院长;来源:睿库全球治理研究院【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