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十大军事原则第七条中指出:“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这条军事原则讲的是,我军的作战形式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与此同时,要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加强阵地攻击战术的研究和运用,以求大量歼灭敌人,广泛地夺取敌占据点和城市。
力求在运动中歼敌,讲是作战形式,也就是歼灭敌人应取的方法和手段。为什么要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呢?这首先是因为,我军调动敌人脱离其作为依托的城市、据点和交通线,实行“打得嬴就打,打不嬴就走”的运动战的方针,可以使我们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战争领导艺术和人的活跃性,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打运动战,我军就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掩护下,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行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以便迅速地集中和分散,创造和捕捉良好的战机,集中兵力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运动战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进攻性和流动性。为了大量歼灭敌人,要求我军在广大战区内和流动不定的作战线上,实行迅速的集中和分散,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把一切的“走”都建立在“打”的这个基本点上。当敌人向我们大举进攻时,我军先退一步,暂时让出一些地方,在“走”中摸清敌人何部最强,何部最弱,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想在哪里打,就在哪里打,始终主动,处处自由;敌人则是被我们牵着鼻子走,处处黑暗,时时挨打,吃不上,睡不好,肥的拖瘦,瘦的拖垮,直至被彻底歼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前几次反“围剿”斗争就是很好的证明。由于红军坚决执行毛主席的运动战的方针,敌人的第一、二、三次“围剿”被粉碎了。
在运动中歼灭政人,有利于避敌之长,击敌之短,速战速决。运动之敌,脱离了既设阵地,一般是处于不意无准备之中,兵力比较分散,地形比较生疏,使其优势的技术装备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一般来说,运动中之敌比驻守中之敌要好打。打这种敌人,更便于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发挥近战夜战的特长,高度发扬优良的战斗作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速歼敌。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我军一部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指示,于1946年10月31日发起了辽东新开岭战役,对进至新开岭一带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第25师,突然发动进攻。当时,虽然我军兵力优势并不大,但由于打的是运动之敌,加上部队战斗作风英勇顽强,因而很快就把这个半美械化师全部消灭了。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指挥员应发挥主观指导的能动作用,善于调动敌人,积极创造和捕捉战机。创造战机,就是要了解敌人的企图,掌握其行动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特别是良好的人民条件,灵活而巧妙地采取各种方法,造成敌人的错觉,借以调动或迫使敌人就我范围。捕捉战机,就是要确实掌握情况,控制主力于机动位置,随时做好作战准备,以便有利战机一旦出现,就能立即抓住。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军在创造战机、埔捉战机、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诱敌深入。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分散、疲惫、骄纵敌人,使其暴露弱点,而且便于我军集中兵力,选好战场,寻找战机,歼敌于运动之中或立足未稳之时。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战役,敌人出动12万人,我华中部队集中主力3.3万人迎敌。尽管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由于我军把敌人放进来打,创造和捕捉了许多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实行各个歼灭,结果,在连续作战中获得了歼敌5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围城打援。这种方法,“目的不在打围敌,而在打援敌”。围城是手段,调动敌人援兵于运动中予以歼灭则是目的。这是我军求得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清风店战役中,我军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个方法。1947年10月,我华北野战军通过围攻徐水,吸引了石家庄之敌第三军主力出援,我军主力在清风店地区歼击该敌,打了一个歼敌1.7万余人的漂亮仗。
声东击西。“‘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 可以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调动敌人就我范围,从而出现好打之势。例如,1947年8月,我西北野战军举行的沙家店战役,战前,我军主力隐蔽集结,待机歼敌。同时,以小部兵力掩护机关东渡黄河,显示我军主力有被迫东渡模样,迎合敌人寻我决战的心理。这样,使敌人受到迷惑,定下了“迅速追击,勿失此千载良机”的决心,在指挥上犯了错误,使我军获得了在沙家店地区伏击歼敌第三十六师6000余人的胜利。
蘑菇战术。就是利用对我有利的群众条件和地形,同敌周旋,迫敌发生过失,“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1947年3月,我西北野战军在毛主席的直接指挥下,以2万多人对付敌人23万多人的进攻,正是巧妙地运用蘑菇战术,把敌人拖得疲劳沮丧,仅仅5个月的时间,就歼敌2.5万人,并使自己发展壮大到4.5万人。
敌进我进。当敌人以强大兵力向我进攻,我难以对进攻之敌举行歼击或不利于内线作战时,采用敌进我进的办法实行外线出击,向敌人后方打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也可以调动敌人,创造良好战机。1946年底,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发动的巨(野)金(乡)鱼(台)战役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战例。我军避开向我大名、邯郸进攻之精锐兵团,大踏步前进200余里,直趋徐州西北,不但乘虚攻歼一些分散守备之敌,而且集中主力在运动中大量歼灭了被我调动的来援之敌。这个战役的结果,我军收复县城9座,歼敌2.8万余人。
我们说,运动战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是我军主要的作战形式,但这并不是拒绝必要的和可能的阵地战。为着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全部消灭敌人的需要,我们还应该注重学习阵地攻击战术。特别是当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敌人在战略上转为守势,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如果我军不能以有力的阵地攻坚战来配合运动战,则既不可能调动敌人在运动中予以歼灭,也不能歼灭坚守阵地之敌,夺取敌占城市和地方。这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战略反攻阶段,无疑地将提高阵地战的地位,因为那时敌人将坚守阵地,没有我之有力的阵地攻击以配合运动战,将不能达到收复失地之目的。”解放战争中期和后期,我军正是由于贯彻了毛主席这一军事原则,既在运动中大量歼灭了敌人,又攻克了许多国民党坚固设防的城市,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