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非常好听古典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谨的,继承了巴洛克时代的理性,但是却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情感,在两者之中达到了统一。所以古典时期的音乐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同音乐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在古典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三位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着华丽感,总是带给人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莫扎特为了创作音乐的纯真心态。而贝多芬相对于莫扎特来说,则经历了更多的生活困苦,以及长年病痛的缠绕。他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写入音乐中去,所以贝多芬的音乐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一种愤怒、一种激情、一种与生活抗争的态度。
世界三大轻音乐队的轻音乐都适合开车听,古典音乐选择精干,轻快,通俗的乐曲和园舞曲,如凯旋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春之声交响曲,溜冰园舞曲,弟二园舞曲,天鹅湖四小天鹅舞曲,二个巡逻兵,过山车,卡门序曲,斗牛士舞曲,总之,要选择节奏感强,轻松优美的振奋精神的曲子,不要又慢又悠闲的曲子,别听睡了。或者荷东的迪斯科也很好。
《第六交响曲》副部主题
二、捷克音乐
捷克是一个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国家。它历经坎坷,从17世纪20年代以来的近300年的时间里,长期受奥地利帝国的统治。自19世纪中叶以来,捷克人民为了争取独立和民族自由,再次掀起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在这个大的环境中,和其他的文学艺术一样,捷克的音乐文化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形成以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为代表的民族乐派。
图6.3.6 斯美塔那
斯美塔那
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年-1884年)出生在一个小酒店店主的家庭,从小喜爱民间音乐,学习过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中学毕业以后在贵族的家庭中当家庭教师,1849年- 1856年还曾创办了音乐学校,后来还担任捷克合唱协会的指挥职务。
斯美塔那的创作在题材内容和音乐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他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和与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他的一生致力于发展捷克的民族音乐事业,通过自己的创作为捷克专业音乐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他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斯美塔那的创作领域主要在歌剧和交响诗套曲,代表作有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1866年)、《李布舍》(1872年)、《布兰登堡人在捷克》(1863年)、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6首,1874年- 1879年)等。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充满了对捷克壮丽的历史的缅怀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颂,共有六个独立的交响诗:(1)维舍赫拉德、(2)伏尔塔瓦、(3)莎尔卡、(4)捷克的田野和森林、(5)塔博尔城、(6)勃兰尼克山。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沃尔塔瓦》。沃尔塔瓦河是贯穿捷克南北的河流,被誉为捷克民族的母亲河。音乐中的沃尔塔瓦主题充满捷克民族特点,淳朴自然、真切动人。
谱例6.3.9:
沃尔塔瓦河主题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年- 1904年)是继斯美塔那之后的又一位捷克民族乐派的杰出人物。小时候的德沃夏克是在民歌声中和教堂的乐声中度过的,学习过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和管风琴,后来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1891年任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1892年应邀去美国任教,1895年回国。他的作品涉及交响乐、歌剧、合唱、室内乐等。
图6.3.7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的音乐朴素自然,扎根于民族传统和古典传统,并有自己的个性。他认为伟大的音乐必须像植物那样从本国民间音乐的沃土中成长。他把自己的风格建立在祖国的民歌和舞曲的基础之上。他的很多创作都倾注了对捷克民族精神的赞颂和光荣历史的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代表作有:《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歌剧《水仙女》、《斯拉夫舞曲》(16首)、《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等。
【作品选介】第九交响曲
作品是德沃夏克到美国后写下的,作曲家自己曾说:“如果我没看过美国,是写不出这样的交响曲来的。”作品正是表达了作曲家作为一个捷克人身处美洲新世界的种种印象和感受,包括对美国资本主义大都市繁忙紧张的生活的印象,以及对遥远的祖国的深切思念等。作品虽吸取了一些美国民间音乐的素材,但仍以鲜明的捷克民间音乐的特色著称。
谱例6.3.10:
《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念故乡”主题
三、挪威、芬兰音乐
挪威和芬兰两个北欧国家长期受到异族的统治、欺压,国家没有独立自由,经济不发达,两个国家都面临着争取国家独立自由、复兴民族文化的任务,民族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两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日益增强。
图6.3.8 格里格
在这两个国家的音乐艺术领域涌现出两位杰出人物,分别为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挪威的格里格和芬兰的西贝柳斯。
格里格
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年- 1907年)的祖辈是苏格兰的移民,他出生在一个商人的家庭,母亲是钢琴家。格里格从小跟母亲学习钢琴,15岁时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1864年格里格决心以挪威的民间音乐为基础,开辟民族音乐的道路。此后,格里格除了从事创作,还积极创立音乐协会,还进行旅行演出。晚年时在乡间别墅隐居专门从事创作。
格里格的代表作有:话剧《培尔金特》配乐、《a小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等。易卜生的话剧《培尔金特》取材于挪威民间传说,描写了一个离家少年培尔金特周游世界、放荡不羁,历经种种荒唐、冒险的生活,筋疲力尽,最后在未婚妻的怀抱中死去的故事。1886年,格里格从配乐中选出8段重新配器,组成两部著名的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包括:《晨景》、《奥萨之死》、《阿尼特拉舞曲》、《在山妖的洞穴中》。《培尔金特第二组曲》包括:《诱拐新娘》、《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归来》、《苏尔维格之歌》。
图6.3.9 西贝柳斯
西贝柳斯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年- 1957年)出生在芬兰中部的一个小城镇的医生家庭,他小时候已展露出音乐才能,中学毕业后听从母亲意愿学习法律,同时在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但不久即放弃法律专攻音乐。后来曾到德国柏林、维也纳深造,回国后专心从事创作。
西贝柳斯的创作体裁广泛,以器乐成就,尤其是交响乐的创作最为突出。他的很多作品都贯穿着芬兰民族雄浑、粗犷、豪放的气质,渗透了北国大自然的氛围,充满了史诗的气魄。代表作有:交响诗《芬兰颂》、《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塔皮奥拉》,管弦乐组曲《历史场景》等。交响诗《芬兰颂》是芬兰民族解放斗争的象征,它向全世界的人民宣告:位于北极圈的一个小国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自由而与入侵者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