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身边的变化)原野文物:展现、守护与活化

发布时间:2024-07-11 05:53:43
【优化后的文章】
中新网兴安盟7月9日电 题:原野中的文物:被看见、受保护、“活”起来
记者 张玮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杜尔基镇,包金泉一行在仲夏时节踏上了探访雅玛吐墓群的旅程。他们历经日晒雨淋、爬坡涉水,途中仅在镇上的面馆享用一碗抻面作为短暂的休整。
包金泉的工作常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这样的工作节奏已持续15年,平均每年下乡150天。
他分享道:“要想见到文物,就必须顺应自然。”由于遗迹遗址多分布在野外或农田,开展田野调查需克服气候、地形和体力等多重挑战。
今年40岁的包金泉是科右中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自2009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博物馆专业后,他便加入了兴安盟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并于2011年底成为科右中旗文物考古队的一员。
专业课老师曾给他打好了吃苦的“预防针”。作为学校第一届文博专业毕业生,包金泉怀抱对专业的热情和历史的敬畏,投身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金界壕的踏查研究。
十余年来,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相机和纸笔记录每一个物件,悉心采集每一处石刻题记,让沉寂在广袤原野中的文化脉络愈发清晰。
科右中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马图雅表示:“科右中旗文物考古所负责文物保护管理、资源普查、考古勘察、科学研究、宣传普及等工作,文物保护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一次盗洞勘察任务中,马图雅亲眼见证了包金泉将缆绳绑在身上,孤身一人深入地下10米漆黑的坑道内,与地面人员相互配合,正式启动勘察工作。
包金泉认为,尽管工作中有恐惧和辛苦,但这些都是文物考古“格物致知”特性的一部分,不足挂齿。
科右中旗文物考古研究所位于科右中旗博物馆三楼,占地不足百平方米,却充满了浓厚的氛围。墙上张贴着金界壕的“地图”,玻璃橱窗里陈列着部分文物样本,展台上整齐叠放着更新完善的“四有”档案。
包金泉自豪地说:“我已经完成了22套‘四有’文物保护记录档案,这为文物上了‘户口’,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工作。”
在考古研究所所长陈长利眼中,包金泉是当地文物的“活地图”,他的摄影技术出众,多次参与《兴安文化遗产》等图书的汇编工作。“在他的带动下,科右中旗的文博事业焕发了新的活力。”
如今,经过历次文物普查和一代代文博人的努力,科右中旗共有各类文物遗存187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旗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未定级文物点163处。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表示:“在为文物‘正名’的过程中,包金泉的归档工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对于包金泉而言,只有当文化遗产被看见、受到保护,它们才能真正“活”起来。(完)
责任编辑:付子豪
[保留原文段落格式,图片位置不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