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镇,有一个与越南仅一河之隔的边境村寨——隔界村。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培育特色产业,吸引人才返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边境线上的“幸福样板”。
党建引领谱新篇:“三三模式”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隔界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三三模式”激活基层治理:锚定“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目标,将68户划分为9个网格,以“十户联防”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党员网格员常态化开展“红色宣讲”,让惠民政策入脑入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金水河镇党委副书记许耘称,这一模式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强边固防中,村党支部筑牢战斗堡垒:设2个“国门哨所”,组织“党政军警民”85人24小时轮值,践行“守土三责”;党的二十大代表普玉忠带头将守边护边纳入村规民约,依托网格压实党员责任,通过“红黑榜”“十个一律”等机制凝聚合力,400余人次党员群众参与7公里边境设施建设,让党旗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
该村紧扣“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规划10个项目、投资1215.28万元。党员划片包干、群众携手参与,完成道路硬化、技防建设等升级,改造47栋房屋外立面,以“统建 共建”融入国门文化,打造文化长廊、连心桥、幸福亭、景观鱼塘等,为幸福家园建设树立新样板。
文化浸润聚合力:边境堡垒筑牢守边根基
走进隔界村,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徐徐铺展。村内“习语长廊”让乡村振兴金句字字入心,让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基层,化作村民实干兴村的精神动力。每当“矻扎扎”等哈尼族传统节日来临,村民们身着绚丽民族服饰在民族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欢度时光。悠扬的歌声、欢快的舞步,既展现了哈尼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村里还以“光影照边疆,情暖守边路”为主题,开展国防教育主题电影公益放映活动,群众反响热烈,营造了关心国防、热爱国防的浓厚氛围,“现在村里活动多,大家心更齐,守边护边意识更强了。”村民李迷念大妈的话道出心声。
隔界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联动军警民联合开展一系列守土固边行动,积极构建集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与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于一体的教育平台,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守土固边意识,守护边境安宁。
从守边到兴边:党员先锋带动产业振兴
党员普志荣带头发展黑姜种植,亩产值达六七千元,带动20余户村民参与。隔界村以此为基础形成“党组织 合作社 农户”模式,合作社全程护航产业发展:免费提供种苗、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保障产量品质;收获季以稳定价格兜底收购,解除销售顾虑;村内创办初级加工厂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提升附加值,让村民增收有保障。党小组组长高海一句“守好边境,更要让边民过好日子”,字字铿锵间,尽显党员的使命担当与为民情怀。
那发街上,每到周六,跨境贸易的烟火气格外鲜活:越南边民带着野菜、海鲜、时令果蔬等农特产品赶来售卖,又循着需求采购日用品;中国村民则热情为越南客商备好货品,你来我往间,是供需的精准对接。一批批新鲜的越南农特产品经此入关,从集市直达中国市场,最终端上寻常百姓的餐桌。这跨越国界的交易,让便利与实惠看得见、摸得着,更让两国边民的联系在互通有无中愈发紧密。
从基层治理创新到产业蓬勃发展,从文化浸润到守土固边,隔界村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这里的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穿衣戴帽”,而是通过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文化浸润的“组合拳”,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作者:红河学院 董瑞 张国桓 武頔 孔令湛 王雨欣
指导教师:董瑞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