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号称南宋四大家,与陆游等齐名。反映社会的有催租行,后催租行等。他写的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軍来。而备受推崇的是他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一。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鄰家鞭笋过墙来。其三
蝴蝶双双入菜花,曰常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宾,知有行商来买茶。
其≡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早当家。童孙未解促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其四
采菱辛苦废犁钮,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又收租。其五静看詹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喚山童为解围。
其六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霜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其七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范成大的田园诗通俗易记,田园生活写的惟妙惟肖,南宋四家之一名不虚传。同时也是对劳苦农民的感受也写的入木≡分。
《暮秋独游曲江》,是李商隐晚年诗作,通过描写荷叶的“生”与“枯”,暗示人生的变化,感叹自己身尚在、情长存,却无奈爱妻已逝去!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妻子王氏的无限怀念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即将终老的哀怨之恨。写作时间大约在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暮秋。
【原文】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我的译文】
荷叶初生的时候春恨已生。荷叶枯萎的时候秋恨又成。
只要身在情意就地久天长,能知我心事的惟有江水声。
【我的理解】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人在诗的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他的哀思有关,喃喃诉说着他内心深处的憾与恨。
诗句的特别之处在于:在两个七个字的诗句中,诗人重复使用四个字“荷叶、时、恨”,增加了这首诗的回环往复、似直而迂的情韵。
诗人运用了映衬、对比的手法,让荷叶的生命在“生时春”与“枯时秋”中相对比;让人的情感在荷叶的“恨生”与“恨成”中产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使这首诗在遣词、修辞、造境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诗人沉痛的悼亡之情,也深切地表达出蕴含在诗人内心深处的——对其“失意人生”的哀感!
“深知身在情长在”,诗人将前两句中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了无以复加的境地,使他的一往情深达到了他的诗作《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境界。
“怅望江头江水声”,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恰似面前汹涌澎湃的江水声,深刻地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人生、对仕途的茫然与抱怨。
“江头”是视觉,“江水声”是听觉,而“怅望”却是感觉。诗人仅用6个字,就把大自然中的景物与人“听觉”“视觉”和“感觉”天衣无缝的交融在一起,既表达出诗人虽伉俪情深,而今却孑然一人在此怅憀的孤独;也表达出诗人因其仕途不顺,而今只能独自在此怅惋的哀怨!所以说,诗人在用“怅望江头江水声”来抒发内心哀思的同时,也在表达出他内心深处对当朝的不满,可谓一曲多音,一叹三惋!
从这首诗的结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的个性特征和他的艺术风格。常言道“文如其人”,李商隐就是唐代众多诗人中,既有才华,又性格特别的一个。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很少能够直白的道出埋藏其内心深处的怨恨,这怨恨来自于他对仕途遭遇的不满,所以,在这首诗中,他借“暮秋荷叶”之口,连用两个“恨”字来表达自己当权者的怨恨之情。如果你只从诗作的表面词意来理解,你就只能看到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诗。然而,如果你对李商隐的一生有所了解,你就会发现:隐藏在这首诗中的另外一层含义——哀悼自己的人生!
所以,表面上看,诗人对其亡妻的思念如曲江之水,滔滔悠悠、绵绵无绝,其实质是诗人在对亡妻表达思念之情时,也捎带着把自己对人生的失意、对仕途的失望和对朝廷的绝望,如同奔流不息的曲江之水,一股脑儿的宣泄了出来!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遮挡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整首诗中,用词极其考究,格调也极其凄婉,使诗歌在缠绵的情思中,在悲凉的感悟中,把诗人的哀痛和怨恨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是至情至臻的一曲人生哀歌。
【诗题中·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中国古代园林及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