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国家机器是“公民”或是“人民”的吗?不,从来没有超阶级的国家。

发布时间:2025-07-19 13:16:28

  在今天,任何民族审视“国家”都不自觉有着一种神圣的滤镜,仿佛国家的存在就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无产阶级或者大多数人的利益所在。

  笔者在这里不禁问出三个问题:

  国家究竟是什么?

  国家究竟代表谁的利益?

  人们为什么会对“国家”产生宗教式的崇拜?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会有很多,相信读者朋友们也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但最符合大家印象的可能会是:

  “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所以人们会对国家不自觉产生爱国主义”

  这听上去正确,符合绝大多数现代人的价值观,但根本上都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和根本特征,只是一种抽象的片面概括。

  让我们回到历史中,国家,究竟是如何是产生和统治的。  

  一、国家的形成模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朝着一个方向不断演进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普遍底下,生活物资稀少,为了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人们便会聚集在一起过群居生活,形成了统一分配平等生活的原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

  最鲜明的例子可以说是我国的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新石器时期的山顶洞人集居于山洞中生活,在山洞中统一分配食物以保障集体的生存。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采集农耕工具和狩猎工具效率逐渐提高,便更易从自然获取资源。

  逐渐的根据原始社会发展的更多需要,产生了社会分工和原始的商品交换。社会分工使个体在社会中处于不同的经济地位,而这必然个体在社会中产生了不平等的经济地位。

  原始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则使社会财富逐渐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剩余的生产资料渐渐地盈余下来,分配给了个人,就这样但由于脑体差别,生产工具的差别,个体对生产工具、劳动产品、牲畜和土地等的占有,久而久之由于这些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于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出现了,随着日积月累的财富和生产资料积累,则出现了阶级分化,于是阶级社会逐渐产生。

  但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地位必然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反抗,阶级矛盾逐渐被激化,而少数人占据了社会的多数财富,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

  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于是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给出了国家的基本定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关”

  二、国家的统治形式与统治方式

  2.1镇压型暴力国家机器

  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国家机器包括政府、行政部门、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情报系统等等,他们最终会在明确而严格的定义的意义上(直接或非直接地,合法或“非法”地)使用肉体的暴力(说“最终”,是因为存在着为数众多的、极为多样化的、甚至非常隐蔽的非肉体的镇压形式)

  国家则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两种暴力形式来维护阶级利益的永恒至上。

  暴力则指通过的形式保障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统治,无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皆是如此。

  封建社会镇压的一次次农民起义,现代政府镇压的一次次工人罢工,学生游行示威都属于直接暴力统治的范畴,在历次直接暴力性镇压中一贯被统治阶级标榜正义的警察,军队,政府等,一致调转了枪口对向了被压迫阶级,这个事实在历史上想必不用多说。

  军队警察的暴力性制裁,法律机关的去合法性建构(如非法讨薪),监狱机关的隔离审查,政府的强制政策执行,情报系统的预防性镇压,皆是使用直接暴力的国家机器的最好体现。

  在当代则以法律专制最为突出,资产阶级政治家喊着法治等“正义”口号,但其实是将这一合法暴力进行意识形态化包装

  直接使用暴力的国家机器,核心特征是以强制力为核心运作的模式,具有组织化集中化的形态(如专门的警察,法院,监狱),关键的是直接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

  2.2意识形态非暴力国家机器

  而间接的形式则更加隐蔽,主要通过个体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来达到对统治阶级秩序的服从,主要的机关则有“教育机关,媒体机关,家庭机关,工会机关,宗教机关,文化机关等”而这些手段无一例外的都于具体实践中表现。

  统治阶级通过以上这些非暴力手段,使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服从于“秩序”,运作的形式则更加隐蔽。

  教育机关通过教科书,或是教师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有意识地将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在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生无一例外都表现个人奋斗,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奋斗,绩优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资产阶级价值观。

  媒体机关无论是国家官方媒体还是私人媒体,都无一例外地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传播资产阶级国家永恒的意识形态伟大主题,在文化领域则更加反动,他们无时无刻的再生产着资产阶级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使被统治阶级自制或不自知的甘心为资本生产的一个个符号消费。

  家庭机关则通过代际价值观的传递,不断再生产着在无产阶级阶级家庭诸如“吃苦耐劳”的观念,实则是再生产着如何为资本增殖的焦虑;再比如“男尊女卑”等父权制压迫结构;还表现在婚恋观念,消费习惯上,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工会机关则将激烈的工人阶级斗争制度化,调和化,通过经济主义的手段,来消解工人的团结一致,将斗争范围放在资产阶级政权的范围内。

  这种隐蔽型的镇压国家机器无时无刻在我们的生活中,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

  2.3总结概述和二者的辩证关系

  综上,统治阶级通过暴力或非暴力的形式通过国家政权的机器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暴力机器通过暴力维持基本秩序,而非暴力机器确保统治的自愿服从,二者对立统一。

  当意识形态的非暴力机器失效时,则立刻出动暴力机器立刻镇压。如洛杉矶无限制格斗,美国人民当见识到特朗普政府的反动本质,上街游行后,联邦政府则立刻出动“国民”警察暴力镇压。

  而镇压型的暴力机器使用过度使用则会加速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危机。如北洋军阀的黑暗暴力统治加速了知识分子的觉醒,引起了五四运动等爱国学生的游行示威。  

  三、对国家代表阶级性的综合叙述

  3.1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吗?

  国家所代表自身的阶级性,是国家的最核心利益所在,在阶级社会,一切事物和意识形态都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不存在任何超阶级的事物,国家也不例外,阶级性是国家的最核心性质

  苏修叛徒赫鲁晓夫所鼓吹的全民国家全民党,他们宣称苏联是“人民”的国家,但哪些属于“人民”,他们没有说清楚,甚至在苏联后期,新生私人资本家也可以进入苏共,这明显违背了上文的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此时有人就要支持多党制和议会制的朋友就要反驳了∶“多党(议会)制可以通过不同党派的民主选举来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啊,也不是所谓的一个阶级专政啊,所以国家应该是调和的机关啊”

  咱们以美国举个例子,他们形式民主选举,西方形式民主政党创造了一个看似民主活泼的政治氛围,但全然忘记了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还是别的什么乱七八糟党派,都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为美国的金融垄断资本或是制造业资本服务的,这属于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无论哪个党派上台都不为无产阶级服务。

  国家机器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统治下,任何形式的政治都不能超出资产阶级所规定的权力范围,整个国家各阶级的政治诉求,必须限定在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秩序”之内,为什么美国没有相对应的合法共产党呢?资产阶级把自由民主挂在嘴边,实则资产阶级政治的结构性独裁反而是最不自由民主的。

  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也不得不承认只有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阶级社会,国家才会存在,但他们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了稍稍修正,将国家作为了阶级调和的机关,

  “在马克思看来,如果阶级调和是可能的话,国家既不会产生,也不会保持下去。而照市侩和庸人般的教授和政论家们说来(往往还善意地引用马克思的话作根据!),国家正是调和阶级的。”《国家与革命》

  这掩盖了国家阶级统治的本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通过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统治阶级的压迫固定化、合法化,在资产阶级思想家看来,这种秩序是调和的,而非压迫的更非暴力的,这恰恰反映了资产阶级为了对阶级利益的坚决维护,不惜伪装成马克思主义的样子,扛着红旗反红旗

  3.2关于修正主义超阶级的具体论调

  在一些诸如越南的修正主义国家,修正主义者们极力鼓吹人民国家,等一系列阶级调和的做法,越南共产党在1986年的“革新开放”之后,以“人民民主专政”让新生私人资本家成为越南共产党员,这种论调正是抹杀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机关,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的本质,越南社会不再是无产阶级专政,逐渐转变为了官僚垄断资本和大资产阶级的共同统治。

  他们还鼓吹“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词的背后是越南修正主义者用“和谐”的普世价值话语,消解阶级斗争的尖锐性,掩盖了国家机器的阶级性质,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关系美化为“利益共同体”,所谓资本家先富才能带动劳动者后富。

  例如∶越南用“劳资协商”取代工人罢工权利,在2018年某快递工人罢工被定性为非法集会。

  自此,掩盖了阶级性的国家被修正主义者替代了原本的阶级叙事,从而转向国家-民族叙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常常被人们提起,而“阶级利益”成为了无害的神像,被扫入历史的纪念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德国社民党为首的修正主义第二国际,公然打出为德意志祖国而战的旗号,工人农民应该放弃罢工,先以民族利益至上,许诺战后给予工农更大的权力。

  而在战后,随着德国的战败,德国社民党的谎言被彻底拆穿,没有许诺的更多权益,反而无产阶级迎来了更严酷的剥削

  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是对立统一的,不是完全重合的。

  "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当代斗争必须同时占领物质生产与意义生产两大阵地。  

  四、当代左翼的再启蒙

  4.1资本主义复辟后的“新启蒙

  让我们回到历史……

  苏联八十年代,在文化各领域都掀起了一股“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的“伤痕”、“反思”文学,哲学领域的“异化”问题、“美学热”、“主体论”、“诗化哲学”,在艺术领域的

  “人文主义”作品,都是这一思潮的表现形式。

  “人道主义”思潮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在欧洲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启蒙运

  动。“人道主义”强调无阶级的抽象的人,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提倡“人性论”,认为存在着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而实际上这种抽象的“人”和“人性”是不存在的,

  它只是资产阶级学者在头脑中的构造的。

  资产阶级把抽象的人作为社会和人文科学研究的起点,赋予“人”种种必备的本性,

  如理性自私等,接着他们的一切研究就从“个人”的“本性”出发,进行逻辑建构。然而这个所谓“人的本性”究竟存不存在,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像他们说的那样,他们从来没有过真正的科学研究。

  他们无非是将统治阶级自己在当前时代的某一方面特性,描述成为“人的本性”罢了。

  而现实的人是通过实践与整个社会相联系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八十年代的人道主义思潮,其重点在于“反思”社会主义时期。他们批判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话语,提倡无差别的“人”的话语;批判社会主义时期的集体主义和统一计划,以及所谓对个人的束缚和迫害,宣扬个人的自由;批判革命文艺,反对文艺与政治联系,实际上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政治。

  八十年代的人道主义思潮,还把自己看作是“五四时期”启蒙在“新时期”的重现。

  也就是说,八十年代的人道主义把自己看做一次新的启蒙。

  五四的启蒙精神,由于社会主义对“人”的践踏,而丧失了,因而需要一次新的启蒙。实际上,他们批判社会主义,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不允许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存在,不允许资产阶级的“人性”肆意发展,因而他们就高喊着“人性”

  而在今天,看到电子厂里十二小时两班倒的工人,看到顶着四十度高温也要耕作的农民,看到即使顶着狂风暴雨也要工作的外卖员和快递员,看到凌晨四点就要起来运货的小店主。

  我不禁想问,对“人”的践踏,究竟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答案呼之欲出。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思的是什么?反思的从来都是他们因社会主义失去的特权;启蒙的是什么?启蒙的从来都是资产阶级剥削压榨剩余价值的权利。

  4.2左翼需要的革命性实践

  在当今,是左翼再启蒙的时代,不同于80年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鸣寃叫屈,为了他们的特权服务,左翼一定要以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服务,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当代左翼革命实践面临新的历史条件:全球资本主义的金融化、数字化,以及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霸权化。传统的工人运动形式遭遇挑战,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反抗空间。

  经济上需要面对零工经济不断扩大的现实,面对被打散的无产阶级力量,要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积极地号召工人维权。

  根据上文意识形态非暴力国家机器的论述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再启蒙,让我们意识到意识形态上的斗争同样很重要,文化上我们要夺回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文化,宣传马列毛思想,撼动文化上层建筑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政治上要善于使用马列毛主义阶级分析的手术刀,剖析社会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拆穿修正主义者和资产阶级的谎言。

  我们要预防以下的问题,并思考具体出路。

  阶级意识模糊:工人被分化(如“外卖骑手VS消费者”对立)。

  镇压技术升级:AI监控、人脸识别、算法预测抗议。

  身份政治分化:种族、性别议题被用来瓦解阶级团结。

  当代左翼不能只当网上键盘家,人的认识正确认识从哪里来?来自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只空谈理论,一定要走入实际的实践环境,与广大劳动人民走到一起。

  我们还要找到经济危机契机,国际帝国主义战争,依靠工人阶级的再觉醒,重铸无产阶级光辉的康庄大道。

  让我们回到这篇文章的开始,想必大家对那三个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从国家的角度再看一看政治斗争的一角。

  如果不根据国家政权来看待国家(及其在国家机器中的存在),它就没有任何意义。全部政治的阶级斗争都是围绕着国家展开的。我们的意思是,它是围绕着由某个阶级或某个“权力集团”(即阶级之间或阶级的某些部分之间的联盟)对国家政权的占有(即对它的夺取和保持)而展开的。

  在最后,笔者在此留几段马克思的话,不再做具体的论述,给大家一些思考的空间。

  "无产阶级不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就不能建立新社会。"

  “阶级斗争的目标在于掌握国家政权,从而根据其阶级目标来掌握国家机器。”

  “无产阶级必须夺权国家政权,以便摧毁现存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在无产阶级专政阶段,代之以完全不同的国家机器,即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