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物肖像置于椭圆形的画框中,这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很流行。画面上是一位妙龄女子,面色红润,眼神清澈,是一个秀丽多姿的可爱的女性形象。据说当时画家格瑞兹正暗恋着这个女模特,自然情人眼里出西施了,呈现出来的画中女子更加的生动可爱。
明明是一幅美女肖像,为什么要叫作“破壶”呢?仔细看画面,女子的胳膊上挎着一只壶,这应该是当年法国人烧水的水壶吧,为什么要画在这里呢?原来在法国这个“破壶”是有说法的,它象征着失去童真的少女,这个美丽的女孩是受谴责的对象,画这幅画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但是作品完成以后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教育作用,但作为一幅学院派古典主义风格的绘画本身却取得了很大成功,确立了格瑞兹在画坛的地位,这个女模特也成了他的妻子。
这幅画现藏于法国巴黎的罗浮宫,有机会去看看吧。
从17世纪末期开始,西方油画又一次发生革命,在法国境内逐渐产生了一种具有清新、纤细、明快、艳丽特征的绘画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既遵循油画传统,又吸收现代性,关注当下生活,很快引起法国贵族阶层的赏识,之后,通过法国跟欧洲其它国家频繁交流,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流行于欧洲,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流派。
格瑞兹自画像
这种艺术风格就是“洛可可”,被称作新古典主义的前奏。格瑞兹(1725年——1805年)就是法国18世纪洛可可油画风格的重要画家,他的全名叫作“让·巴普蒂斯特·格瑞兹”,是一名靠自学成才的画家。
《惩罚子女》
21岁时,格瑞兹用一幅《给孩子读圣经的父亲》的油画,让画坛对他刮目相看,从此,他走上了职业画家之路。他一生创作的作品大约有50多幅,算不上高产画家,但每幅作品画得都相当认真,能表现出他对艺术的那份虔诚态度。
《破壶》
《破壶》是格瑞兹创作于1785年的作品,此时的法国,经历大革命的思想启蒙后,思想变得逐渐开放,许多年轻姑娘在婚前就开始跟情人同居。在创作本意上,格瑞兹是用它来谴责法国贵族女性无视传统道德观念的。因为在法国谚语中,“破壶”特指那些失去贞洁的少女。
《宠坏的孩子》
但在这幅画创作出来后,并没有看到谴责意味。格瑞兹把这个少女塑造成了一个清纯可爱、楚楚动人的形象,宛如一个女神,跟失去贞洁似乎不搭边。
个人觉得,根本原因是画中姑娘有人物原型,格瑞兹对这个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不希望让自己的心上人是“破壶”形象,而是女神形象。
《鸽子与少女》
这位姑娘名叫“卡芙列俄”,之前跟格瑞兹合作过多次,都以模特形象出现在他的画中,如《鸽子与少女》的形象。在多次合作中,他们日久生情,俗话说:情人眼中出西施,面对情人,怎么赞美她的美丽都不为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