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高地的崛起与守护,探索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密码
2021年夏天,一群野生亚洲象甩着鼻子在云南境内趟过玉米地,在高速公路桥下酣睡,甚至闯入村民厨房偷吃酒糟——这场长达1300公里的“北上南归”奇旅,吸引了全球30亿次目光。人们为小象滑进水塘的憨态欢笑,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人象冲突等问题已在云南多地上演。这是“动植物王国”云南最真实的生态困境:当全国境内的亚洲象种群在云南繁衍生息,人与兽的生存空间争夺战已悄然打响,云南正在用行动回答着“当生态保护成为必须,人类能否学会与万物共享山河”的命题。
一、为何是云南?
——解码国家使命与生态基因的双重逻辑
(一)国家战略的“绿色试验田”
云南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的特殊地位,源于其承担的国家战略职能与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构成的双重驱动。从国家战略维度审视,云南被赋予三重核心使命: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后,云南省及时出台《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云南省“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统筹推进保护治理工作;作为“一带一路”生态实验高地,云南依托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节点优势,率先探索绿色基础设施标准,深度融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中老铁路等跨境项目嵌入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并在磨憨、瑞丽等沿边产业园区实践低碳开发模式;作为国家碳中和战略先行区,云南依托90%的绿电占比和丰富生态资源,锚定“3815”战略目标,构建“绿电 先进制造业”体系。通过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路径,打造绿色铝谷、光伏之都,推动单晶硅、新能源电池产能居全国前列,为全国碳中和提供“云南方案”。
(二)云南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云南所拥有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遗传物质极为丰富的天然基因库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我国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其生物丰富值、特有度值与特有率均占全国第一位:拥有的脊椎动物和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4.8%和59.4%,均超过半数,而且约占总数15%的种类为云南所特有或在国内仅见于云南;有高等植物180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51.6%。同时,云南不仅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而且珍稀濒危种和特有种占有极高的比例,是中国特有植物的高频率区,中国有243个种子植物特有属,云南分布有180个中国特有属,占中国特有属数的74.1%,其中30个为云南省特有。
二、云南答卷——生态治理的“硬核实践”
(一)制度创新:给绿水青山装上“保险锁”
云南以系统性制度设计筑牢生态保护根基,核心突破体现为三重机制。在责任约束层面,2024年以来,云南省深入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一湖一策”、一体推进“三治一改善”,五级河(湖)长担当尽责,在法治轨道上从严从长精准施治;在空间管控领域,云南省2020年发布《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三线一单”技术体系、政策管理体系、数据共享系统和成果应用机制,形成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基础的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格局;在法治保障维度,颁布全国首个 《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2025年6月,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4年度云南生态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并发布10个典型案例,2024年,云南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6247件,其中审结各类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一审案件444件,这套制度组合拳使生态保护从软约束转向硬问责,为后续治理提供制度锚点。
(二)痛点攻坚:向污染宣战的“云南战法”
针对高原湖泊治理、生物栖息地修复、农业面源污染三大痛点,云南实施靶向治疗。一是健全完善6项工作机制,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取得优秀等次,排名从2022年的全国第23位跃升为2023年的第三位;三是2024年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1%,保持全国前列;四是2024年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3.6%、劣Ⅴ类水体比例为1%,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五是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全面加强,从严落实“三治一改善”治湖举措,加强“一湖一策”保护治理,推动重点高原湖泊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六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明显,坚持资源化利用为主,多措并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由2020年的27%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57%。
(三)产业涅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云南算式”
云南以多年生态治理实践为基底,创新探索出“资源确权 产业耦合 金融赋能”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让青山绿水释放出澎湃经济动能。通过首创三类价值实现模式,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在外溢共享型路径中,澄江市坚持走“三产融合”现代产业发展路子,布局形成以蓝莓、烤烟、荷藕等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基地320个,坚持“旅游 ”“ 旅游”,以创建抚仙湖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引入医疗康养产业,布局精品民宿群,构建一批高标准研学基地;在赋能增值型路径中,景迈山古茶林通过生态资产核算植入茶文旅产业链,使千年茶园焕发新生,村民收入倍增;在配额交易型路径中,德宏盈江县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盈江林业碳汇试点开发,盘活森林资源,探索实践了林业碳票、林业碳汇等价值实现路径,逐步打通森林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渠道。云南省不断创新以制度盘活生态资本、以产业协同兑现自然价值的“云南算式”,正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实践范式。
三、深水区挑战——绿荫下的暗礁
(一)发展现实的资金困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来扶持生态产业的发展壮大,资金缺乏的问题必然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创新研发经费支出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科技研发资金支持投入不能满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财政经费的扶持重点也不够明确,对制约生态文明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各生态科技项目的资助力度不够,比如资源的循环利用、污染物治理、资源节约及生物质能源开发等。多数企业都能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研发,但依然有少数企业存在短视问题,只注重眼见经济利益,不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项目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当前金融的支持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
(二)亟待完善的顶层设计与成果转换瓶颈
不同地区和部门制定的生态文明建设计划缺乏统筹协调,导致出现重复立项、资源分散以及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对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修复、资源能源节约以及空间格局优化等科技项目的资助较多,缺乏资源环境——生态建设——社会民生之间的宏观顶层设计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统筹安排,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度不足、领域不广。同时,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政产学研缺乏良好的协作机制,环境、资金资源、关联技术、市场渠道等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环节供给与需求不相吻合,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优惠政策尚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四:未来之路——长效机制的破题密钥
(一)制度升维:突破关键领域与技术
突出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将一批制约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共性技术项目纳入到省级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申报指南中。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突破资源综合利用、高原湖泊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石漠化治理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环保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服务中心、环保科技产业基地等基础平台。鼓励各类生态环保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生态环保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建设集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公共服务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和绿色产业园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水平,引导产、学、研共同推进生态环保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
(二)资本参与:以“渠道 平台”吸引社会力量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各行业密切相关,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创建多种的渠道和平台,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措施,让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同时,要不断鼓励和支持村、镇、县、市争创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和生态市。村、镇、县、市作为生产生活的单元和基础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云南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小城镇和小城市是发展的主要模式,制定一系列的鼓励和支持措施为具有一定条件的村、镇、县、市争创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和生态市,将其作为模范试点村、镇、县、市,积极组织推广建设经验,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三)成果转换:科技与人才并行
优化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技平台建设工作,统筹布局科研基础条件平台,组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支持各类机构研发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科技创新条件保障水平,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与示范推广,支撑引领重点区域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同时,依托省级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等渠道,着力发现、培养、聚集生态环保领域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通过实施面向地方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和稳定符合地方科技需求的生态环保领域基层科技人才。
TIPS:从生态突围到文明重构的云南启示
当北上南归的亚洲象群悠然穿越焕新的生态廊道,当景迈山千年古茶林在联合国申遗成功证书上折射光芒,云南以
55.25%的森林覆盖率、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的硬核数据,交出了一份超前的“保护与发展并存”的云南方案。其深层价值远超省域意义,这片曾以“动植物王国”闻名的土地,正将生态危机转化为文明跃迁的契机。人类文明的存续,取决于我们能否学会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与万物共写山河未来。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李宇宸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