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种股东叫“沉默的大股东”。他们不说话,不投票,不分钱,不反抗,甚至连破产也能忍。你若问他们为何沉默?他们会看你一眼,笑而不语,因为他们姓“国”。
娃哈哈,这个曾在千家万户童年记忆里占据C位的品牌,如今却成了中国式家族资本的“样本间”和“火葬场”。
2024年宗庆后去世,2025年娃哈哈成了遗产争夺战的战场。媒体高喊“宫斗”,网友追问“孩子到底几个”,当事人互诉家丑,汇丰账户108万美元的去向成为法官要解的谜题。但这一切的背后,却有一个更刺耳的问题始终被忽视:
国资持股46%,为什么三年收益为零?
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家族私怨,而是一次赤裸裸的“国有资产如何在沉默中被榨干”的演示。
我们先来回顾一组令人尴尬的数据:
1999年娃哈哈改制,国资方通过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46%。
2021年到2023年,三年“收益为零”。
在这三年里,娃哈哈的饮料照卖、市场照在、利润照样有。只是,这些利润没有分到持股最多的“国家”手中。因为从2008年到2022年,娃哈哈选择了一个极其罕见的分红策略:账面不分红。
你问:那钱去哪儿了?
答曰:在账目中“资金往来”,奖励给管理层和职工。
也就是说,宗庆后没有不给分红,只是“定向分红”——不分给国家,只分给“自家人”。这可比什么信托、基金、外资运作高明多了,明面上风平浪静,背地里早已完成了“静悄悄的私有化”。
我们再往回追,看看这场“现代魔术”的起点。
娃哈哈1999年改制时,国资出资换股权,这笔股权转让款本应进入国库,但并没有真正支付给国资方。相反,钱“留在娃哈哈集团内部使用”,并承诺支付利息。而这笔“利息”——却摇身一变,成了给管理层和职工的“激励”。
国资不仅没拿到股份的收益,反而成了变相“融资方”,而利息拿去奖赏企业“自己人”。
这是资本的妙手。你以为它在给你分红,其实是在“借你名字,取你骨血”。
而这一切,国家默许,财政沉默,监督失声。
如果说不分红是“不动声色”,那将利润转移到自控公司,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娃哈哈集团的核心利润,在过去十多年逐步“移步换影”,转移至宗馥莉控制的“宏胜系”等外部公司。这些公司多数注册海外,监管难度极高。
简单来说:娃哈哈创造的利润,被搬运到了另一个口袋,而那个口袋,不需要分给46%的国资股东。
从纸面上看,娃哈哈集团“利润下降”,分红无力。但“宏胜系”日渐膨胀,甚至成为行业新贵。
你看,这不是腐败,不是非法转账,而是现代企业运作的“技术性转型”。它有律师、有信托、有财报——就是没有国家的利益。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始终让人头皮发麻的问题:
杭州市国资委,为什么什么都没做?
你持股46%,却让利、让权、让利润三连击。你是娃哈哈的“第一大股东”,却连一句话都不说。
2025年媒体去问杭州市财政局,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成立了专班,但具体情况不好透露。”
一句“内部只有个别人知情”,比法律条款更具讽刺力。这不是隐私,而是“机制性失语”。这是中国部分国资机构常年存在的问题:该在场时集体隐身,不该捞钱时也不含糊。
他们不是看不见,而是“不想看见”;不是不懂资本术语,而是“不敢得罪资本”。
于是,国有股变成虚股,国家利益变成空壳,资本完成一次合法的“鲸吞”,代价由全民承担。
这一周,娃哈哈的热搜充满了“宫斗味”:
嫡长女 vs 私生三兄妹
家族信托 vs 非婚继承权
汇丰账户流向 vs 公司控制权
舆论越来越八卦,焦点越来越娱乐,仿佛真把这当成“民国豪门复仇剧”。
但这些,都是烟雾弹。
真正的核心,是这个国家最核心的命题之一:
在中国式企业改制中,国资究竟保护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在家族资本穿上“现代管理”的外衣后,还能否承担起“国家利益”的责任?
在信托、外资、红利、人情的层层迷雾中,谁来为这46%的沉默买单?
娃哈哈这个品牌,可能不会倒,宗馥莉也许最终能守住信托,宗庆后的故事也许还会被重塑为“企业家典范”。
但我们不能只看“宫斗”,我们要问:
当国资在娃哈哈里“零收益”时,中国多少类似的企业,正在重复这个故事?
今天是宗庆后,明天可能就是张庆前、李守中、陈富豪。
他们一个个消失,而国家的股份也在一个个悄然缩水。
这不是阴谋论,而是现实中的“制度败笔”。
当“资本家”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我们习惯性地选择沉默,那么未来的“宗庆后之问”,将不止出现在娃哈哈的瓶盖之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