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银屏牡丹话风云

发布时间:2025-07-19 03:11:11

原标题:银屏牡丹话风云

巢湖银屏山 张伟 摄

晨雾像未擀开的棉絮,裹住银屏山的肩颈。我踩着露水浸润的石阶向上走,石阶缝里嵌着历代香灰,被雨水沤成暗褐色的泥,踩上去带着微妙的弹性,像在叩击某个沉睡千年的古老胸膛。

银屏山位于巢湖之南,好似太古遗落的青铜镜,斜插在长江与淮河之间。主峰龙兴崖垂直落差达270米,寒武纪石灰岩构成的崖壁,经亿万年风雨切割,形成纵深百米的“一线天”。“一线天”往上30米处,一丛白牡丹破岩而生。它根须如铁黑色闪电,劈开岩层裂隙,汲取崖顶渗透的山泉;三茎老干盘旋如虬龙,表皮皲裂如甲骨文,最粗处不过八公分,却撑起直径约两米的花冠。

这就是银屏牡丹,它是一株植物,也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记载着巢湖两岸的沧桑变迁,也记载着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经测定,这株牡丹的根系已在石缝中盘桓1300多年。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唐会昌三年(843年)《巢县碑刻录》:“银屏山巅有奇花,白若雪,生于石,土人以其开卜水旱。”宋代《元丰九域志》有更详细记载:“庐州巢县银屏山产牡丹,花五瓣则丰,七瓣则水,土人岁以为占。”这些记载如崖壁上层层叠叠的苔藓,覆盖着花树的年轮。

银屏牡丹的花瓣,仿佛是一部浸泡在水里的地方志,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它开七瓣,瓣尖微赤。那年五月,巢湖连降七日暴雨,湖水暴涨丈余,巢县城墙坍塌二十余处。时任巢县知县的陆游堂弟陆濬曾登崖观花,作《银屏牡丹歌》:“花开七瓣赤星现,浊浪排空浸楚天。”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牡丹开九瓣,全株如披绛纱,却不料巢湖水患与蝗灾并发,饿殍盈野。时任庐州知府吴国伦作《观花记》:“花事太盛,乃天地之妖也。吾辈当戒之。”此语刻于崖下石龟背甲,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戒之”二字仍深嵌石中。

距银屏山120公里的临平古镇,曾是江淮牡丹栽培中心。唐代此地“家家种牡丹,户户熏花香”,“临平红”品种因“花色如朝霞,遇水则艳”闻名。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临平牡丹空前繁盛,“千亩花田,一夜尽开”,次月,滁河决堤,洪水涌入,“花田尽毁,红瓣浮水”。灾后,乡人留下“红花临水必招灾”的禁忌。清代水利学家傅泽洪对比两地牡丹:“银屏牡丹生绝壁,避水而先知;临平牡丹植平野,亲水而招患。此乃天地造化之玄机。”现代植物学家发现,两者生态差异恰如巢湖流域“高处防旱、低处防涝”的地理特征。

每年谷雨前后,会有各地游客来银屏山看牡丹盛开景色。2025年3月,国家植物园专家利用无人机拍摄了其盛花期的影像资料,实现“无损近观”的愿望。专家们通过野外考察发现,尽管“凤丹”后来在全国大范围种植且声名在外,但真正的野生“凤丹”可能仅存一株,正是生长在安徽巢湖银屏山悬崖峭壁上这一株,目前处于“极危”等级。花开数量与前一年秋季的积温呈正相关,与冬季降雪量,呈负相关。古人说“瑞雪兆丰年”,用在牡丹上则是“瑞雪控花开”。

随着科技进步,这棵银屏牡丹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植物学家发现,它属于野生单瓣品种“杨山牡丹”,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能在悬崖石缝存活千年,得益于石缝中的腐殖土和山泉渗水,花瓣数的变化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看着这株历经千年风雨的牡丹,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能触摸到人类对未知的敬畏与想象。

路过山脚下的山泉,泉水叮咚作响,仿佛在吟诵古老的歌谣。泉边的石碑上,“戒之”二字被苔藓覆盖了一半,却依然醒目。景区负责人用泉水洗了一把脸说:“护花不是不让花开,是让花开得合时宜。就像这泉水,堵不如疏,强扭的花不香。”

想到近两年巢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建设,何尝不是现代版的“戒之”智慧?

站在巢湖畔,看粼粼波光映着天际流云,谁能想到这片浩渺水域,曾历经生态失衡的阵痛?谁曾想今日碧波荡漾的湖水,曾在洪水泛滥时,使无数人离开家园?

曾经,工业废水的污染、围湖造田的无序扩张,让巢湖不堪重负。蓝藻暴发时,湖面漂浮着厚厚的绿色“棉被”,水鸟不再栖息,鱼儿悄然消失,曾经的“八百里湖天”失去了往日的灵动与活力。而如今,它正奏响一曲生态重生和防御工程建设的交响乐章,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一方面,引江济淮工程将汩汩江水引入巢湖。长江水奔涌而至,如注入一剂强心针,让巢湖的水体得以更新。不仅是水量得以补充,还有水流加速循环,使得污染物被稀释、降解,湖底淤泥在水流的冲刷下重现活力。

巢湖综合治理也有条不紊地推进。沿岸工厂关停整改,污水管网全面铺设,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入湖;退耕还湖、退渔还湖,让湖泊重获自然生长的空间。人们在湖畔种植水生植物,芦苇摇曳,荷花绽放,形成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这些举措如同细致的画笔,一笔一画勾勒出巢湖走向生态平衡的时代图景。清晨,白鹭在湖面掠过,激起圈圈涟漪;傍晚,夕阳将湖面染成金色,渔民满载而归。曾经消失的银鱼、刀鱼重现踪迹,候鸟也将这里当作迁徙途中的温馨驿站。巢湖,一天天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另一方面,增强洪水调蓄能力,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化水系连通性,可在汛期将巢湖多余的水量通过特定通道排放或储存,提升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有效缓解流域内的洪水压力。

巢湖的故事告诉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用科学的方法、坚定的决心去行动,就能让受损的生态系统重获新生,让绿水青山成为永恒的财富。

愿这曲生态交响曲,永远在巢湖畔奏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银屏牡丹仍在崖壁上生长,今年花开十二朵,风调雨顺;明年或许开七瓣,提醒我们敬畏自然。而那些关于花开的传说与科学,终将在时间的河流里,沉淀成精美的鹅卵石,供后来者拾起。在巢湖千年的涛声中端详它们,可以辨伪明理、启智增慧。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