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云岭大地,青山叠翠,碧水潺潺。生态宜居擦亮美丽云南幸福底色。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污染防治的强度、人居环境的美度、绿色转型的速度,开创高颜值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的美丽云南新局面。人居环境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今年以来,“昆明蓝”再次刷屏社交平台。2024年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一的消息被广大网友和市民点赞。看全省,成绩同样可圈可点。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超过98%,细颗粒物浓度下降至每立方米20.5微克、较2015年降低6.8%,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天蓝、地绿、水清,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成为旅居云南的鲜明标识和亮丽生态名片。抢抓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我省全面实施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扎实推进“三改”改造,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典型示范项目,推进城镇人居环境改善。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投运生活污水处理厂183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570万立方米/日,集中收集率达67.4%;累计建成投运生活垃圾填埋场127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9座,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3万吨/日。地级以上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覆盖率超过90%,全省乡镇镇区、村庄生活垃圾和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为97%、92%、76%,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31、50、36个百分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省累计建成海绵城市490余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近40%。35条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措施全部完工。
随着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深入实施,我省动员各方力量,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累计新增绿化面积35万亩,完成植树4100万株。2022年以来,全省累计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300多公顷,城市公园数量跃升至2700余个,建成绿美社区4730个、绿美街区853个、绿美街道1341条。全省城市绿地面积达到8万多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03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39.90%;累计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城镇)37个、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城镇)48个。
普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八年评定为优,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6.15%,连续3年递增。玉溪市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全面推进美丽玉溪建设,致力于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市民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
巧家县18公里生态廊道“圈粉”无数市民和游客。巧家县滨江休闲运动生态廊道以“一廊三湾多点”为功能布局,打造17个重要廊道节点,包括体育运动公园、水生态科普园、江景观旅游中心等,既完善了金沙江岸线生态修复功能,也拓宽了城市生态休闲空间。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现在建成了这么漂亮的廊道,我们每天都来散步,感觉特别惬意。”市民彭女士说。
暑期以来,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迎来了不少游客,漫步滨河大道,连片的万寿菊正迎来采摘期,金灿灿的花海与挺拔的凤凰木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绚烂的图景。
“以前开窗见‘乱象’,现在推窗见‘花海’,傍晚和周末带着孩子出来散步,还能遇到不少游客打卡拍照,双江滨河大道沿线越来越美了。”滨河大道的美丽变化让周边的市民们倍感欣慰。治理后的滨河大道不仅实现“颜值”提升,而且以万寿菊采摘、加工销售为纽带,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聚焦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我省积极探索,自2024年起,每年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投诉件中选取100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复杂性的问题进行重点攻坚,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达到整改一个问题、建立一套机制、规范一域治理的效果。
放眼全省,各地对标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的美丽城市建设要求,系统推进美丽城市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实施城市生态治理行动,扬优势树品牌,探索各美其美云南模式。通过高水平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高品质打造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以生态宜居擦亮美丽云南幸福底色,唱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网记者 胡晓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