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乡里的党员背包队队员和村组干部连夜把我们喊醒、转移,我们就危险了。”在临时安置点,回想起今年5月31日晚的紧急转移避险场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村民肖大娘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当天4时许,孔当村孔美村民小组的江面水位猛涨,多处公路被暴雨冲毁,一直在江堤、河道巡查的背包队队员和村组干部迅速上报乡政府。不久,乡长木小龙带领的救援队与村里的党员突击队按照预案,以鸣哨、应急喇叭呼叫、逐户通知等方式,组织5个村民小组共计178人转移避险。
“我年纪大,行动缓慢,民警背着我跑出家门,让我坐警车到安置点。”肖大娘说,当晚,道路雨水、洪水,江水的咆哮声听着就吓人,可是没有一个人退缩,一心组织村民转移。
救援人员在洪水和暴雨中来回奔走,将老人、儿童和行动不便的群众安全转移到临时安置点。
“5月24日开始下大雨,乡里通知我们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范工作。”孔当村党总支书记金荣说,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5月26日,孔当村组织11个村民小组进行应急避险演练,对老弱病残人群转移、地质灾害点监测、应急逃生路线等作了调整。5月30日,孔当村又细化了汛期应急方案,乡里的党员背包队、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分小组、分批次24小时对江堤、河道等重点领域进行巡逻、监测。
金荣说,乡、村灾害预警机制和党员救援、服务队相互协调配合,受暴雨、洪水灾害的5个村民小组无一人受伤。
马库村位于独龙江下游。5月30日,持续的暴雨将部分临江公路淹没,部分村民小组存在发生泥石流风险。村党总支书记马成华临危不乱,及时派出以村组干部、党员为主,群众自愿参加的应急自救志愿服务队伍分片救援,以上门呼喊、敲锣的方式,转移疏散危险区域群众25户87人。
5月31日,马库村道路、通讯中断,16名游客滞留马库村。马成华领着志愿服务队,妥善安排好游客生活,及时通报灾情,用卫星电话向乡党委、政府汇报,确定了送游客到乡政府的方案。16名村民组成护送队,马成华走在最前面,用木棍、砍刀探路,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经过5小时的艰难跋涉,16名游客抵达巴坡村,再由巴坡村党总支派出专人安全护送到乡政府。
“虽然遭遇罕见大雨,独龙江很多景点没有去成,但当地党委、政府对我们的暖心关爱,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抗汛救灾的精神,是我看到的最美风景。”外地游客唐先生说。
独龙江峡谷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独龙江乡把运用“1262”精细化预报和响应联动机制作为防灾减灾重点工作来落实,着重从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应急保障“三大体系”入手,完善应急预案,整合乡、村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关键时刻能打硬仗、反应迅速的乡、村、组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开展预警监测、安全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工作,织密防灾减灾安全网,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月29日,收到州气象台独龙江乡“6小时”强降水精细化预报后,独龙江乡全面启动乡级应急综合救援预案,实行全乡防汛救灾“大网格化”管理,把各方资源力量统筹起来,把党员群众发动起来。组织工作人员154名、村民312名成立应急抢险队,协调好装载机、挖掘机、无人机、发电机等抢险救灾设备,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灾情。党员突击队、背包队到最危险区域驻守,监测预警、巡查防守,提前备汛。建立群众临时安置点,储备物资,确保应急转移避险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所、有医疗保障。
5月31日,独龙江乡山洪咆哮,交通、通讯、电力全部中断。迪政当村最北边的南代、迪布里村民小组灾情不明,村委会副主任陈学龙带领党员先锋队,徒步一整天,前往南代、迪布里排查灾情,准确掌握公路、农田、林地、民房水毁情况,为后续抢险救灾提供依据。
“大灾面前,基层党组织就是群众的主心骨。”贡山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杨冬春说,应急时刻,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奋战在预警监测、转移避险、物资运送、道路抢修第一线,守护一方安宁,温暖无数人的心。
党旗猎猎淬初心,身先士卒勇担当。面对突发灾难,独龙江乡基层党组织闻“汛”而动,握指成拳,及时转移群众、清理塌方、打通救援路、护送滞留游客、徒步报告灾情、开展生产自救。用奋不顾身的逆行和不离不弃的坚持,成为群众抵御风雨的坚实堡垒。
在这场暴雨灾害中,独龙江乡用好“1262”精细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基层党组织、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转移215户815人,无一人伤亡,创造了应急避险成功案例。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