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牟燕红 许卓皓 实习生 叶帅)“有句话叫‘云南人都是家乡宝’,我来得多了,也成半个‘家乡宝’了。”在第八届聂耳音乐周期间,云南网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音乐总监于海先生,他说:“我是云南的常客,来了不下几十次,不管春夏秋冬,每次来到云南都很享受。只要一提到云南,我就能想到花海、想到空气清新、想到少数民族、想到热情的云南人。”
采访现场 许卓皓 摄
今年恰逢《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在《最爱我们的国歌》主题讲座现场,于海从国歌的概念讲起,用生动的故事给听众讲述了国歌的历程、国歌的意义、国歌立法等,让听众对国歌有了系统性的认识。
于海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天安门广场上,经历过五代主要领导人检阅的指挥家。在长达50多年的音乐生涯中,他指挥演奏国歌近万次,是指挥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次数最多的指挥家。
主题讲座现场 供图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于海连续十年为国歌立法提案,被誉为“催生国歌立法的指挥家”。他还深度参与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的制作,为规范国歌演奏做出卓越贡献。
谈及从国歌演奏者转向标准化推动者的缘由,于海表示,国歌是国家的声音标志和象征,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必须用标准化渲染出庄严氛围,凝聚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他以国歌速度为例,详细讲述了标准化背后的考量:“1983年,关于国歌演奏速度的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每分钟88拍更抒情,有人坚持每分钟102拍更激昂。经过反复试奏,我们发现每分钟96拍最能平衡庄严与力量,这一标准由著名音乐家吕骥和李焕之提出,而国歌的正式管弦乐版本也由李焕之配器。”
主题讲座现场 供图
再比如,国歌的官方版本发布也在表情术语方面进行了规范,就是统一标注“庄严地”。为什么要统一标注?因为不同的音乐家对乐曲的理解不同,之前出现过有人认为演奏国歌时是“歌颂地”,也有人认为是“抒情地”,但这并不足以表达国歌的真正内涵,“庄严地”才是对国歌奏唱的最准确的情感表达。
采访结束时,于海寄语云南年轻一代音乐人,要学习聂耳的自律、情怀与理想,勇于为社会和民族贡献力量。于海的分享,不仅让大众对国歌的精神内涵与标准化意义有了更深理解,也为云南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激励着更多人在传承中创新,以音乐为笔书写时代华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