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一凿的雕刻,刻下的不只是村名,更是文化扎根乡土的印记;一步一挪的行医路,丈量的不只是山路远近,更是医者仁心的温度;一点一滴的数据打磨,积累的不只是生产经验,更是产业升级的底气;一言一行的守护,筑牢的不只是一方平安,更是民心安定的基石。
寻常巷陌里总有一些身影让人记挂。他们把“分内事”做成了“放心事”,把“寻常活”干成了“精品活”。正是这样的坚守,让平凡岗位有了不凡的意义,让日常工作有了民生的温度。当更多人在自己的坐标上全力以赴,或许就是平凡者写给时代最动人的答卷。
云南艺术学院驻自由村第一书记龚栋强——
以刻刀为笔,为山乡描绘新模样
龚栋强在宿舍创作名人印章。
头戴草帽,手持錾锤,蹲在红砂石条上精雕细琢。他是云南艺术学院驻自由村第一书记龚栋强,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镇自由村,村民们早已熟悉这个身影。两年来,龚栋强把艺术家的细腻深深融入这座彝族村寨的血脉肌理。一块块镌刻村名的石碑、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巨型墙绘、一方方唤醒历史的名人印章,已成为他留给巍山的无言诗行。
巍山,滇西历史文化名城,南诏故地,彝族打歌、扎染技艺蜚声中外,却也一度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自2002年与巍山确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云南艺术学院从早期捐赠教学设备、修建希望小学,到近年来深度参与文旅规划、非遗保护传承,形成了“党建引领 美育筑基 文化铸魂”的特色帮扶体系。学院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00万元,连续24年派出驻村队员86名,更通过“创意巍山”等项目发动千名师生参与设计实践,为这座古城注入可持续的艺术生命力。
龚栋强正是学院接力帮扶中涌现的典型代表。初到地处云南西部哀牢山麓的自由村,14个自然村隐于群山、路标缺失的现状,被这位云南工艺美术大师敏锐捕捉。他第一时间向学院提交村名石碑计划,迅速获得资金与资源响应。采购红砂岩石材、设计印章标识、提笔题写村名、亲手镌刻石碑……近10个月时间里,龚栋强以刀为笔,将“坝头”等汉彝文村名连同艺术巧思躬身刻入石中。如今,14块兼具实用性与民族美学的石碑矗立村口,成为村民往来坐标,更是学院将专业深扎乡土理念的具象表达。
改变环境,更要重塑心灵。在学院“党建 美育 乡村”品牌项目框架下,龚栋强协调设计学院40名师生发起“设计新生活、彩绘自由村”行动。以党建领航、民族团结、绿水青山等为主题的14幅墙绘让斑驳老墙变身“露天课堂”。龚栋强更以书法点睛,题写10余副融合南诏文化的楹联,让政策与艺术无声浸润人心。
了解到自由小学长期缺美术教师,龚栋强主动承担起140名孩子的启蒙任务,为海拔2000米的彝族山乡留下了最初的艺术启蒙印记。而这正是学院美育帮扶的缩影:捐赠51台钢琴覆盖全县31所学校;成立巍山首个童声合唱团开展义务教学;培训200余名当地艺术教师,着力提升本土美育力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龚栋强的思考与学院文化帮扶战略深度契合。巍山作为文献名邦,历史名人辈出却渐被遗忘。他以《巍山名流100人》为蓝本,自购青田石料,伏案篆刻百位历史人物印章并考据事迹,提升乡土文化自信。
他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依托学院“创意巍山”积累的文旅规划经验,龚栋强调研甲马工艺,提出以自由村三彝扎染厂为核心,打造非遗艺术馆集群的构想;积极参与学院帮扶的“馨安工程”,为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送去艺术温暖。这些实践,正是学院从“送文化下乡”升级为“种文化入乡”的印证。
临时党支部持续引领驻村工作;“慧明之光公益金”关爱老幼;每年助销巍山农产品超20万元;联动东西部协作资源培育柠檬、茶叶、蜂蜜等特色产业;全县人居环境及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持续得到改善……云南艺术学院的帮扶不断拓宽和深化。
从龚栋强刻下的第一块村碑,到合唱团孩子的歌声,再到扎染作坊的经纬交织,正如龚栋强常说的:“自由村是我的第二故乡。把艺术种进乡土,它自会开出振兴的花。”
龚栋强的驻村岁月虽已画上句号,但学院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的探索仍在延续。当艺术的种子在乡土生根,自由村每一块石头、每一面墙、每一个名字都在诉说:文化的力量终将让山乡的振兴之路,既有筋骨血肉,更见灵魂神采。
云报全媒体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阿世刚
云南云天化红磷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夏洁——
以数据为墨,为行业树立新标杆
夏洁在分析实验数据。
在位于开远市的云南云天化红磷化工有限公司,有一位扎根化工一线25年的女性,用创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用匠心培育技术人才。她就是夏洁,她身上发生的故事,印证了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在云南云天化红磷化工有限公司,夏洁的名字是技术创新的代名词,她的工作总是从与数据“对话”开始。作为分析高级技工兼工程师,她对各类分析数据的敏感度让同行们惊叹。2015年,公司磷酸二氢钾装置采用国内首创新工艺投产试车,面对每天207个分析数据的庞杂挑战,她带领团队啃下“硬骨头”,并成功编制出《磷酸二氢钾分析操作规程》。
从普通技工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夏洁主导的27项技术攻关,让企业出口产品每吨溢价超20美元,年创汇近2亿美元。作为“云岭工匠夏洁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她不仅自己“攀高峰”,更带动300余名技术骨干成长。
脱下白大褂,夏洁是开远市人大代表;走出实验室,她是边疆企业的技术援兵。25年来,她始终与国家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把青春化作数据里的精准刻度,把匠心锻造成行业的标杆。今年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夏洁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日夜奋战在一线的技术人员的肯定。”夏洁坦言,未来自己将把这份认可化作动力,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要发挥好工作室的作用,做好“传帮带”,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持续开展“师带徒”等活动,带领团队聚焦生产难题,探索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云报全媒体记者 饶勇 通讯员 邱美华
腾冲市明光镇中塘村卫生所村医张春平——
以医术为桥,为乡亲搭起健康路
张春平(右)走访群众。
清晨,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在通往腾冲市明光镇中塘村卫生所的路上,凤凰村村民李金苍怀里抱着小孙子,匆匆地往前赶路。
“娃娃嗓子疼得直哭,我们就认张医生的药方。”李金苍口中的张医生,就是中塘村卫生所村医张春平。
1972年,不到1岁的张春平不幸患了脊髓灰质炎,从此双腿落下了残疾。1997年,身残志坚的他通过乡镇卫生院的考核,成了一名村医。
“别人抬脚就到的路,我得花上几倍时间。”摸着那根被双手磨得光滑的拐杖,张春平说,崎岖的山路成了考验他当村医的第一道难题。
今年53岁的张春平,一直在中塘村卫生所工作。28年来,他坚持用一副5节木头、6个螺帽和3根螺钉组成的拐杖,守护着中塘村及周边村寨6000多名乡亲的健康。
为了保证乡亲们的健康,张春平自掏腰包购买一台小冰箱,解决了疫苗安全存放的问题,并挨家挨户登记接种。崎岖的山路上,那个拄着拐杖、背着药箱的身影,成了乡亲们最安心的所在。
有人告诉张春平,山路难走,你腿又不方便,少复诊一次应该也不影响。张春平说:“病情每天都不一样,我不能因为自己耽误了别人的病情。”听到这话,乡亲们都对张春平竖起了大拇指。
2003年,张春平被推选为中塘村卫生所所长。村卫生所四处漏风的木屋、捉襟见肘的经费,一时间成了压在他肩上的“大山”。张春平把其他7位村医召集起来,计划每人捐出1.5万元,新建村卫生所。张春平带头将家中的两匹马卖掉,筹款1.5万元。在月工资仅五六百元的年代,8位村医克服重重困难,用半年时间建起了崭新的卫生所。
啃下基础设施“硬骨头”,更要提升服务水平。张春平设立24小时值班制,让乡亲们夜里生病不再心慌;每月一次的工作总结会,成了大家研讨病例、碰撞智慧的“乡村论坛”。邻村患者纷至沓来,儿童疫苗接种率常年稳定在100%。
村民们常说,那根磨得发亮的拐杖,支撑的不仅是张春平自己,更是乡亲们实现“小病不出村”的健康屏障。如今,卫生所早已步入正轨,张春平的习惯却从未改变。7时上班,只因为马路对面明德完小的孩子们上学早。
张春平说:“卫生所不能没人,医生得是群众健康的守护者。”在张春平的办公室抽屉里,从镇级先进到“云南省优秀乡村医生”的荣誉证书悄然垒起。但在张春平心中,最珍贵的财富,是村卫生所8位医生完成的家庭医生签约,以及按季度更新的慢性病随访手册。
20多年过去了,被张春平翻破了角的医书堆成了小山。他相继考取了执业中药师、执业中医师证书等,如今正向着主治医师资格冲刺。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杨昆
玉龙县公安局石鼓派出所民警和群松——
以初心为盾,为江湾守好平安门
和群松(左二)与同事到辖区经营户开展入户走访。
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事故处理中队到石鼓中队,再到石鼓派出所;从交通民警到办案民警、社区民警,再到派出所法制员,从警12年,玉龙县公安局石鼓派出所民警和群松始终不变的是他守护乡亲们平安的初心。
严谨、认真,爱钻研、善思考,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寻求突破。这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对和群松的评价。评价的背后,是一串用辛勤付出浇灌的数据:处理交通事故6400多起,一般程序事故100多起,各类交通疑难案件现场20多起,成功破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40多起;2024年10月担任派出所法制员以来审核行政案件20余起;从事派出所民警工作以来,调解大小纠纷200余起,打击违法犯罪嫌疑人近百人。
作为万里长江第一湾——玉龙县石鼓镇守护平安的一员,他以所为家。面对“不听话”的驾驶人,他黑着脸的同时又苦口婆心。他总是面带微笑,在一次次宣、防、查、治工作中和群众打成一片。在江边群众眼中,他是交通肇事逃逸驾驶人的“克星”,是社会治安诉求群众的贴心人。
他是派出所里的工作狂,面对疑难杂症“咬定青山不放松”。2023年5月4日深夜,四兴村一位老人左腿被撞骨折。由于案发路段周围无路灯、无视频监控设施、无目击证人,且受伤老人因年迈并身患疾病无法描述被撞经过及肇事车辆特征,有效线索几乎为零。他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将肇事嫌疑人抓获。
去年12月12日下午,在石鼓镇红岩村附近,一位司机驾车途经此地时,被一辆大货车上掉落的石块砸中挡风玻璃,等司机反应过来时,大货车早已无踪影。惊魂未定的他选择了报警,经验老到的和群松仅用20分钟便锁定了肇事逃逸人员和车辆。
“他是我们身边的贴心人。”说起和群松,四兴、格子等村的群众对他竖起大拇指。去年9月,当地一位村民将一辆三轮摩托车借给朋友使用。没想到的是,这名外地朋友在离开时却悄悄将车骑走,并将车辆卖给了废品收购站。面对“失联”的朋友和三轮车,这位村民首先想到的就是和群松。经多方奔走,和群松最终将三轮车“完璧归赵”。
遇到邻里纠纷、夫妻矛盾,只要和群松了解情况,就第一时间联动村委会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设身处地进行法律宣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双方达成共识,避免矛盾升级。仅2024年夏季行动期间,他就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2起,办理行政案件15起,行政拘留22人,走访居民554户。
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荣获优秀公务员,5次受到嘉奖,37岁的和群松在岗位和工作转换中,用辛勤的汗水和实际行动完成对乡亲们平安的交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江湾里的平安守护人”。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铁成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