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走基层•看一线|百年德和的新滋味

发布时间:2025-07-18 08:07:48

在位于昆明市南强街的德和品牌旗舰店内,萌态十足的瓦猫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 王毅 摄

  走进位于昆明市南强街的德和品牌旗舰店,一尊萌态十足的瓦猫格外引人注目,它慵懒地躺在店梁之上,顾客伸手可触。在它周围,是琳琅满目的各类伴手礼,每一款都散发着浓浓的“云南味儿”。

  昆明德和罐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持续深耕云南美食文化,通过创新表达、拥抱智能制造、积极跨界融合,以全新的产业链逻辑,探索文旅消费从产品到文化体验的路径,让本土饮食文化可触、可感。

  创新表达 引领文旅“潮”玩法

  “我们在巧克力里加了很多云南本土的食材,推出了鸡公式巧克力、麻辣洋芋条巧克力等,受到顾客喜爱。”昆明德和罐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李爽说。

  把云南“四季花开”的浪漫凝练为“花语盲盒牛轧糖”,配上专属花语,消费者在选购时,可选择特定日期以及不同寓意的祝福,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情绪价值和云南文化沉浸感;法式黑松露酱、松茸坚果酱等即食软罐头,适配面包、意面等场景,并附赠“躺赢菌”“暴富菌”等趣味盲盒卡片,让山珍变身潮流零食;黑松露薄饼的包装融入非遗甲马图案,唱片造型的普洱茶礼盒扫码可听昆明方言故事,让地方文化可看可听;一个个冰淇淋,搭配云腿酥、玫瑰酥、杨梅酥等云南专属“帽子”……在这个以火腿罐头闻名的老字号旗舰店,各种创意产品展现着满满的青春活力。

  德和罐头的历史可追溯到1921年,其前身是浦在廷先生创立的兄弟食品罐头股份有限公司。1923年,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饮和食德”褒奖,企业遂取“德和”二字作为商标沿用至今。从最初的小规模生产到如今的行业翘楚,这家百年老字号一路走来,不断适应行业变迁,通过年轻化的创新和融合,持续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1921年创始的时候,我们卖的就是云南特产,直到今天我们做的也是云南特产,只是时代不一样,产品形态相应发生一定改变,但是德和的文化根基始终源于云南食品。”李爽介绍,德和旗舰店计划于9月进行升级,引入书店及文创品牌,打造一个消费者愿意停留、觉得有趣并能收获多维体验的“云南形象综合展示空间”。

  拥抱智造 提升企业硬实力

  2011年,德和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此后,德和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不断迈出革新的步伐。2016年底,职业经理人团队入驻德和;之后的2017年、2018年间,企业将原有传统午餐肉产品进行升级,推出“黑猪云腿午餐肉”;2019年铺设销售渠道,拓展电商板块;2020年发力全产业链;2024年开拓全国市场以及海外市场。截至目前,企业拥有德和黑猪门店22家、德和罐头门店23家,今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4亿元。

  “老字号”要不断发展,不仅需要营销的“花活”,更需要生产制造与品质把控的硬支撑。

  在推出“黑猪云腿午餐肉”的同时,德和自建现代化、智能化的养殖基地,将林下养殖和规模化智能养殖相结合,培育出肉香味浓、雪花丰富、生命力旺盛、抗逆性强的云务黑猪。目前,基地拥有1500头云务黑猪种猪,年出栏3万头特色黑猪育肥猪,满足“德和黑猪”系列和“大满罐火腿”系列产品的原料供给。

  2024年,德和全资子公司——宣威兄弟食品火腿工厂建成投产,产能每年达2000吨。火腿工厂配备了恒温恒湿发酵室、风干室、冷藏库、质量检测及研发实验室等,以传统宣威火腿腌制技艺结合现代科技,生产出咸香适中、口感鲜美的云腿产品,同时,为适应现代生活健康需求,产品减盐达25%。

  今年3月6日,总投资4.5亿元的德和智造基地在五华区西翥街道厂口工业园区投产,综合日产能达160吨,年产能逾5万吨。通过引入智能设备体系,核心产品从投料、装罐、入库等环节实现机器人自动化运行,大幅提升了效率与标准化水平。通过工艺革新,德和采用小牛葡萄球菌替代传统亚硝酸盐,成功实现“无亚硝午餐肉”量产,并推动全线产品向尽可能减少或完全不含人工添加剂特性的“清洁标签”标准升级。至此,德和完成了从养殖—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成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综合型食品智造企业,产品覆盖肉制品、野生菌、米线等8大类,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跨界融合 城乡共享新红利

  在德和品牌旗舰店的一角,德和与炬点咖啡实验室共同开启的“山人计划”正在实施。每卖出一盒咖啡,德和都会将部分利润用于为普洱老徐寨咖啡庄园引进世界优质咖啡种苗。“我们分享咖农的故事,希望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扶持,赋能产业链源头,推动云南咖啡品质与品类不断提升。”李爽表示,目前德和已完成第一批黄波旁、瑰夏、马拉卡杜拉等6个优质咖啡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惠及400余户咖农。

  这只是德和与本土特色农产品开展合作、联农带农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富民杨梅核小肉厚、酸甜多汁,其中荸荠杨梅最为出众,但杨梅采摘期短,不易储存和运输,影响了杨梅种植户的收入。“做罐头正是我们的强项,将富民杨梅做成罐头,不仅能丰富产品线,增加营收,还能帮助果农避免损失。”2018年开始,德和与富民县多家杨梅种植户合作,在每年夏季最佳采摘期收购新鲜杨梅,统一制作推出酸甜多汁的杨梅罐头。产品一经推出,在德和门店、电商平台销售火爆,年均销售额达2000万元,富民237家杨梅种植户再也不用担心销路了。

  同样的模式也复制到了勐腊县。2019年7月,德和与勐腊县的无眼菠萝种植农户合作推出菠萝罐头。截至2025年,德和已与93家菠萝种植户及基地签署合作协议,达成稳定合作关系,菠萝罐头在德和直营门店和电商平台广受好评,年均销售额达500万元。

  “我们现在提出做‘云南美食代表’,就是希望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参与者都能共享发展红利。”李爽说,对于一家本土老字号企业来说,通过不断发掘和推广云南美食文化,让农户因订单增收,让中小厂商因标准升级发展壮大,让云南味道走得更远,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短评

  老字号的“守”与“变”

  巧克力里裹着鸡枞、普洱茶礼盒能听老昆明故事,萌版瓦猫“日鼓鼓”传递着云南的祝福——在云南百年老字号德和旗舰店中,传统与潮流被云南味道联系在一起,老字号的“守”与“变”格外清晰。

  “变”,是文化血脉的当代表达。牛轧糖放进花语盲盒、黑松露薄饼包装融入非遗甲马、搭配“云南帽子”的冰淇淋——这些创新表达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用时尚语言重述云南故事;从罐头到伴手礼,从火腿到米线,德和将“云南味”装入新容器,让老字号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新地标”。

  “守”,是品质口碑的持续锻造。当“黑猪云腿午餐肉”升级为明星产品,背后是智能化养殖基地支撑的专属原料链条;当无亚硝午餐肉以“清洁标签”定义健康新标准,背后是投资4.5亿元智造基地对传统工艺的科技重塑;而“山人计划”为普洱咖农引入优质种苗,让富民237家杨梅种植户、勐腊县菠萝种植户因订单保障而不再忧虑销路,德和的产业链思维更延伸至更加广阔的价值共创。

  不同于一些老字号困于“情怀变现”,德和提出要当“云南美食代表”,仿佛在说,更好的传承不应局限于复刻历史,而在于让历史活在当下。用跨界“整活”打开市场,用产业链思维反哺乡土,这既能守住品质之根,也能开拓融合创新之道。

  云报全媒体记者 龙舟 万旭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