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些年,乡村越来越漂亮了。墙涂成了粉蓝色,地铺上了柏油路,文旅小品立在田埂上,村口挂着“国家级示范村”的大牌匾,空中是“数字化治理”的无人机在飞,地上是第一书记在带货直播。
可是,村里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年轻人不回来了,老人住进了无电梯的安置房,地荒了,牛卖了,庙拆了,祠堂锁了。
你问我“乡村振兴”是什么?
我说,是被涂绿的稻草人,在田头笔直站立,却守不住庄稼,也唤不回人烟。
一、“政策稻草人”:乡村的空心化振兴
我们先从最根本的问题谈起:为什么“振兴”搞了这么多年,很多村庄仍然死气沉沉?
答案可能让人不适:乡村振兴很多时候是“为看得见的人做的”,而不是“为留在村里的人做的”。
政策文件很美,“五大振兴”层层展开,背后却藏着多个悖论:
1. “集中式建设”带来的社会解构
很多地方开始搞“合村并居”——“为了节省资源,提高效率”,把多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
看起来合理,实则残酷。
老人离开了祖屋,住进统一规划的水泥楼;
祠堂、土地、灶台、鸡棚一夜间消失;
村民原有的地缘、血缘网络被打断,变成了“邻居式陌生人”。
河南某地的“新型社区”建设,政府投入1.8亿元,配套了广场、健身器材、党建活动室、书法墙。但没想到,三年后入住率不足30%。原因是:年轻人不愿回来,老人住不惯,地种不了,牛养不成。
你说这不是振兴?当然是。只是振兴的不是人,是图纸;不是生活,是政绩。
2. “示范项目”替代了产业逻辑
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标配是什么?
一个占地过万平米的农业展示园;
一座年产值可疑的农产品加工厂;
一批贴着“绿色、有机、非转基因”标签的产业产品;
若干“返乡创业典型人物”,接受过中央台采访。
然而现实往往是:示范村“示”给领导看,产业园“园”了财政的钱,农产品卖不出去,只能回购用于扶贫慰问。
某地斥资2300万建设的“红薯深加工产业园”,开园半年后门可罗雀。负责人解释:“红薯产量不够,电费太高,原料调不来。”村民则说:“我们就种点自家吃的,哪来那么多薯?”
产业振兴,终究还是没能脱离“自上而下、项目导向、短期政绩”的老路径。
二、消失的人:谁还在村里?
乡村的核心,是人。但今天很多地方的乡村,是“人退政策进”。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几组真实的画面:
1. 老人上楼,断了地气
许多地方把农民从低矮土屋迁入5层楼房,没电梯。97岁的张老太,被扶着上了四楼后,一年内几乎没有再下过楼。她说:“我一辈子就没住过离土地这么远的房子。”
她想种几颗辣椒,被告知“楼下是统一绿化带,不能乱栽”。
土地,曾是农民生存与尊严的基础,现在成了“被规范”的负担。
2. 年轻人被“口号赶回来”,又被现实劝退
“青年返乡”成了各地口号,但真能留下来的寥寥无几。
没有资源:土地没法流转,缺资金、缺担保;
没有平台:返乡创业多半被要求“对接项目、挂靠合作社”,项目方“拿政策”,创业者“贴精力”;
没有服务:小孩上学、医疗就诊、交通出行,依旧是城市和农村不可逾越的鸿沟。
湖南一位“农业硕士”返乡创业种稻,开直播、搞生态农业,成了网红。但三年后他悄然注销公司,发了一条朋友圈:
“在城里,我是高材生;在村里,我只是个背政策干活又赚不到钱的劳力。”
3. “第一书记”成了临时演员,村干部成了项目经理
“第一书记”一般来自城市单位,有编制、有补贴,驻村两年;
村干部则是“行政任务执行者”,时常疲于应对上面下来的“表格”“检查”“汇报”。
村庄没有真正的“治理主体”,只有“政策中转站”。
曾有基层干部调侃自己是“PPT村支书”——每天的工作就是做材料、填表格、上传KPI数据。
三、失灵的文化:乡愁成了展品
文化振兴,本应是让村庄恢复精神命脉。但现实是——
文化被行政化、展品化、商业化,成为供人打卡的“乡愁产品”。
村里办“农民文化节”,但演出的是从市里请来的“民俗团”,村民坐在树下看热闹;
鼓励“非遗传承”,但真想教手艺的老人早被“纳入精准脱贫户”限制出行;
组织“乡村记忆馆”,但展出的却是城里美术生画的“稻田装置艺术”。
最讽刺的是:村民变成了游客,乡村变成了舞台,乡愁变成了景观。
你问我“文化振兴的成果在哪”?我只能指着墙上的标语:“有文化了,不许随地吐痰。”
四、治理的误区:“组织振兴”成了控制升级
“组织振兴”的本意,是重建乡村自治。但操作中,它更像是对农村社会进行“数字化再规训”。
1. 网格化管理:“每一寸土地都要编码”
网格员成了新型“管家”:
谁家猪跑了?要登记。
谁家老人走丢?要上报。
谁家没扫二维码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扣分。
村庄变成了一个“数据网格”。但管理越细,人的自主越弱,自治变“被治”。
2. 积分制治理:“你有几分文明?”
垃圾分类 2分、邻里纠纷-1分、参加义工 3分、不配合工作-5分……
看起来科学合理,实则将道德行政化,把乡村人情变成了“积分博弈”。
村民常说:“现在连烧纸都要打卡登记,我连祖宗都不能随便拜了。”
五、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我们已经有太多批评,现在该谈谈:怎么办?
1.
回归“以人为本”,不是“以指标为本”
停止搞“面子工程”;
不再只看GDP和人均收入,而看人是否愿意留、能否活得好;
建设不是“政绩模型”,而是“生活模型”。
振兴不是涂墙,不是播种无人收割的稻田,而是让张老太能在一楼种菜晒太阳,让王叔的儿子愿意回来种地,让孩子不必为上学跑十公里路。
2.
让资源真正下沉,不做“假体制温柔乡”
资金扶持应“直达农民”,而非层层剥离;
人才引进不只是“挂职体验”,要配套生活、创业、医疗保障;
村干部要有激励制度,不再是“临时替补员”;
允许因地制宜——不是每个村都必须搞旅游,每个村都有网红。
3.
文化真正激活,而非造景摆拍
重建乡村节日,让人愿意回来;
尊重祠堂与土地,不轻易拆除祖宅;
保护真实乡俗,而非复制舞台行为。
乡村文化,不是复制城市的生活方式,而是留下农村该有的模样。
结语:振兴的,不该是幻想,而是生活
“乡村振兴”这四个字,是这个时代赋予乡村的最高光词语。
但我更希望,某天某个政策不再喊口号,也不再张贴大红标语,只是静静地让张奶奶回到祖屋,煮饭晒太阳,院子里有狗,墙上贴的是去年孙子回家拍的照片。
那时,我会说:这,就是振兴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