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文庙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建水县城内,始建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7月17日,“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融媒体实训营的师生们走进建水文庙,领略其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儒学内涵。走入大成殿,殿门上方一块鎏金巨匾格外醒目,上书“先师庙”三字,笔力雄浑,遒劲有力。匾额边缘更以玲珑剔透的木雕龙凤纹饰装点,彰显着庄严与华美。
象,在云南民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吉祥、力量和智慧的象征。它们参与农耕、运输,甚至在一些节日庆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强调礼仪、秩序和道德。这两者看似风格迥异,却在文物上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殿前广场上,一尊铸造于乾隆年间的巨大铜香炉引人注目。该炉呈鼎状,四足被铸成象腿和象脚模样,气势恢宏,是当时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另外,大门太和元气坊三楹,中间一楹高约九米,石木结构,坊座上也雕有狮、象、麒麟和龙。
当大象这一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元素融入建筑和文物中时,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秩序等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发展。这种交融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融合,从中得以窥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历史脉络。
如今,建水文庙依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人们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领略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从未停止,并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白杨 罗梓轩 南晶菁 向恒
指导教师:王琳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