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父亲与新四军军服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19 14:18:26

  在家乡通州,提起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史,人们自然会想到粟裕将军等杰出将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想起了已去世的父亲当年和我讲述的关于他和粟裕将军以及与新四军军服的故事。

  时间闪回到上世纪的1978年。当年我还在南京上大学。那年暑假,我从南京乘火车去上海。到达在上海工作的父亲宿舍时,他仔细打量我的穿着,十分惊讶:“你穿的怎么是新四军的军服?”其实,我穿的只不过是一件学校发的劳动服。我就读的高校前身是军事院校,后改名为某部属高等院校。在校园内,经常会看到有穿着旧军装的。那年月,高校都有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把旧军服当作劳动服很正常。

  我上上下下看着,心想,我穿的是新四军军服吗?这新四军“军服”肯定藏匿着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果然,父亲给我讲述的过往,让我茅塞顿开。

  我的老家在南通县(现通州区)的严家灶。严家灶简称严灶,又唤庙场。据闻,早年先民有严姓者至此煮盐为生,故名。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小集镇,解放初,有居民五六十户,东西向街道,长约二三百米。据闻,早年先民有严姓者至此煮盐为生,故名。一个典型的农村小集镇,解放初,有居民五六十户,东西向街道,长约二三百米。

  1915年间,受实业家张謇“父实业母教育”思想影响,本族开明绅士少庵(焕祖)公出资兴建严灶小学,并自任校长。办学伊始,即向贫困儿童赠送书包免除学费,延聘名师任教,学校名声大震。其后不久,学校被民国政府授予“南通县模范小学”称号,成为一个极具浓厚村落文化的教育中心。抗战时期,这里曾举办过初中班,一批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在此求学,接受抗日救亡教育,后投身革命,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

  1942年,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进驻骑岸镇。骑岸镇西街于家油坊和骑岸小学成为一师首脑机关所在地。粟裕就坐镇在这里指挥四分区军民做好反“清乡”斗争的准备工作。一师在骑岸镇大张旗鼓地宣传抗日,到处张贴抗日标语,举行抗日演讲,不久就在谢家渡打了大胜仗,消灭了上百名日本鬼子,威名大震。

  新四军子弟兵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部队睡的是稻草和门板,还帮助群众挑水、打扫卫生。人们耳闻目睹粟裕师长对风纪要求很严格,并带头执行。他同战士一样,打绑腿,穿草鞋,装束很朴素。还特意叫警卫员替他做了一双布条鞋,分不出官和兵。在江海大地,流传着粟裕将军诸多爱兵爱民的感人故事。

  当时骑岸东南的严灶、杨港一带,也驻扎着很多新四军。新四军部队常常驻扎在我们园上。每当部队来临之时,便是乡亲们的节日。一时间,车辚辚,马萧萧,军民联袂演出一幕幕鱼水深情。如果赶上逢年过节,更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届时司令们总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乡亲。宴会以后,还要进行大型文艺演出,扭秧歌,演话剧,大合唱……台上歌声如潮,台下掌声如雷。

  后来,有一位富商的公子投奔新四军,带来了一架风琴,官兵们如获至宝,演出也如虎添翼。据说它曾辗转大江南北、大运河东西,经历大小战斗几十次,沐浴过血的洗礼。那年由于军情太紧急才割爱藏匿落户我老家瞿家园凡十二年。1956年,风琴献给了严灶小学。

  此后,我的小学生活,就与这架风琴联系在一起。每当老师按下琴弦,我们耳畔就会响起新四军嘹亮的军号声,一个个钢浇铁铸般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如在眼前。

  我父亲年轻时为生活所迫,13岁那年就去上海工厂当学徒工。1942年秋,他24岁时因身体原因回乡休养。这期间,新四军粟裕部队就驻扎在我家大园。邂逅粟裕将军,两人一见如故,竟成莫逆之交。解放初,粟裕将军奉命从南京调动来到上海。某日,父亲与粟裕将军偶遇。两人久别重逢,喜不自胜。忙里偷闲,粟将军还请我父亲一起看了一场电影。

  随着各种抗敌组织的建立,南通县骑岸、十总、二窎等地区逐步成为相对巩固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夏秋,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师部进驻十总地区,此后,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也较长时间驻在十总、二窎有关村庄,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和南通县警卫团等部队则分驻通中乡村,根据地出现了如火如荼的抗战新气象。

  受新四军嘱托,父亲为部队军服制作出了贡献。为防敌特骚扰,他身穿长衫,头戴礼帽,雇了一部手推木轮小车,去金沙北同乐运回“抗币”。之后与乡邻一起,去杨港早市收购棉纱,让织户织成“蚂蚁布”;更为便捷的是,直接收购“蚂蚁布”,作为军服制作的原材料。

  何为抗币?原来,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主要用于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支持抗战物资供应和根据地经济发展。

  1942年,苏中行政公署正式发行江淮银行钞票(俗称“抗币”),制订了兑法币的暂行办法,并发布《告苏中同胞书》,说明发行抗币、严禁伪币,对抗日和保护人民大众利益的重要意义。

  “抗币”通过统一货币流通,打破了日伪政权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保障了军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并促进了根据地工农业生产发展。苏中行政公署正式发行的“抗币”可兑换粮食、棉花等实物,解决了根据地物资短缺问题。

  当年,新四军在南通地区的军装主要依赖自产解决,初期曾接受国民政府配发,但后期因补给中断,主要依靠根据地军需工厂生产。布料多采用当地生产的粗布或细布,颜色以土黄色或草绿色为主。

  南通土布是江苏省南通市的特色传统技艺,以色织工艺著称,采用天然棉纱线,通过经线与纬线交织形成色彩对比鲜明的纹路。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江南移民将棉纺织技术传入南通,经数百年发展形成独特的色织工艺。南通土布曾是当地重要产业,鼎盛时期专业织户超十万户,产品远销全国。

  其中,蚂蚁布采用手工织机与天然棉纱制作。它以淡蓝色纱为经,深蓝色纱为纬,交织而成,形成不同的深浅花纹,犹如蚂蚁排队,因此得名,主要用于制作服装。近水楼台先得月,军民鱼水一家亲,新四军选用蚂蚁布制作军服,也就在情理之中。

  现如今,在抗战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服呈现出灰色和土黄色两种颜色。实际上,这两种颜色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因为抗战时期的环境异常艰苦,各根据地只能根据自身条件制作军装,而不同的布料和染色剂也导致了军服颜色的差异。这种多样化的军服现象,也成为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战历史的一个独特印记。随着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的迅猛发展,国民党政府切断了供应。因此,八路军和新四军不得不完全依靠自身来解决军服问题。

  整装待发的新四军战士展示了即便服装不统一,依然昂扬的战斗精神,成为抗战中的独特画面。

  此刻,我眼前仿佛浮现出新四军战士身穿蚂蚁布军装参加战斗的场景。新四军在南通的抗战活动,为保卫苏中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在南通地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红色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仰 光,男,江苏南通人,退休于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